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蓉 林燕
摘? 要:日本青春愛情電影《溺水小刀》因其畫面的精美而廣為人知,但因其拍攝手法的碎片化與隱喻、聯想的疊加而被貼上了“晦澀”、“難懂”的標簽。本文將利用日本電影美學特征,對電影《溺水小刀》從視聽體驗、故事情節、拍攝手法等方面進行系統分析,以此剖析日本電影的審美價值與審美趣味,幫助觀眾理解電影主旨。同時本文將對電影在情感傳達上的創新點進行分析,從中總結出《溺水小刀》能為今后電影表現手法提供的新方向。
關鍵詞:日本電影;電影美學;《溺水小刀》;青春
[中圖分類號]:J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6--02
1、電影美學在日本的表現
電影美學是電影學與藝術美學的一條重要分支,是建立在電影學與美學基礎之上的,用于研究電影藝術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1]它既獨立于電影劇情、人物關系之外,又對其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其蘊含的美學價值是無限的,值得大眾對其進行反復解讀與研究。
受民族文化與民族性格的影響,日本形成了簡約、質樸、崇尚自然的主流審美,這可以從日本的產品設計、住宅設計和飲食文化等多方面體現出來。而日本的電影作品也深受這種主流審美的影響,自其發展以來就具有鮮明的日本電影美學特征,干凈清新的畫面,柔和優美的配樂,用平和的語氣將故事娓娓道來。而電影《溺水小刀》既繼承了這種主流日本電影美學的特征,同時在表現手法、敘事風格上進行了創新。
2、《溺水小刀》中的日本電影美學
電影可以說是一種影畫文學,與傳統的文字文學相比,電影是采用畫面與聲音等方式來講述故事的,但這并不意味著電影美學只包含電影的畫面與聲音。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藝術”,為了更好地傳達主旨,需要多種美學元素共同協作完成,其中就包含聲畫、色調、臺詞、服裝、敘事模式、拍攝手法等元素。電影《溺水小刀》正是建立在電影美學的基礎上,通過將電影美學所需的多種元素合理搭配,輔之日本獨有的審美觀念,才能給予觀眾以美的試聽體驗,同時傳達出導演想要表達的精神層面的內容。
2.1色調之美
電影《溺水小刀》的色調延續了日本電影美學的突出特征,整體上淡雅清新,并以藍色為基調,輔之少男少女的白色制服,頗有日系小清新之感。而影片中的藍色并不是單一的,而是用不同深淺、不同明暗的藍色所帶來的不同視覺體驗來推動劇情的發展。例如,夏芽與阿航初見時的黃昏并不是采用人們常規認知上的黃紅色,而是雨后天空被烏云籠罩下,微弱的光芒折射海水的藍色后發出的略帶神秘的深藍色,象征著二人初見即被對方身上的氣質所吸引但卻不知其原因,這樣的色調環境為兩人的相遇增添了神秘色彩,也為后續夏芽多方面打聽了解阿航的情況起到了鋪墊作用。而二人相識后,多數場景采用淡藍色的色調,如干凈的海水令人安靜、放松,也預示著二人的關系在接下來的階段里會較為緩和。
電影在整體藍色的基調中也出現過少有的黑暗剎紅的色調,并用鏡頭的不斷切換來表現劇情的轉折。電影中夏芽與阿航初次約會是在浮云町火祭之夜,阿航作為神主一族的繼承人主持火祭,在一旁等待的夏芽卻被心懷不軌的男子欺騙帶走。一邊是火祭現場象征著希望的紅色篝火,一邊是在黑暗的道路上絕望地奔跑著的夏芽,作為神主一族的繼承人阿航能夠保護村子的安寧卻無法保護心愛之人免受悲劇,這也為后續兩人的分手埋下了伏筆。
2.2音樂之美
音樂作為影視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影視作品起著詮釋紐帶作用,好的配樂對整個影視作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而通常一部影視作品會有多首配樂,以此襯托出各個部分需要表達的內容。
提到電影配樂就不得不提寶萊塢電影。作為寶萊塢電影極具標志性的表現手法,音樂與舞蹈貫穿電影始終,以此增快影視敘述的整體節奏,快速使之轉場、抒情表意并延伸整個影視空間。而在日本,如若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日本電影十分注重音樂與電影情節的配合。我們很難想象《菊次郎的夏天》沒有《summer》是怎樣的一段枯燥的旅程,也很難想象《千與千尋》沒有《生命之名》又會失去幾分感動。正是好的配樂才使得這些著名日本電影的情節有了更為豐富的層次感,才能傳達出電影想要傳達出的人文情懷。
在電影《溺水小刀》中雖然沒有膾炙人口的插曲,但每一首配樂都與劇情搭配得恰到好處 ,大大增強了劇情的可觀性。例如,與阿航分手后的夏芽努力地想要 忘記阿航,但一次偶遇又喚起了她對阿航的感情,為了能與阿航多獨處一會兒,夏芽小心翼翼地跟在阿航后面,時而停下,時而小跑,而此時輕快的配樂正如夏芽忐忑的內心,既有久別后再次見到阿航的欣喜,又有害怕被阿航察覺后丟了自己顏面的緊張。
除了配樂之外,《溺水小刀》還有一些獨特的聲音處理方式。在劇中,知名攝影師為夏芽拍攝寫真集后,阿航為了拿到寫真集不停追逐著夏芽,在這個片段中沒有任何背景音樂也沒有兩人奔跑時的鏡頭,只有從第一人稱視角看到的不停搖晃著的樹枝與陽光,聽到的只有兩人奔跑時的喘息聲,仿佛這一刻時間是沒有意義的,奔跑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兩個人的暗自較量,將兩人內在壓抑的情緒表現出來。
2.3意境之美
日本電影通常會使用散文式的拍攝手法。通過淡化情節、弱化沖突的原則,采用較為生活化流程作為電影拍攝的手法,通常會不重視戲劇情節以及矛盾沖突的敘述手法,強調用外在的藝術張力反應人的心理張力,注重電影細節場面的刻畫,著重感情世界的表達而敘述則不做嚴格要求。[3]電影《溺水小刀》正是采用了散文式的拍攝手法,沒有戲劇性的情節,以夏芽的生活與體驗為中心展開,雖然故事性不強,但每個角色的心理變化都表現的張弛有力,具有極強的抒情感與意境美。
同時散文式電影多與回憶、懷舊有關,并略帶悲傷色彩。電影《溺水小刀》的結尾,夏芽在成為影后后,邊講述獲獎感言,邊在心中回憶著與阿航的故事。在回看獲獎作品片段時,甚至幻想將阿航帶入了男主人公的位置,并在這段幻想中與阿航展開了一段對話,以此懷念青春時光,惋惜有緣無份。
3、《溺水小刀》在情感傳達上的創新手法——隱喻的表現手法
隱喻作為一種源自生活的表達方式,在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而同樣作為體現生活藝術的電影,也能夠使用隱喻的手法進行拍攝,并賦予電影深刻的內涵。電影《溺水小刀》就創新的使用了這種表現手法。
首先,電影《溺水小刀》的題目本身就有多種隱喻義。一方面,“水”的溫柔如愛情的甜蜜、“刀”的鋒利如愛情的痛苦,這就是夏芽與阿航十五歲那年波動的青春的體現。另一方面,小刀即使溺入水中也不會減少它的鋒芒,兩人雖然沒能走到最后,但在一起的那些日子就如小刀發出的光芒一般,在今后的人生里仍照耀著彼此,激勵著彼此。此外,在電影的結尾,一直困擾著夏芽的心魔伴隨著阿航送的小刀一起沉入了海底,阿航最終保護了夏芽免受傷害。
其次,夏芽與阿航在電影中多次追逐奔跑也是隱喻的體現。夏芽與阿航自第一次見面就注定了在兩人的感情中夏芽處于較低的位置。因此夏芽為了追趕阿航只能不停地奔跑,這不僅是行動上的追趕,更是源于夏芽內心深處渴望讓阿航認可自己的追趕,正是每次努力之時夏芽總能想起阿航的背影,夏芽才能不斷努力最終取得人生的成功。
另外,夏芽與阿航先后兩次在電影中喊出的,如“海”“山”“天空”“云”“石頭”“光”“太陽”“月亮”等毫無聯系的詞也是隱喻的體現。他們不停念叨的這些詞看似平淡無奇,令人摸不著頭腦,實則都是見證了二人青春與愛情的事物,每一個普通的事物里都蘊含了他們的愛情,正如夏芽說的“這山這海全都是阿航的啊,我也是阿航的啊。”
4、結語
電影《溺水小刀》在繼承了日本電影美學特征的同時,采用了新穎的表現手法來傳遞導演想要傳達的內容,即青春中總存在著許多不完美,不完美的人、不完美的故事,但彼此相愛過、陪伴過的那些時光能夠成為彼此前進的動力,才是青春最美最無悔的地方。
通過對《溺水小刀》的視聽體驗、故事情節、拍攝手法等方面進行的系統分析,能夠對日本電影美學的特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同時加深對電影主旨的理解。電影《溺水小刀》中將主流日本電影美學與新興的拍攝手法、表達手法相結合的處理方法,讓我們看到了日本電影行業的不斷發展進步,使更多的電影敘事方法成為了可能,通過這樣的結合,能夠使日本電影的受眾群體擴大,獲得更多被解讀的可能,《溺水小刀》的成功無疑是給電影行業提供了新的經驗與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智華,王曉旭.注重美學的當代中國電影批評及其價值取向[J].藝術百家,2015(2):91-96.
[2]歐陽禎.淺談音樂在影視作品中的作用[J].戲劇之家,2016(10):116-117.
[3]李輝.中國散文化電影的意境追求[J].文學教育(中),2014(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