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儀 黃宇薇 彭 鍇

慈利縣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全縣林地面積24.54萬公頃,森林覆蓋率66.53%,林地占面積的71%,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是發展林下經濟的結實基礎。而當前慈利縣的林下經濟還處于較為傳統的初級階段:發展模式單一,以農林間作、林下種養為主;產業化經營水平低,規模小、經濟產值占總體僅10%(如圖2所示);缺乏科學管理及核心競爭力,尚有大量資源未開發。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轉變提高商業價值的發展模式,認真打造林下經濟這片沃土,是當前慈利縣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圖1-1 慈利縣各產業產值比重
林下經濟是指依托豐富的樹林資源和生態環境發展眾多產業,而這種不砍樹卻能發展區域經濟的模式正在不斷推廣,適合在慈利縣進行發展,但林下經濟的模式多樣,下面針對當地的資源特征對常見的幾種模式進行發展前景淺析。
林禽模式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林間放牧,一類是林地養豬。前者是在林間種植牧草或者直接利用樹下的雜草發展牛,養,兔,雞等養殖業。后者是利用林下溫度比封閉圈養地低的條件下養殖肉豬。林地養殖不僅合理利用了土地,而且避免了封閉式養牛羊的困境,為動物提供了更好的環境,更適合家畜生長。
顯然,直接把家禽放在林地養殖同樣也會有很多小問題出現,比如雞喜歡捉泥土里的小昆蟲和嫩根,會破壞林地。雖然避免了封閉式養牛羊的困境但是由于林地的面積過大,牲畜的糞便不利于清掃收集。此外,林地畢竟不是草原,長時間牲畜的踐踏,會破壞小草的生長,使林地板結。

圖1-2 慈利縣第一產業各產值比重
林藥模式是林下經濟較為典型的一種,具體表現是在未郁閉的林下種植較為耐蔭、喜濕的藥材對這些藥材實行半野化栽培,比如白芍、板藍根、金銀花等藥材。同時慈利縣崇山峻嶺蘊含了豐富的中藥材,據研究顯示,包括400多種名貴樹木,植物2000多種,特別是杜仲面積已達40萬畝。據調查,林下種植中藥材每畝年收入可達500~700元。
針對林藥模式,與其他地方不同是,慈利縣的中藥材大多以喬木為主而非草本,這樣不僅可以在傳統模式下,利用樹下環境種植一些藥材,還能同時培植杜仲,烏桕這類喬木藥材。但由于溫度,濕度等環境因素,會局限種植的種類,并且由于藥材自身的特性,培養規模并不能很大。
森林旅游模式包含農家樂、森林人家、森林莊園等觀光旅游、休閑度假、生態療養等,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森林食品、果品、茶葉、藥材等。通過這種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森林中各種資源的價值,在不進行環境破壞的情況下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據了解,慈利縣已有江埡森林康養基地,位于慈利縣江埡國有林場內。而其他模式還未進行進一步發展。就森林康養基地而言,慈利縣具有豐富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旅游資源等優勢,經專業機構評估,江埡林場內大氣質量達到國家大氣環境質量一級標準;地面水達到國家地面水環境質量一級標準;土壤質量達到國家土壤環境質量一級標準[1]。但發展的過程中隨著人流量的增加,也會帶來這種污染,破壞生態環境。

圖2-1 江埡林場空氣質量(單位:萬個/cm3)
林菌模式是一種利用樹下陰涼通風、涼爽環境栽培菌類的方式。它不僅有效解決大面積閑置林下土地同時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依靠這樣的模式降低生產成本,簡化栽培程序,提高產量。更有利的是,食用菌采摘后的廢料又是樹木生長的有機肥料,同時進行林木修剪的過程當中,所修剪下的枝條,便是菌類培育的最好條件,所以在發展林菌模式的過程當中,相對來說比較經濟適用[2]。
但在菌類的培養過程中對水分的要求特別充足,所以林地的選擇尤為重要,苛刻的條件使該模式的產業鏈受到一定的影響。同時培養菌類的時間較長,所以回收資金也相對較慢。
根據以上論述慈利縣可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有多種,目前以林禽模式為大家所熟知,而不論從慈利縣本身有“省級中藥材規范化種植示范縣”之稱來看,還是從經濟回報來看,慈利縣發展林藥模式是積極可觀的,所以下面便會詳細介紹如何打破傳統模式,以更新穎的角度進行林下經濟發展。
林藥模式是我國最具特色的林下經濟發展模式,以保障森林生態功能為前提,可持續地產出仿野生中草藥。依據當前慈利縣的林下經濟發展情況,積極采取對策和措施完成轉型,是實現林藥模式快速穩定發展的當務之急。
據調查,有不少文獻已對傳統的林藥模式作了詳細的敘述,但要真正做好種苗的培育與發展還需達到進一步的努力。
1.林地選擇與整理
選擇土壤質地疏松、富含有機質、濕潤且排水良好的林地,交通盡可能便利,方便農用物資和產品運輸。秋、冬季塊狀整地,先清除雜灌草,再全面翻耕,翻土深度要求達25cm以上。[3]
2.種苗選擇與栽植
選擇通過國家或湖南省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審 (認) 定,且適宜在慈利縣栽培的藥材品種,根系、冠幅發育較好,頂芽飽和,無損傷、無病蟲害。根據不同的種苗選擇適宜的栽植方式,密度適中。
3.撫育與管理
3月底至4月初,培蔸除草1次,5月施尿素120~150kg/hm2,促進枝條盡快萌發生長;8月底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且施復合肥450kg/hm2;以后每年撫育追肥2次,加強撫育管理,促進種苗的快速生長[4]。對于不同的種苗要分區域集中管理,在最適合的時期進行收割。經過5~6次收割后,長勢逐漸衰退, 應采取更新措施,重新翻地栽植。
傳統的林藥模式主要指在林下種植喜陰、喜濕種類的中藥材,如田七、人參、黃精、玉竹、貝母、半夏、薄荷、金銀花、草珊瑚等[5]。這些都不是喬木類,我們可以嘗試以喬木類的中草藥為林下經濟中的“林”,下面以杜仲為例。
杜仲是我國特有的樹種,是名貴的中醫藥資源和優質的天然橡膠資源,可以通過深加工進行綜合開發,具有廣闊的農業價值、生態價值和工業價值[6]。而作為杜仲之鄉的慈利縣,擁有杜仲種植面積4969.1h m2,充分運用當地特色資源,將杜仲合理地引入其中,即為林藥模式中的“藥”,為加快慈利縣林下經濟發展創造新途徑。
1.培育好“藥”
首先,選取適合當地的優良新型花用品種,優良甄選,增加杜仲樹的開花結籽率,從而提高其利用率,為杜仲產業的定向和高效培育提供優質苗木。其次,控制種植密度,盡量每株之間在2-3米;做好肥水管理,在適當的時間澆水和施肥,施肥主要方式是噴肥。最后,完善預防病蟲措施,特別是在幼苗時期。
2.“林下”的選擇
在杜仲樹下發展林下經濟的模式選擇,考慮到土壤的有機物質有限以及收割栽植的影響,更傾向于家禽模式或者蜂窩模式。家禽模式,主要是區域式地進行養殖雞、鴨、鵝等,這樣既能產生一些天然的肥料,又盡可能多地維護杜仲的生長;蜂窩模式,主要是進行蜜蜂養殖,兩者互不干擾,同時,也能產出營養價值高的蜂蜜,較有名的主要是油菜花蜜、楊槐花蜂蜜等。
慈利縣2018年計劃摘帽縣,需要多種經濟模式增強其經濟的發展態勢,依托其豐富的林地資源,以及當地特產杜仲的生產優勢,我們可以以林下經濟為發展平臺,助推當地的鄉村振興發展。
在發展林下經濟的時候,要突出慈利縣的當地特色,合理的布局,并對當地的林下經濟發展進行有針對的科學規劃,根據總體的林地,動植物品種情況來安排林下經濟種植的布局。根據慈利縣當地的生態情況以及市場前景來看,可以將重點放在林藥模式發展。農戶將當地豐富的林地資源轉化為經濟的發展動力,促進經濟振興。
振興鄉村經濟發展也需要相當的資金作為引導。慈利縣要想做好林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保證擁有充足的資金。首先,慈利縣政府部門要給予林下經濟足夠的資金支持,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引進專業人士,通過專業人員的指導研發林下產品培養和加工。其次,除了政府部門的資金支持,我們還需要有效利用金融機構,發揮其信貸業務,為林下經濟大型項目提供融資渠道。當作到了資金保障后,也是進一步為發展鄉村振興奠定了基礎。
推動建設慈利縣林下經濟產業化發展應當優先發展當地有技術、有資源的龍頭企業,以點促面進而推動整個鄉村產業的振興。從基礎層面,可讓百姓學習了解林下種植知識,在進一步利用政策引導農戶和專業人才進行林下產品多維度研究培育并提高深加工領域,通過發展多模式,擴寬產業鏈,不斷培育一定大規模的林下經濟專業大戶,進而形成系統性產業布局。通過龍頭企業的引領,在林下產業技術不斷交流發展的同時,吸引外來投資,使得該產業深度發展,推動鄉村振興。
形成成熟且有一定能知名度的地方特色品牌是推動鄉村發展走出去的關鍵要素。因此慈利縣建立現代林業經濟產業市場產業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體系,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流的品牌,形成品牌效應對于當地的林下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催化劑。應形成以點帶面,以點促面的發展格局,成功打造慈利縣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擁有高技術,資金流動性好的龍頭企進行合作。并且可以充分利篩選森林旅游產品和林下產品形成名牌,關注其品牌質量,精細化,特色化,綠色生態的打出自己的品牌。
慈利縣林下經濟的發展應該以當地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需促產,發揮新型經營主體的推動作用,通過新型商業模式的優化升級,先進產業平臺的建設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學習優秀示范基地的運營模式,將慈利縣的進過一系列產業結構調整后同鄉村振興,精準扶貧政策,生態環保經濟循環等相融合。在林下產品的采集、儲存、裝配,分散等步驟中,采用高效的交易平臺代替傳統的模式,合理運用電子商務,將林下產品的銷售擴展到線上,增加銷售量。同時,為擴大林下經濟產業,可引入個體投資者,或以入股形式形成合作社等多規模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