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愛情是人類最美好的一種情感。但是在中世紀的西方國家,受到宗教壓迫,人們卻開始回避愛情,這是一個讓愛無法正名的悲劇時代,但是即便面臨著這樣的時代,人們卻依然不放棄追求愛情,在西方的文學作品當中,人們對于愛的苛求與歌頌,也滲透在文學作品中,得到了更深刻、更形象的體現。但因這一時期的宗教背景,西方文學作品中對于愛情的描述也充滿悲劇色彩,這使得這些敢于表達愛情見解的優秀作品更具魅力,這是本文研究的目標。
關鍵詞:西方文學作品;宗教愛情悲劇;悲劇分析
作者簡介:姚炎嫣(1973-),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南陽理工學院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學歷,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6--01
在中世紀的西方社會,宗教盛行,人們對于宗教的信仰,壓制著人類追求美好愛情的本性。“神性”的要求,決定著人類與自身渴望愛情的本性必然要有一場艱苦卓絕的抗爭,宗教的約束,會有愛之人的人生染上濃郁的悲劇色彩,這樣的悲劇色彩,在當時的文學作品當中也有體現。而本文將從《巴黎圣母院》、《紅字》這兩部作品出發,深入分析這些作品的魅力,思考作品中的宗教愛情悲劇,體會人們對于愛情的期盼,聆聽作者對于愛情的泣血歌頌。
一、扭曲、變態的愛情—人性悲劇
以上曾談及西方社會中世紀的宗教背景,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亦是如此,浪漫主義作家雨果在其舉世聞名的著作《巴黎圣母院》當中,便根據當時的宗教背景,塑造出了一個代表著宗教形象的典型角色,即副主教克洛德,他毫無疑問是阻撓愛情的典型反面角色,但是他身上所有的,不僅僅是牧師的虛偽,同時也有人性壓抑的悲哀。縱觀十四世紀后期的歐洲,資產階級為了抨擊教會精神的獨裁及禁欲主義,發起了人文主義運動,人們為了追求愛情,已經勇敢邁出了抵抗的腳步。而克洛德生而為人,雖然一直過著無欲的清修生活,以節制欲望為榮為樂。但是在他遇到了在巴黎街頭曼舞的艾斯美拉達后,作為一個人的欲望開始覺醒,他被自己難以控制的強烈愛情日以繼夜折磨,忍受著生不如死的情感酷刑,他的理智和自身的愛情在不斷撕扯,巨大的痛苦圍繞著他。作為神職人員,他認為自己不應動情,但他雖然作為副主教,也同樣是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所以他處于一種無法解脫的境地,感受著難以忍受的痛苦,發自內心感到質疑:“究竟,一個男人愛上了一個女人,這并不是他的錯。”但是思想與情感的割裂,使得他的情感即便無法控制的傾瀉出來,也是十分扭曲的。帶著十字架的副主教克洛德,終究沒有真誠表達愛情的勇氣與能力。他已經深刻了解到宗教的這種約束是非人道的,但是另一方面又憎恨其人類的本性與欲望,甚至憎恨自己熱愛的人。在愛而不得的痛苦當中,他開始利用極端的手段去侵害自己所愛的艾斯美拉達,劫持、誣陷、直到將摯愛之人送上絞刑架。克洛德在情感的壓抑之下,做出了最具毀滅性的錯誤決定。這是克洛德的人生悲劇所在,對于自身情感的壓抑,最終將其變成了無情的、扭曲的魔鬼,親手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二、愧疚、自責的愛情—處境悲劇與克洛德的悲劇
《紅字》是美國19世紀浪漫主義作家霍桑的優秀著作,其與《巴黎圣母院》在對愛情悲劇的描述上有著很大不同。該作品描寫了神職人員亞瑟·丁梅斯代爾與海絲特·白蘭與的愛情悲劇。與《巴黎圣母院》不同,這是個兩情相悅的故事。但是兩者的愛情之路卻舉步維艱。女主人公海絲特·白蘭因犯通奸罪,卻拒絕供出另一方所以被清教徒政權關進監獄,終生戴上通奸的首字母,紅色的A字,作為勸誡世人的標本示眾,受到人們的侮辱與鄙視。海絲特是丈夫出走,長久感受不到愛情的獨居人,丈夫失蹤后,博學多識的牧師丁梅斯代爾給她的生活帶來了陽光。她愛慕這個牧師,追求最真摯的愛情,這本是作為女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她卻受到了清教政權的嚴懲。丁梅斯代爾作為牧師很早便立志獻身宗教志向。但是,教條雖然能夠一時局限丁梅斯代爾的生活,但是在認識海絲特后,他意識到真愛的存在,他的本性開始蘇醒,最終他遵循自己的本性,與海絲特發生了關系。但是一時的激情,并不能使其徹底擺脫根深蒂固的宗教思想影響,他的宗教意識,使其將自身視作一個罪人,認為自己應當受到懲罰,但同時又因恐懼受到懲罰而不敢公開自己的所有行為。他不敢與海絲特共同戴紅字示眾,同時也恐懼得不到上帝的寬恕。他在密室當中,為了悔罪用鞭子不斷抽打自己,但是卻得不到良心的安寧,而后他的地位有了進一步提升,這更使他陷入了矛盾當中,他近乎喪失了所有理智,內心備受折磨,終究心力交瘁,成為了宗教的犧牲品。可見兩部作品都在描寫因宗教背景而不得善終的愛情,這與宗教的影響有著脫離不開的關系,我們通過對這兩部作品的深入思考,即便不與作者或是角色處于同一時代,也能夠感受到愛情無法抒發、無法結果的痛苦,感受到非人道的束縛對于人性的負面影響,引以為鑒,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這想必也是作者的追求,想必作者渴求終有一天我們能夠自由表達愛,毫無恐懼的接受愛,這便是其追求的理想局面。
結語:
在中世紀,西方文學作品的悲劇色彩普遍是十分濃厚的,這與當時西方社會的發展背景有著密切關系。宗教的壓制,使得人們的愛不得抒發,使得很多人之間的愛情無果而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這樣的風氣最終被摒棄,但是我們從那一時期的文人作品當中,依然能夠體會到作者因渴望社會進步而發出的吶喊,為愛而發出的吶喊,因此才有了以上的討論,讓我們通過這些作品重新思考愛,感受愛的魅力。
參考文獻:
[1]馬春花. 少數民族文學與英美文學創作中的宗教理念比較[J]. 貴州民族研究, 2017(6):141-144.
[2]高紅梅. 西方文學中圣杯意象的流變及其價值[D]. 東北師范大學,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