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霞 束義明 杜 朦
在當今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發生著從未有過的交流、滲透與融合的背景下,國際化與本土化是高等教育面臨的無法回避的現實,我國高等教育在對待國際化與的方式、心態,是高等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的面臨的重大問題。高等教育國際化與本土化很好融合的標準是她所培養的人才,即高等教育是否能夠培養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的、富有人文精神的、擁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價值思維能力的人才。
教育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在發展中必然面臨的重大挑戰,因此,要制定相關政策,擴展高等教育的國際維度。教育國際化以交往跨國化、經濟全球化、技術一體化等形式為代表,突出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產品在世界各國間的流動與交換,其品質與內涵也得到了時俱進的提升和豐富。有學者指出“國際化人才培養是一項關乎其國家發展前景、科技進步的創新工程,既要進行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又需要注入創新的勇氣去大膽實施和展現”。總的來說,大學教育的國際化是指把大學的講授、學習、研究、服務和管理置于世界教育和文化之中進行建設和管理的這樣一種理念、政策和各項措施。
教育本土化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保留和堅持本國教育的主體性和主權性,從而形成具有本國特色的高等教育體系。在教育日漸全球化與國際化的今天,教育理論本土化不僅是中國教育學發展的重要命脈,更是幾代教育研究者所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本土化,既是對教育本土文化的詮釋,又是對作為母體文化概念、實踐的重組與解讀。高等教育的本土化主要是相對于“國際化”而言的,沒有教育的國際化,也就無從談到本土化。
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和評價體系,大體上可把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分為政府主導型、社會主導型、政府和高校聯合主導型三個類型。法國、荷蘭和瑞典等國是政府主導型監控模式的代表,美國是社會主導型監控模式的代表,美國高校的教學質量監控模式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從高校內部自我監控,發展到社會組織機構的介入,然后過渡到政府引導、社會中介機構認證和高校自我監控的社會化教學質量監控模式。澳大利亞和英國是政府和高校聯合主導型監控模式的代表。澳大利亞的高等教育已經發展到了大眾化階段,在這種形勢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成為澳大利亞高等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為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澳大利亞政府早在代就開始對高等教育質量進行評估。提高教學質量成為其增強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面。經過多年的探索,澳大利亞形成了系統的教學質量保障策略,從評估策略、重釋策略等方面進行保障。
目前的教學評價體系流于形式,大多數都是學生片面評價,對于學生而言工具性和技能性的課程多數被過高評價,而思想性課程則會被低估。集中講解教材內容的課程往往會獲得較高評價,而那些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了解進行擴展性講解的課程由于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接受這些內容,則會評價較低。這種只通過學生評教來判定教學質量的情況,往往得不到真實的結果。
目前教學行政機構集教學決策與教學管理于一身,教學質量信息反饋主要是依靠行政管理自我反饋,沒有專門的反饋機構。特別是忽視了系部教師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這種反饋結果往往是正反饋多,負反饋少。同時,我國高等教育問責受制于傳統行政問責的路徑,長期實行一種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教學質量問責被看成一種控制機制,問責制是強調上級對下級的監督控制,而不是針對問題對教學質量進行改進。在外無壓力和內無動力的情況下,高校在教學質量提高上缺乏主動思變意識,從而導致教學質量問責反饋的不健全。
目前,高校教師大多具有海外留學背景,但是短期內語言可能得到提高,國際化的視野、專業知識與技能、跨文化溝通能力以及教學經驗相對缺乏,國際化背景下,教師知識結構較單一、學科交叉意識淡薄、語言和專業融會貫通不順,導致教師國際化意識比較弱,“科學社會化、社會科學化”是我國目前大力提倡的意識形態,只有融入學科交叉的理念和國際視野,才能更好地完成培養國際化復合型創新人才的教育目標,也才能真正融入教育國際化的浪潮。
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僅體現和關注“結果”的評價已不能很好地反映學校的教學質量,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和狀態的分析才能更深層次地發現質量問題,從而進行改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是保障教學質量的核心,教學質量評價就是教學管理機構根據教學目標定位與教學規范標準,通過對教學過程的系統檢測與考核,并作出相應的價值判斷。完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應從評價的層次、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的方法等方面綜合考慮。國外高校學生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不同于國內,他們主要關注教師教學、教材選取、師生在課堂上的教學互動、學生學習的效果以及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在結合本土化的基礎上,在高校成立教師教學評價委員會,專門負責學生的教學評價工作。在評價結果的反饋上,要重視評價結果的反饋和教學效果的改進。另外,建立相關行業、企業參與的社會評價機制,在教師、學生、家長、用人單位和相關行業、企業等范圍廣泛調查與評價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接受公眾監督,吸納有關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教師和學生既是高校質量保障的起點,也是高校質量保障的最終歸屬,要將教師、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等主題納入高校質量保障的運行過程中,強調教師、學生和用人單位等質量保障主體的建設性作用,著力構建上下協調、多元參與的質量保障運行機制。
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包括四層次的教學質量監控組織。教學質量監控組織分為校級、院級和課程組級、社會層面四個層次,下級向上級負責,包括教學指導委員會、教學督導組、課程組長等,實現了教學質量監控的管理措施制定和督導、組織實施與保障,以及教學過程的詳細設計和執行,最后社會用人單位進行進度反饋。
三個環節的教學過程質量監控:
教學過程質量監控劃分為課程教學、實踐教學、畢業設計等三個環節,相輔相成,學院指定明確的質量要求、過程監督和評價、教學督導抽查評價。如圖:

根據各自情況引進國外優質的課程體系,同時加強課程思政建設,融入本土化的內容,形成一套國際化與本土化融合的課程體系。學院在師資規劃、儲備與開發過程中始終圍繞該目標進行師資的選拔、培養,并立足于實踐,以人為本,根據學院的歷史與現狀,利用國內外資源,派遣教師赴國外高校進行短期研修和講學,有利于師資培養、課程建設及提高課程質量。而基于此的交流與合作,將會帶來“滾雪球”式的效應,雙方教師不斷地請各自所熟悉的教師加入進來,從而形成了一個合作與交流的“網”。隨著教師之間交流的深入,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內容的不斷加深,又會推進教師所在高校學科隊伍的發展與建設。師資隊伍、學科建設和課程改革的良性循環,會為培養國際性人才構筑一個平臺。
隨著中外合作辦學的蓬勃發展,國際化進程的加快,國際化與本土化的教育模式沖突日益顯現,人才的培養也成了中外合作辦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以把握國際化與本土化教育的特點為突破點,合理吸收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思想,引進國外優質資源,建立合理的中外合作辦學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管理模式將有利于國際化和本土化相融合,在國際化的大背景下,既要堅持國際化又要保持本土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