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俄羅斯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被譽為心理描寫大師,他深刻而細膩地運用夢境這一特殊的角度來展現主人公安娜的心理狀態,塑造了一個有勇氣反抗,并想要把握自己命運的人物形象。本文從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關于夢的解析角度對《安娜·卡列尼娜》中展現的夢境剖析主人公安娜的心理意識狀態,安娜的心路歷程。
關鍵詞:安娜;夢境;解析
作者簡介:張馨(1971-),女,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羅斯語言文學、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6--01
夢境和文學的關系妙不可言。自從有了文字開始,能記錄下來的文獻中關于夢的描寫總是一個充滿神迷色彩的領域。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精神科的醫生,20世紀初提出了關于夢與心理學結構相結合后的一系列轟動一時的理論。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下看待文學作品中作者創造的夢境,會發現夢境在文學中是一味特別奇特的調味劑,不僅為文學作品添加了更多的趣味性,還不經意間流露出了作品構思的邏輯性。弗洛伊德與托爾斯泰生活在相鄰的兩個時代,他們兩個人卻在探尋人類心理的無意識問題上有著驚人的契合?!栋材取た心崮取分校袪査固┮晕膶W的視角塑造的安娜是有形存在于文字中,站立在弗洛伊德所探尋的精神分析下的主人公。弗洛伊德為我們解惑說:“夢不是毫無意義,也不是荒誕不經的,是完全有效的實打實的。夢也是可以解的?!北疚氖窃诮Y合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礎上,揭示安娜夢的話外音。
一、文本中的三處夢境
小說中夢境的描寫分別是在安娜與渥倫斯基感情發展三個階段;曖昧中、發生關系后、感情的枯燥乏味期。
第一個夢出現在和沃倫斯基的故事開篇不久,上了從莫斯科回彼得堡的列車。安娜在溫熱的車廂覺得很燙,英國式男主人公的幸福的讓她精神恍惚,夢中忽閃的畫面是莊稼漢在咬什么,有老太太伸長的腿抵在車廂的抵板上;有黑糊糊的一片東西、可怕的聲音、耀眼的火光;最后是一堵高墻重重地落下。安娜在夢境中還清晰地能感覺到自己內心的徘徊,或許是安慰自己,又或許是自己的意識和自己的無意識做著頑強的掙扎。做了夢之后的她在覺得害怕的同時,反而感到很快樂。
接下來的夢是出現在安娜與渥倫斯基大膽相愛之后。安娜自白說這個夢做過很多次:夢里有卡列寧在,渥倫斯基也在,兩個人也都是她的丈夫。這次折磨著的夢境和每一次噩夢驚醒,連她自己也不敢正視這個夢了。很顯然這個夢是安娜已經是在自己意識支配下勾勒出的畫面。
第三次的夢境出現在小說的第四部分。安娜的夢里有一個“鄉下人”站在臥室墻角,彎著腰在一個口袋里亂掏亂摸,安娜想醒來,她以為自己醒了,結果又進入另外一個夢里,夢里科爾尼對她說,她要死了……安娜的這個夢有著預言性,與之后安娜臥軌死去時,鄉下人圍觀的情節成為緊緊相扣的一環。
弗洛伊德:“夢是欲望的滿足。”夢中展現的欲望是赤裸裸的不加修飾的。一眼便可以認出。在托爾斯泰給安娜制造的這些充滿強烈警示色彩的夢里,完全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論的分析。安娜在和渥倫斯基大膽交往之后,夢中的兩個丈夫的同時出現,這就意味著她還是不想去打破她原本的生活模式,更不想因為出軌的事件被上流社會的夫人嚼舌根,同時內心里她渴望被愛被呵護,渴望尋求一段激情,或許是早已經不被她想起的戀愛的感覺。
回顧安娜的處境,安娜需要應對家庭的壓力和上流社會輿論的壓力,甚至有的時候還要因為自己的兒子、丈夫,或者是上流社會一群貴族夫人對于她的看法壓制對渥倫斯基的思念。賽馬場上,當看見渥倫斯基墜馬而下,聽見別人說有人死了。她懷揣著焦慮緊張的心情拒絕了卡列寧提出一起回家的邀請。但她卻也做不了什么,只能默默地為渥倫斯基擔心,更是不敢上前一步。這些重重的壓力在無形中走進了安娜的潛意識里,成為激發安娜夢境的動力。
二、“解夢”背后的安娜
解開安娜夢境之后,我們便會對安娜這個形象有了一個大體的把握,托爾斯泰筆下安娜的形象勾勒了那個時代貴族女性的全貌。托爾斯泰能動的為安娜創造的一系列文學夢,也反映了作家無意識層面上的創作動機。也正是因為這一動機賦予文字之間,使得安娜這個形象活脫脫地走出文學作品。安娜的所作所為不僅在貴族婦女中獨樹一幟,她也是在俄羅斯封建統治下對婦女形象的顛覆,她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獨立意志的女性,是個性解放、勇于追求幸福的代名詞。
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小說中的安娜的年代,安娜仍然像一朵蓮花排除一切世俗綻放在每一位讀者的心里。安娜的形象之所以會在眾多的文學作品中出類拔萃,也正是因為托爾斯泰賦予安娜身上所擁有的多面性、糾結的、焦慮的、矛盾的人物性格,是托爾斯泰在當時的政治歷史條件下、社會變革中對于人性細微觀察而后的縮影刻畫。
三、結語
解析文學夢顯得尤為有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夢的本質并沒有進行轉變。但它本身帶給文學的轉變是巨大的。文學中的夢探究著虛構的人物的心理,可以更好解讀作者的內心。托爾斯泰能動而創造的文學夢,讓他筆下的一字一句也變成了一面可以反射他內心的鏡子。
參考文獻:
[1]夢的解析[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奧)弗洛伊德,2014.
[2]夢與文學的聯姻[J].徐曉曉 張丹.文教資料.2018.
[3]安娜形象的心理意蘊及其悲劇性[J].宋東生.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