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銳
摘要:基層政權處于國家政權結構中的基礎層面,充當著國家與人民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基層領導干部的所作所為直接影響著人民群眾的利益,也是人民群眾認知、衡量和信賴政府的重要依據。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基層領導干部只有不斷增強改革的勇氣、改革的思維,具備擔當精神和實干精神,才能真正推動所在地域的改革進程,讓基層群眾享受更多改革的成果。
關鍵詞:改革;要求
習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前途命運,關系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都要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絕不能有絲毫動搖”。古語云“郡縣治,天下安”,基層治理對于國家政權建設意義重大,基層領導干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角色,全面深化改革對基層領導干部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 改革魄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我們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都沒有出路。”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稱,中國執政者的勇氣和決心將決定新一輪改革的成敗。在深化改革問題上,一些障礙往往不是來自體制外而是來自體制內,因此,一定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氣和胸懷,跳出條條框框的限制,以積極主動的精神研究和提出改革舉措。“改革為其艱難,才顯勇毅”,改革面臨的矛盾越多,越要有進取精神,要具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
擁有了改革的勇氣和魄力,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勢,還要把握好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膽子要大,考驗的是定力。各種利益訴求在改革過程中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考驗改革者的勇氣和智慧,面對種種困難,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步子要穩,考驗的是耐心。事物發展必然要經歷時空的演進,春花秋實,很多事情都要經歷物質積累的過程,改革也不例外,需要一步一步推進,深化改革既要目標堅定也要有耐心,既要快也不能太急。對改革而言,能改的,堅決改、馬上改;時機一時不成熟的,先局部試點,積累經驗,為更大規模的改革創造條件,最終順其自然、水到渠成。
膽子要大與步子要穩是辯證統一的,“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的方針,體現了主觀能動性和客觀可能性的統一,是定力和耐心的統一。
2 改革思維
2.1 戰略思維
既注重當前,又謀劃長遠,體現了改革的戰略思維。改革遇到的困難抓起一個又牽起另一個,改革涉及的利益關系錯綜復雜、環環相扣,以戰略思維和全局眼光來透視中國的改革,才能清晰看到改革的挑戰與出路。
戰略思維是領導干部必須具備的一種思維能力,具備戰略思維才能具有長遠、敏銳的眼光,看到未來,謀劃出一般人不容易看到想到的問題。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具有多種途徑,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就是學習和實踐,包括對基層領導干部和管理者進行戰略思維培訓。同時,戰略不僅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需要在實踐中提高,在實踐這本大書中吸取更多的營養。
2.2 系統思維
回顧改革的進程我們會發現,過去談改革,主要是強調以經濟為主題的改革,而全面深化改革強調的是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及黨的建設制度這些領域的全景式的改革。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到全面改革,就必須堅持系統思維,充分考慮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性和互動性,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關系,通過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深化改革的阻力。
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每一項改革都會對其他改革產生重要影響,每一項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的協同配合,改革過程中如果缺乏系統地、整體地看問題的思維,很可能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局面。因此,需要我們在改革中貫穿系統思維,形成改革合力,提高改革的效益。
2.3 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全面地、聯系地、發展地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辯證思維對推動改革、謀劃發展的重要意義。當前我國的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十分復雜,這就要求在改革中善于處理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在權衡利弊中趨利避害、作出最為有利的戰略抉擇。同時,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理論同實踐相統一,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總結經驗。
2.4 法治思維
我國的改革發展取得的成就令人矚目,但也要看到,以往發展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人民群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呼聲日益高漲。需要基層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改革,保障群眾權益,維護公平正義。
李克強總理曾為政府施政列出了三張清單,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拿出“權力清單”,明確政府該做什么,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為”;理出“責任清單”,明確政府怎么管市場,做到“法定責任必須為”;給出“負面清單”,明確企業不該干什么,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這三張清單以法治思維為統領,界定了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更好地保障了政府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3 擔當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啃硬骨頭、涉險灘,更需要領導干部敢于擔當,尤其要牢固樹立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向全黨指明了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責任。
黨的十八大之后,履新不到一個月的習近平總書記,將首次離京考察的目的地選在改革前沿的廣東。他來到深圳蓮花山公園,向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銅像敬獻花籃。英國廣播公司評價,習總書記行經路線和當年鄧小平南巡路線大致相同, 就是要強調他未來會堅持改革開放,習總書記將自己堅定地置于了改革者一邊。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單靠某一個或某幾個部門往往力不從心,這就需要建立更高層面的領導機制,習總書記親自擔任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組長,體現了他“敢于擔當”的情懷。
我們國家的政權組織結構決定了“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國家的頭緒那么多,但千條線都對著基層這根針,都要從基層這根針上穿過去。基層政權是一個點,對著的是國家的若干個“面”,而且必須做到“面面俱到”,擔當也就是一種責任,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基層領導干部身上的擔子一頭挑著民眾,一頭挑著國家賦予我們的責任,只有具備“勇于擔當”的精神,才能將這副擔子挑好,走得更穩、更遠。
4 實干精神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來的,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都沒有。”2012年12月29日,習總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時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抓落實”、“抓到位”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最多的“關鍵詞”。他還強調改革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
作為基層領導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要能彎下腰、邁開腿,真正貼近基層,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切身體會基層群眾的疾苦,對所在地方的實際情況了然于胸,從而增強改革措施的適應性。
參考文獻
[1]吳雅君,領帶干部求解改革共識最大企約數的藝術[J].領導科學,202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