楊坤
摘? 要:“賓客”原指王侯貴族身邊的門下、食客、舍人等,隨著時代的發展,“賓客”的含義也在不斷地變化,高中文言文教學應抓住詞義之變化,提升學生理解古文的能力。筆者基于“賓客”一詞,對學生進行調研,對自己以后的古文教學提出了啟示。
關鍵詞:賓客;詞義變化;教學啟示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6-0-01
賓:從字形上看,甲骨文的“賓”是一個人從外向屋內走去,后來又加上了“貝”或“鼎”,這就意味著帶有禮物者為“賓”。該字的本義是地位高貴尊崇、受人尊敬的貴客。當賓作動詞時,是“儐”的通假字,意思是用賓客的禮節接待客人。所以古漢語的“賓客”是戰國時期特殊的群體,他們依附著當時各國的王侯貴族并為其效命。即我們熟知的門下、食客、舍人等。在當時,他們是活躍在政治舞臺上的才人,有的為出謀劃策的謀士,有的是征戰沙場的勇士,比如縱橫六國的蘇秦,秦之大將王翦,以及張儀、吳起等名士。因為各國政治的需要,賢能之人被拔高到無上的地位,被尊稱為“賓客”。
當今,“賓”也用來指客人,比如“賓客至上”、“賓至如歸”、“賓客如云”、“賓客迎門”等,皆指客人。所以“賓客”在現代漢語里是“客人(總稱)”,如“賓客如云”,則是形容客人多,但不像古代那樣帶上身份地位高的標簽。
《戰國策·荊軻刺秦王》中“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的“賓客”,讓學生理解起來困難。據筆者了解,很多學生理解為“客人”,這在很大成分上是受現代漢語的影響以及對古代漢語了解知之甚少。很顯然,荊軻刺秦王里的“賓客”不同于今天的“賓客”,但在課文下面的注釋里卻沒有對這一詞的補充解釋。也在很多資料里找不到對“賓客”一詞的闡釋。對于高中學生來說,相對于初中而言,他們剛接觸文長量大的古文,在文中出現一些自己生活中常見的詞語,很習慣就與生活聯系起來。
但是根據原文來看,“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人教版教師教學用書上翻譯為“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學生能理解為“太子和他的客人們”,而且在現在的邏輯上也是相通的。筆者通過調研發現,一半以上的學生把“賓客”理解為“客人”。
如果按學生所理解的“客人”來分析,那太子和客人在易水邊上送離荊軻,這個“客人”從何而來?為什么會和太子一起來送別荊軻?文中并未提及;而23%的學生認為不應該是客人,究竟是什么,他們也說不清楚,至少應該是有地位之人,不然文中不會把“太子及賓客”這樣的人物重點寫出來。
從賓客的發展軌跡來說,本文的“賓客”與現在的“賓客”有著本質的區別與聯系。賓客之古義及今義前文也提及,既然是同一詞,其在淵源上應有千絲萬縷之聯系。“賓客”皆是“客”,只是“客”對象的意域所指有所變化,“賓客”一詞,沒有被歷史所淘汰,一直延續至今,因為它在人們交流中充當著重要的作用。就其詞義內涵發展而言,戰國時的賓客位高權威,但隨著朝代的更替,賓客在歷史上發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由最初的為主人效力,而后賓客對主人依附性逐漸減弱,甚至賓客變成了藏污納垢之地,其地位逐漸下降。
由“賓客”一詞給我教學帶來的啟示如下:
從學情角度來分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所以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學習中的所知及所不知,并對癥下藥。就猶如本文的“賓客”,很多學生是不明白的,教師應找出癥結,幫助學生疏通。同時,編者有必要對這個詞在注釋中進行補充,提高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能力。
從傳統文化分析,梳理“賓客”內涵的變化,也是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積累與理解,因為一個字亦或一個詞,是一個時代多方面的縮影,是文化的組成細胞。如:“賓客”的詞義場變得越來越寬,是時代發展約定俗成的,由最初依附在王侯貴族身邊有才之來客,變成了泛指一切“客人”。
從字詞發展史來看,賓客之含義是隨著時代不斷變化發展的,既要追本溯源又要聯系當下,來梳理字詞的含義,并找出根源,每一個字背后都有無窮的故事,挖掘故事,滲透文理,通透文意。引導學生有趣地學習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