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芳

【摘要】隨著近年來鋼鐵企業之間競爭的日益激烈,現代化管理模式與方法是企業的重要競爭力,市場反應速度以及交貨率保證是企業開拓市場的利劍,本文簡單闡述了統計分析策略及其在訂單管理中的應用,針對鋼鐵企業這一個性載體,淺析其對訂單交貨控制及庫存管理的方法與操作模式。
【關鍵詞】統計分析 訂單管理 庫存
前言:從鋼鐵行業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每一個企業在與客戶的合作過程中,都力圖縮短交貨周期,提高交貨質量和交貨兌現率,以增加搶占市場的砝碼。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訂單交貨進度以及交貨兌現率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在緊張的生產周期及新品種的調試過程中伴隨產生的帶出品占用大量庫存,這給鋼鐵企業正常生產運作帶來嚴重隱患,需要及時有效地運用統計分析方法來分析合同執行情況、統計庫存現貨明細來確保合理庫存,從而確保生產經營的正常有序。
1統計分析的定義
統計分析是指運用統計方法及與分析對象有關的知識,從定量與定性的結合上進行的研究活動。提供高質量、準確而又及時的統計數據和高層次、有一定深度、廣度的統計分析報告是統計分析的產品。
2統計分析的特征
采用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是研究達到高水平的客觀要求,應用統計分析方法進行科學研究,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科學性、直觀性、可重復性。
3統計分析的基本步驟
統計分析工作,大致可按如下三個步驟進行:
3.1收集數據
收集數據是進行統計分析的前提和基礎。
3.2整理數據
在進入統計運算之前,需要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對數據進行核實,再分組匯總或列表,并能初步反映數據的分布特征。
3.3分析數據
分析數據指在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通過統計運算,得出結論。在描述統計基礎上,用推斷統計的方法對數據進行處理,以樣本信息推斷總體情況,并分析和推測總體的特征和規律。
4統計分析在訂單管理中的應用
針對鋼鐵企業這一個性載體,需要及時有效地運用統計分析方法來分析合同執行情況、統計庫存現貨明細,從而確保生產經營的正常有序以及生產庫存的正常運轉。
本節以冷軋為例,簡要介紹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分析冷軋合同執行情況、統計冷軋庫存現貨明細整個流程。
4.1訂單執行情況統計分析
銷售管理部冷軋處業務員在系統輸出一個Excel格式的表格,然后運用Excel表格功能對該表進行整理,得出訂單的交貨執行情況。
4.2現有庫存分析統計
登陸三級系統—倉儲管理—鋼卷庫區查詢與統計—位置信息—庫,選擇冷軋成品庫和二冷成品庫,分別導出1700冷軋庫及2230冷軋庫的當前庫存報表,圖1為三級系統查詢1700冷軋庫存界面。
4.3統計分析、清理庫存
按照以下規則統計出可發及不可發鋼卷明細。
(1)可發鋼卷。對應訂單狀態顯示未完成的項為可發鋼卷,需要銷售管理部協同運輸部盡快安排發貨,同時對于訂單欠交量較大的需要與制造部協調重新備料組織生產,以提高訂單的交貨兌現率,最大可能的縮短交貨周期,從而提高客戶滿意度及公司信譽度。
(2)不可發鋼卷。訂單狀態顯示已完成的項均為不可發鋼卷。針對此部分鋼卷,銷售管理部積極組織期貨合同進行銷售,同時做好余材沖當工作,尋找期貨訂單進行改掛,重新組織現貨合同發貨,以免占用庫存,影響正常的生產秩序。
5注意事項
在運用統計分析策略對訂單實施管理流程中,要注意以下兩點:
(1)要縱觀全局。 在分析時要考慮到全面,應看到各項指標間的聯系及其相互影響,不能只看單項數據的變化。如針對某一鋼卷不能只看其是否終判合格,還應看其銷售訂單訂單類型及是否凍結及才能確定是否為有效庫存;針對某一訂單,不能只看過賬量,還應看其是否關閉尾差才能確定該訂單對應鋼卷是否能繼續發貨。
(2)善于運用多種分析方法。要善于運用多種分析方法,除了運用過去行之有效的分析方法,如比較法、多指標多因素分析法、綜合評價法等,還應采用現代化手段,充分運用信息化工具,使用電子計算機和模型進行分析研究,不斷提高統計分析的加工深度和其預見性。
6結束語
終上所述,統計分析策略為訂單管理業務和流程運轉帶來巨大的便捷性與保障性。鋼鐵市場信息瞬息萬變,只有充分運用信息化工具,才能熟練掌握訂單跟蹤及庫存情況,縮短交貨周期,進而提高客戶滿意度,在日益激烈的鋼鐵企業競爭中搶占熬頭。
參考文獻:
[1]劉銘.鋼鐵企業銷售決策支持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7.
[2]張允鵬.企業市場營銷策略統計分析[J].商場現代化,2018(19):52-53.
[3]趙艷豐.探索鋼鐵企業的銷售管理之道[N]. 世界金屬導報,2017-11-21(A11).
[4]張虹.鋼鐵企業銷售管理的新路徑探討[J].冶金財會,2014(12):46-48.
[5]榮樹強.數據挖掘技術在鋼鐵企業銷售管理中的應用[D].大連理工大學,2017.
[6]崔靜.關于鋼鐵企業銷售環節的資金管理的若干思考[J].知識經濟,2017(18):112+114.
[7]牛喜軍.鋼鐵企業銷售環節的資金管理的論述[J].現代經濟信息,2017(0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