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夢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經歷了三十年低效的計劃經濟和十年的混亂社會秩序之后,中國共產黨在1978年底決定改革并將中國經濟從封閉的中央計劃經濟轉變為開放的市場經濟。這種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改革開放”由鄧小平(鄧小平,1904-1997)領導,他因此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
一系列新政策成功實施到1988年,當時權力下放導致通貨膨脹和價格波動,對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人來說是前所未見的,從而引發了對改革的恐慌。1989年東歐革命引起對共產主義政權的另一次恐慌,使精英派和保守派對改革更加懷疑,鄧小平辭去了領導地位,改革的局面也很可能就此扭轉。就在中國的改革困難重重之際,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共產主義國家蘇聯于1991年瓦解。1988年至1991年間的這些突發事件迫使中國陷入兩難境地,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未來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88歲的鄧小平以個人身份到訪了中國南方沿海地區(主要是廣東省)。這里是中國市場經濟和私營企業的搖籃,所以鄧小平的旅途是改革重啟的焦點。在訪問期間,鄧小平作出了一系列非正式的講話,現在通常被稱為“南巡講話”。以此試圖讓當地的黨員干部和企業家,相信改革的必要性和適當性,講話還旨在鼓勵外國投資者的到來。在鄧小平南巡的影響下,改革于1992年10月由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恢復。
南巡講話不是單一的演講,而是鄧小平在一個月的巡講中,于不同場合發表的一系列講話。在講稿的最終版本中,講話分為六個部分。講話的所有內容都是在非正式場合發表的,他的巡視和講話都是以個人身份進行的。因此,講話中使用的語言具有非正式的風格,使用了更通俗的表達方式。即便如此,講話還是體現出了正式的一面,因為它符合正式政治演說的要求。鄧小平在非正式講話中廣泛使用了正式政治演說的口頭藝術。
另一個可能引起學者興趣的方面是,在整個巡回演講期間,有一位口譯員負責將鄧小平帶有濃重口音的普通話翻譯成標準普通話。鄧小平有著很重的四川口音,這并不妨礙其他普通話人士對他語言的理解。但是,當他在與南方沿海人士交談時,相互理解就成為了一個不小的問題,這里很多人母語并非標準普通話,因此對理解除普通話外的其他地區語言有很大困難,需要一名翻譯來填補空白。
1992 年以后的一切,證明中國實現了對市場經濟的承諾,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毫無疑問是成功的。在這個講話,或任何如此偉大和如此成功的講話中,言語藝術的表現與命題、內容一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這種表現是通過“采用文化傳統的元認同”來實現的(Bauman 1977:16)。因此,南巡講話采用了一些特定于中國語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交際手段。(語言和文化的單一形式意味著在這個分析中,忽略了這個非常多元化的國家中語言和文化的區域差異。)
南巡講話中大量使用了各種修辭手法,包括平行、隱喻、省略、疊用、頂針、漸進等。例如,下面的句子中用到的頂針修辭:
(i)這個關我們闖不過,闖不過就亂,亂就打內戰。(講話的第1部分)
所有這些修辭格也用于其他語言和文學類型。但是有一些中文特定的用法。例如,中文有一個語法結構:[[否定短語1][否定短語2]...[肯定短語1][肯定短語2]……]。在語法上這樣的句子可以有無限數量的否定短語和肯定短語。這種結構傳達的意思是“如果否定條件成立,則肯定條件一定會成立。”否定詞組通常包含否定語“不”或者“沒有”。
(ii)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講話的第1 部分)
(iii)沒有一點闖的精神,沒有一點冒的精神,沒有一股氣呀、勁呀,就走不出一條好路,走不出一條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業。(講話的第2部分)
在某些短語中處理音節數是中國語言藝術表達中的一個特殊形式。這類似于古典歐式詩歌中的音步和格律。但不同的是,音節重音不是漢語中的音素,并且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個音節都是語素,因此很容易理解中文短語或句子有多少音節。因此,可以在非常廣泛的意義上使用對音節數量的處理。
這種處理也可以被視為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因為在中國古典詩歌中,詩的每行要么有4或5或6(不太常見)或7個音節,而且幾乎所有的中國成語都是四音節。一位優秀的中文演講者懂得如何在平行結構中保留每個短語中的4或5或6或7個音節。以句子(ii)為例:

陳夢近照
(ii)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
短語中的音節數量為7/5/5/7/7。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
(iv)如果分析不當,造成誤解,就會變得謹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講話的第3部分)
短語中的音節數為6/4/8/7/7/7/6/4。在古代漢語中,4/6/7/8音節短語更常見,因為大多數單詞是單音節的,短語幾乎不能超過8個音節。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因為大多數單詞是雙音節的,所以制作4/6/7/8音節短語需要修辭技巧,這樣的短語在講話中很容易被識別出來。
音節數量的運用通常是為開始一個新論點或得出結論。本節中引用的兩個例子以及言語中許多類似情況,均是出現在論證的開頭或結尾。在政治演講中,這些4/6/7/8音節短語多是帶有關鍵政治信息的短語。
語氣是幾乎每個語言中都會使用的副語言特征。在中文環境下,語調有兩方面含義:1.句子層面的語調;2.音節層面的音調。例如,在句子末尾可能用上升的語調來表達這是一個問句,或者下降的語調來表示肯定回答。現代漢語有四種音調(標準普通話):
作為一種音調語言,漢語也使用語調,但在演講或口頭使用中,語調的運用受到嚴格限制,因為漢語中的音調是語素的一部分,因此不同音調會表達出不同語義。音節層面的音調比句子層面的語調優先級要高,而后者只能在不與前者沖突的情況下實現。例如,“他來”的兩個音節“tālái”具有陰平和陽平兩個音調,其音高輪廓通常分別為55()和35()。如果我們想要分配一個令人質疑的上升語調“他來了?”,我們可以將音節修改為44和36,這仍然會帶來陰平和陽平音調,并且表達意義不會改變。但是如果將音高改為44和55,它仍然是一個上升的語調,但它破壞了“lái”的音調上升,從而改變了這個短語的含義。
因此,中文的語調比非語調語言要求更高。言語藝術的表現主要體現在對音素音調的處理。這種處理指的是在短語或句子中的特定位置選擇具有特定音素的單詞。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詩中的所有詞或詞素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模式,但對于散文或演講來說,通常為句末最后一個詞或詞素。
由于中國古典詩詞的形式化,產生了許多模式化語調可供作家、詩人和演講者使用。在南巡講話中,鄧小平在作出肯定性陳述時運用了大量以去聲結尾的短語。
(v)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減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講話的第2部分)
(vi)只要是講效益,講質量,搞外向型經濟,就沒有什么可以擔心的。(講話的第2部分)
盡管中文里約定用去聲來表達肯定,但演講人依然可以通過在短語或句子的末尾放置具有降調音素音調的單詞或詞素來達到同樣的效果。
鄧小平南巡講話是中國政治演說的典范。根據所含政治信息和中文修辭傳統,演講綜合了修辭手法、音調和音節數量的運用,這些都是面向中國聽眾特有的傳統傳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