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迪
固定資產是行政事業單位的重要資產,但對固定資產的管理也是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所忽視的環節。從預算管理的角度來看,首先,單位管理固定資產的預算額度不科學。一般單位的預算管理從單位的戰略目標出發,為各部門、各環節活動制定合理的預算額度,以此確保單位資源的合理利用[1]。但實際上以往粗放式管理使大部分行政事業單位對本身所擁有的資產價值掌握不足,再加上以往預算管理范圍的局限性帶來的預算基礎數據完整性得不到保證的問題,使行政事業單位所制定的固定資產預算額度缺乏科學性和合理性。其次,行政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的購入上過于“靈活”,部分單位依舊以參考其他單位配置為主要原則,未曾考慮所購入固定資產在本單位中的應用需求以及本單位類似資產價值是否已達到更換標準,事業單位并沒有在固定資產的采購環節加入預算控制,甚至部分單位在本期預算出現結余時多以增加固定資產確保預算資金的“充分”使用,使單位固定資產常出現重復購置、利用率低、閑置等問題。行政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管理中所存在的這些問題是單位實行精細化管理的阻礙,同時也不利于單位響應提高國有資產利用率的號召和要求[2]。
通過對預算視角下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現狀的分析,可以分析出影響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會計確認主要指行政事業單位對自身固定資產價值的確認和再確認環節,單位對固定資產的價值確認是否準確將影響管理層的預算編制過程。當單位未曾轉變自身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時,單位的會計確認流程較為粗放,比如固定化的固定資產折舊原則,使單位很少從價值使用情況考慮固定資產的更換,單位所統計的固定資產管理數據過于籠統,影響單位預算編制。而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來源是財政撥款,所以在申請資金時需要上報預算,再由財政中心進行審批、撥款。在這個過程中,預算的編制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到單位資金的劃分。當預算編制不合理時,單位所申請預算資金和實際需求脫離?;诖怂鶆澐值墓潭ㄙY產預算指標也喪失權威性,導致單位在購置固定資產時難以以既定的預算指標為依據,進而增加了固定資產購置的隨意性,不利于單位實施精細化固定資產管理。
在制定好預算方案后,行政事業單位預算執行的強度將影響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中資金是否合理的運用到各環節。當預算執行不到位時,預算指標難以發揮作用,單位的固定資產購置依舊受管理層主管認識的影響,導致固定資產管理有效性降低[3]。而影響單位預算執行的因素又有以下兩個原因:
1.監管力度
行政事業的監督管理機制主要負責監管單位各活動開展是否合規,當監督不善時,單位管理層難以掌握實際的預算執行情況,從而也無法及時采取適宜的措施修正各部門活動。
2.評價機制
行政事業單位運營的環境逐漸趨于復雜多變,使單位預期需要建設的各項制度由于受實際建設中面臨問題的改變而需要隨時變動,固定資產的管理也不例外。所以,單位還需要掌握所制定的用于強化單位固定資產管理的各項措施是否符合實際所需,而這個過程便需要評價機制幫助單位掌握各項措施的有效性,為單位進一步優化措施的制定提供準確的數據。
通過分析新預算管理體制,結合產生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本文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在事業單位優化固定資產核算管理的過程中,首要重點是加強相關思想建設,在單位內部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方針。其中,為了提高思想建設的速度以及有效性,單位要從管理層開始,通過開展討論會、專題講座等形式使管理層了解固定資產核算管理體系及其作用,從而調動管理層自主建設固定資產核算管理制度的意愿,同時為普通員工樹立榜樣。在這樣的基礎上,單位再給全體員工輔以相應的專題講座,可以極大地促進固定資產核算管理理念在單位各部門之間的傳遞。另外,單位還可以將員工思想認知的提升作為考核內容,從而進一步提高員工推行新政府會計制度的積極性,給單位的固定資產核算管理初步構建出一個較為理想的運行環境。

行政事業單位在管理固定資產時需要從事前、事中以及事后開展全方位的管理。在整個過程中,單位要加強對固定資產的價值確認,按照新政府會計準則的要求加強會計確認和會計披露,從而提高固定資產數據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其中事前階段便是預算環節,在這一環節行政事業單位需要提高預算指標的應用,主要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1.科學制定預算編制原則
科學制定預算編制是事業單位保障其預算指標制定有效的重要手段,首先,科學的預算編制要從預算編制方法出發,以單位項目生命周期作為預算的基礎,從預算的狀態、預算的時間屬性等多維度選擇適宜本單位的預算編制方法,使預算編制更加科學。其次完善預算編制原則,一般行政事業單位多采用三上三下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單位要構建好上下溝通渠道,保證上下級交流的有效性。最后,單位在制定預算指標時要從多維度進行,可以采用預算指標、戰略目標、績效指標三位一體的方式。
2.加強監管評價機制的建設,落實預算執行
預算指標的作用發揮還需要單位徹底落實預算方案、加強預算執行,在建設預算監管評價機制時,單位可以從內部控制和風險控制兩方面入手,由內部控制具有的控制職能加強對單位員工行為的規范,對單位運營中各項手續、制度以及流程進行嚴格的管控,進而加強監督效果;而風險控制中的風險識別、風險評估以及風險預警主要幫助單位識別固定資產管理時各項制度建設中存在的風險及其威脅性,并將結果反饋管理人員,由管理人員通過對比風險數量、威脅程度等判斷各項措施、制度的有效性,為單位優化固定資產管理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4]。
受國家外力要求以及內部發展需求,事業單位普遍開始重視內部管理,而成本管理是單位管理的重點板塊,其中固定資產的管理一直是事業單位成本管控中的弱項。以往傳統的固定資產核算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單位發展的需求,加強對ERP系統的利用是實現數據快速流通、提升數據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為了加快財務信息化建設,單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第一,聘請專業團隊調整ERP系統功能模塊,使其更符合單位所需;第二,加強對操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安全意識等的培訓;第三,加強安全防范措施,從而確保數據信息的準確性。
固定資產一直是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的弱項,在提高國有資產利用率以及提高行政事業單位運營穩健、自主性的背景下,加強對單位固定資產的管理是行政事業單位內部管理中的重點。本文主要從預算的角度出發,以固定資產的購置為重心研究相關優化策略,針對目前行政事業單位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本文也提出了相關建議,但實際應用中單位還需從自身實際出發,尋求適宜的變革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