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后大眾階段就學形態結構的探討

2019-11-04 05:59:53胡雅旎胡成功
成人教育 2019年9期
關鍵詞:信息技術

胡雅旎 胡成功

【摘 要】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橫向擴大”就學形態一直占絕對優勢,長此以往,將不利于順利實現后大眾化,進而向終身學習階段轉變,為此,亟須優化就學形態結構,努力擴大“縱向延長”。應用信息技術是優化就學形態結構的必然選擇:可擴大民眾參與高等教育的渠道;可促進高等教育發生全面深刻的變革;可有效滿足個性化的教育需求。應用信息技術擴大“縱向延長”的現實途徑:創新知識傳播方式,擴大成人學生潛在學習機會;重塑教學系統,適應成人學生學習特點;創新高等教育機構辦學類型,方便成人學生靈活就學。

【關鍵詞】后大眾階段;終身學習;信息技術;就學形態結構;優化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9;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794(2019)09-0007-07

就學形態的結構狀況,反映一國高等教育所處的發展階段。在我國,“橫向擴大”的就學形態至今仍占據絕對優勢,這不利于順利實現高等教育后大眾化,進而向終身學習階段轉變。本文試就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后大眾階段就學形態結構進行探討。

一、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亟須優化就學形態結構

就學形態指的是求學者的入學形式和在學狀態,其發展演進是后大眾階段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而引起的系統性質變化的重要標志。[1]借鑒金子元久的研究,本文將就學形態結構分為“橫向擴大”和“縱向延長”兩個維度。前者指的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的持續提高;后者指的是學生入學后就學的斷續性或者修業年限的延長,參與高等教育的機會在時間上得到擴展。[2]在我國,由于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橫向擴大”的就學形態長期占據優勢地位,“縱向延長”則因種種原因而蝸行牛步。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亟須對就學形態結構進行優化,為順利實現后大眾化創造條件。

1.實現高等教育發展重心轉移的需要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的生源重心一直是傳統適齡學生,這在生源充足、強調“一定資格者的權利”的大眾階段十分正常,[3]但從2008年開始,情況逐漸發生變化。是年,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達到峰值——12 476.39萬人,隨后持續下降,到2020年,將減少到8 208萬人。多個省市驚呼高考生源已經見底,有的省市已有數年不能完成高考招生計劃。[4]與此同時,出國留學生源分流正逐年擴大,并在可以預見的時段內不可逆轉。另一方面,在政府的宏觀調控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以年均2.49個百分點的速度遞增,由2008年的23.3%達到2017年的45.7%,①2020年突破50%的關口將毫無懸念。顯而易見,如果我國高等教育生源仍以適齡人口為重心,其發展勢頭將難以為繼。國際高等教育發展慣例表明,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當高等學校達到一定數量以后,適齡人口的下降一定會引起高等教育規模的萎縮,甚至是生源危機。[5]

美國在大眾化后期也曾遇到適齡人口下降的難題,但由于成功地開拓了非傳統生源市場,順利實現了以“縱向延長”為基軸的高等教育后大眾化。我國高等教育非傳統生源異常豐富,目前各種拓展條件均已具備。

一是推動全民終身學習、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導向;二是勞動力人口為了增強或保持工作能力,獲得個體滿足感,對繼續教育的需求日趨迫切;三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成人閑暇時間的增多為繼續教育提供了客觀條件。

因此,非傳統成人學生應逐步成為高等教育新的發展階段的生源重心。

2.高等教育向后大眾階段轉型的需要

針對日本20世紀90年代中期“適齡人口入學增長出現停滯”“越來越多的成人多次進入高等院校接受繼續教育”這種不能被馬丁·特羅提出的大眾階段和普及階段涵蓋的現象,被創新性地以“后大眾階段”這一概念予以概括,并將其定位于大眾階段“后期”和普及階段“初期”。[6]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在量的規定性上,已處于特羅界定的大眾階段后期;而在質的規定性上,作為高等教育后大眾階段最重要的特征,大量非傳統成人學生反復多次入學的現象在我國還不多見。根據2011到2017年教育發展公報的數據,我國成人高等教育本專科在校生占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的均值約為16.9%,②并且在近兩年來,這個比率還呈遞減趨勢。

可以認為,雖然我國高等教育的后大眾特性已有所表現,但在質的規定性上,我國遠遠未進入后大眾階段。在日本觀察到的教育現象并非某一國家的個別現象,[7]高等教育后大眾階段在不同國家具有普遍性,我國高等教育轉入后大眾階段已勢在必行。既然大量非傳統成人學生多次入學是高等教育后大眾階段最重要的特征,那么,擴大“縱向延長”將是大勢所趨。

3.優化就學形態結構是將高等學校融入終身教育體系的需要

學校以外的非制度化、非正式的教育活動在人的一生發展中所發揮的積極促進作用無可替代,但它并不是終身教育體系的全部,學校系統也是一國終身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終身教育是制度保障,終身學習則是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聯系的橋梁,三者是有著相同指向的不同范疇。[8]筆者認為,與“后大眾階段”緊相銜接的是“終身學習階段”。[9]特羅在對自己早期提出的關于高等教育轉型的一系列概念和模式進行反思時,著重強調了學院和大學在未來學習社會教育網絡中的中心位置。[10]

顯而易見,當下向有實質意義的后大眾階段邁進,正是我國建設完善的終身教育體系的難得契機。“高等教育為終身學習提供了必要的組織框架”,[11]高等學校作為高等教育的實施機構,“是終身學習機會的供方,也是能夠適應其他環境的終身學習的重要場所”。[12]

除此之外,社會發展的外驅力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內驅力也要求高等學校必須深入與終身教育體系進行融合。在高等學校融入終身教育體系的過程中,“縱向延長”就學形態起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橫向擴大”的背后是學歷主義作祟,“縱向延長”則是非傳統成人學生特有的就學形態,對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建設有顯著的積極影響。[13]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直接升學率不斷提高,而非傳統成人學生的入學率緩慢增長,這將不利于終身教育體系的完善。因此,應該將擴大“縱向延長”提上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議程。

二、利用信息技術是優化就學形態結構的必然選擇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高智能化、云計算、短周期性、高集合性、高滲透性等特點,[14]其“輔人率”與“擬人率”為其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基礎。信息技術作為終身教育的重要資源支持系統不僅會促進終身教育制度的不斷創新,而且還能使個體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最大化,從而促進終身教育體系實現教育均衡。我國高等教育正在邁入后大眾階段,作為人口大國,資源的稀缺性及信息技術的多種優勢,使信息技術成為優化就學形態的必然選擇。

1.可擴大民眾參與高等教育的渠道

第一,信息技術擴大了高等教育受教育對象范圍。特羅指出,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曾經只是教育者夢想的東西成為可能,那就是所有人都可以不受時空限制而獲得接受終身教育的機會。[15]我國高等教育整體快速推進,但區域間及區域內很不平衡,民眾對接受高質量高等教育的需要與東西部地區及區域內高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一對突出矛盾,而由信息技術支持的遠程教育對化解這一矛盾有著無限的潛力。

目前,我國上線慕課課程高達8 100門,成為世界慕課大國,高校學生與社會學習者選學人數突破1.4億人次,2017年西部高校選用慕課達8 600門次。[16]實踐表明,信息技術能夠克服地域與時空限制,拉近那些希望接受高等教育卻為時間、地點所困擾的人群與高等教育的距離,從而促進高等教育由適齡學生的學校教育向全民教育轉變。

第二,信息技術支持開放式教育,促使一次性學校教育朝著終身教育方向發展。特羅認為,院校和社會的其他部分、正規教育與非正規學習等不斷增強的相互滲透,影響甚至部分決定著精英教育系統向開放教育系統的廣泛過渡。在這些場景中,信息技術將引發一場深刻的教育革命。伴隨繼續教育和遠程教育的不斷發展,教育和社會其他部分的邊界將越來越模糊。[17]在普及高等教育階段,廣泛參與高等教育的情況大多不會出現在傳統的大學和學院里,而是出現在遠程教育中。[18]特羅的論斷有著充分的事實依據:學習型社會意味著社會全體成員能夠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這正好與遠程教育的特點相契合,而且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了遠程教育走向開放教育。[19]

第三,信息技術能夠共享教育資源,有效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高等教育成本。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復雜的高等教育系統,由于高等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和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我國高等教育資源呈現不平衡性和弱流動性的特征,高等教育成本很高。并且,在后大眾階段,學生構成的多樣和就學形態的多樣,將使辦學成本進一步提高。[20]天野郁夫認為:“高等教育系統的開放化無論多么發達,如果不降低接受高等教育所需的成本,那么‘普及化的對接和‘普及化的參與都將無法實現。”[21]為了早日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提出深入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就是為了利用公共基礎設施,整合各類共享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通過信息技術的高效利用降低生均成本,在高等教育投入增幅適度的情況下,讓更多的人享受高等教育。

2.可有效滿足個性化的教育需求

大眾化后期,大學生的構成群體將愈來愈多樣。2008年,經合組織預測,到2030年,大學生群體的構成將更加多樣化,國際學生、老年學生、兼職學生和其他類別的學生人數將更多。[22]面對日漸復雜的高等教育群體,信息技術能夠有效滿足各類主體的教育需求,人們不必進入高校校園,即可在職場、家中、旅行途中接受繼續教育。

第一,信息技術能為差異化的受教育者及其個性化的發展目標服務。受教育者在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和知識背景等多個方面呈現差異性,信息技術可提供個性化的支持。

首先,針對于不同受教育者的消費觀念,信息技術為其提供強有力的資源支撐。他們可以通過各大資源平臺,獲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數量龐大的教育資源。目前,我國慕課已經領跑世界,國家提出“變軌超車”的新思路,并將實施一流課程建設的“雙萬”計劃——“到2020年,認定3 00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推出1萬門國家級一流精品課程,推動各省市區因地制宜建設推出1萬門線上線下省級一流精品課程”,[23]這將在課程的選擇和課程質量上為“消費者”提供保障。

其次,信息技術能使不同受教育者擁有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當前移動學習、網絡空間學習和智慧學習等學習方式能夠滿足他們個性化學習需求。

最后,信息技術將受教育者從時間和地點中解放出來,這也正是特羅將“普及高等教育”的涵義從“處于傳統的大學適齡學生進入大學、學院的入學率水平越來越高”轉變為“人人都在家庭和工作場所參與在線終身學習”的原因。[24]

第二,信息技術能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個性化的受教育環境。

首先,信息技術能為受教育者提供泛在學習環境,它是一種能夠實現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采用任何終端獲取任何所需學習資源的環境,這種泛在學習環境實現了人們隨時隨地就能學習的愿望,同時能使人們多渠道參與學習。

其次,信息技術和智能終端能夠為受教育者提供智慧學習環境,它是一種智能學習環境,能對每個學習者的學習行為進行數據的存儲、分析與評估,也能智能推送學習資料,從而促進學習者的個性化學習。

最后,信息技術創造的網絡學習空間,能夠有效地整合現實學習環境與虛擬學習環境,不僅能使學習者自主掌控學習內容與進度,而且能夠創造互動機會,實現資源共享。到“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的時候,這種網絡學習空間對用戶的輔助作用將更加凸顯。

3.可促進高等教育發生全面深刻的變革

“21世紀高等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新信息技術對高等教育傳統形式的沖擊”,[25]信息技術的高度靈活性以及相對普適性深刻地影響著高等教育。為了適應新形勢,高等教育正在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變革。

第一,高校在辦學方面進行著聲勢浩大的變革。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高校辦學主體及模式方面,越來越多的非傳統辦學主體參與到高等機構的辦學中來,高校辦學機構也開始由完全實體的高校轉變為虛實結合或者完全虛擬的高校。基于此,遠程教育模式也從傳統的教育模式中分化出來,在信息技術參與下的現代遠程教育的發展更是氣勢如虹。根據阿特巴赫的觀點,提供遠程教育的機構主要有三種類型:單模機構(只提供遠程教育)、雙模機構(遠程教育與傳統面對面教育的結合體)以及院校聯盟(兩個及以上院校合作提供遠程學習)。[26]

二是在辦學理念上,各高校正在由封閉辦學的理念向開放辦學的理念轉變。各高校正在走出封閉的“象牙塔”,它們面向企業、政府或其他高校開放,有些高校甚至面向國際開放辦學,信息技術在此過程中,起到了技術支撐和催化劑的作用。

三是隨著信息技術對高等教育的不斷滲透,信息技術已成為高校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組成部分,影響著高校教學、科研、管理及校園生活的各個層面。宏觀政策上,國家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在2020年基本實現“三通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27]

微觀舉措上,一方面,高校局域網不斷完善,高校間信息、資源的共享與交流也已取得相當多的成果;另一方面,廣大高校已普遍實現不同程度的管理信息化、教學與科研信息化及圖書資源信息化。

四是在辦學形式上,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學習者多樣化的個體需要以及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高校由單一的全日制向全日制和部分時間制轉變,由學年制逐漸向學年學分制轉變,信息技術為高校辦學形式的轉變提供輔助條件。

第二,高等教育組織結構中最重要的兩類組織——學術組織和行政組織也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革。

在學術組織中,教學活動受信息技術的影響廣泛而深刻,主要表現為:

一是教育理念轉變,教師由課堂主導逐漸向學習引導轉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顯現。

二是信息技術為高校教學內容的拓寬和形式的多樣提供技術和手段的支持,信息技術將社會需求與最新變化帶入高校,為高校搭建多種信息化教育平臺和資源庫,方便教師和學生利用線上線下多種渠道獲取知識。

三是隨著信息技術對高等教育的日益滲透,高校要求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不斷提高。

四是教學管理與評價信息化,不斷提高辦公效率和數據使用率。

在學校管理中,在專業培訓、績效考核等方面,信息技術也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術擴大“縱向延長”的現實途徑

進入后大眾階段,人們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將更加旺盛,不僅中青年如此,而且隨著我國人均壽命的延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擴大“縱向延長”無疑是推進終身學習和加速學習型社會建設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傳統教育的形式和結構顯然無法滿足非傳統學生的持續增長,從而為信息技術提供了廣闊的用武之地。

1.創新知識傳播方式,擴大成人學生潛在的學習機會

特羅對自己早年的觀點進行深入反思后認為,普及高等教育已經不僅僅在于高等教育人數的增加,更在于人們在高等教育中的參與度的提升。這種參與度的提升并不簡單地意味著人們參與高等教育意愿度的增強,更有其深層意蘊——教育應提供充裕的學習機會滿足有強烈參與愿望的人們的需求。對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普及高等教育的目標在于創造一種任何人(不僅僅是傳統適齡學生)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獲得其所需的教育。雖然我國自1999年擴招以來,適齡學生直接升學機會迅速擴大,但是在終身學習越來越成為人生必需品的時代氛圍下,非傳統成人學生參與高等教育的需求并未得到高等教育系統很好的回應。這就表明,我們在由大眾階段向“接近于學習型社會”階段的過渡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并不在于人們沒有參與高等教育的意愿度,而在于如何調整現有的高等教育系統,使之走向不受時間地點所限的普及化教育。而“新技術的優點至少體現在它具有對大部分人產生影響的潛力,使他們能夠接受某種形式的正規教育或者終身的組織學習,哪怕這些學習是斷斷續續進行的”。[28]

教育在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時,作為教育最重要的內容和載體,各類知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術不可替代的巨大潛力就在于能對知識存在形態及其載體和傳播方式實現創新。

第一,在知識存在的形態方面,知識去中心化后,呈現出扁平鏈接無中心的狀態,這將促進人們的泛在學習,擴大學習范圍。

第二,知識的最新載體以數字化形式存在,這使非傳統成人學生不但不會受限于地域因素而且還能將住所、職場變為學習場所。

第三,信息技術在知識的傳播方式上取得了新一輪的突破性進展,知識傳播的效率和獲取知識的便捷度得到顯著提高,使得知識能夠跨時空進行傳播,這無疑會使學習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拓展。

根據特羅的觀點,在高等教育的不同發展階段,人們對于入學的態度存在顯著的差異。當受教育機會極其有限時,接受高等教育僅僅是部分人的特權;當入學率超過適齡青年的15%時,人們開始逐漸把接受高等教育視為一定資格者的權利;當占有國家人口的50%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時,人們逐漸將接受高等教育視為一種義務。[29]2017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5.7%,2020年前后突破50%將毫無懸念,這意味著在我國人們已開始將接受高等教育當作一種義務,而不僅僅視為對過去學業的肯定。這種社會氛圍下,一方面,非傳統成人學生參與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將得到激發,另一方面,信息技術對知識的傳播方式和形式的創新,將使參與高等教育的時間與地點不再是難以克服的障礙,這便是信息技術擴大成人學生潛在學習機會的關鍵之處。

“對終身學習日益增長的需求并不依賴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但后者能夠促進前者”,[30]這就意味著如果人們能夠有機會便捷輕松地在家或者辦公場所接受高等教育,那么接受彌補型、繼續型或斷續型教育的人數就會迅速增加。[31]

2.促進教學系統的重塑,適應成人學生學習特點

進入后大眾階段的關鍵在于“縱向延長”的擴大,而繼1992—1997年中國成人教育“梅開二度”之后,成人教育繼續處于曲折發展階段,[32]這將十分不利于我國教育向終身教育階段過渡。為了破解這一難題,我們應該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以達到改進的目的。雖然當前我國普通高校也在提供函授、業余學習等繼續教育方式,但是我國“縱向延長”依然難以擴大,除了教育體制的僵化和“正統”觀念限制的原因外,“普教化”嚴重、“工學矛盾”、學習方式不靈活、個性化服務不到位也是其重要原因。歸根結底還是我們沒有認識到非傳統成人學生的特殊性。

非傳統成人學生與傳統學生具有不同的特點:

第一,成人大學生的教育起點具有多樣性,他們可能是高中起點、專科起點等。

第二,成人學生需要扮演相應的社會角色并承擔很大的社會責任,他們將“工作者”“家庭主婦”等身份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學生,并且認為高等教育多了消費色彩,將自己看成是“顧客”,在“高等教育市場”中精明地挑選著自己的“商品”。

第三,成人學生大多都是業余制的,學習時間有限且零碎,學習地點主要是在工作場所、社區、家庭等,其受教育過程顯現出離散化的特點。

第四,成人學生的學習帶有功利性,更偏于獲取實用的知識和技能。

信息技術增加了學習方式的選擇性與適應性,豐富了教學資源,創新了教學模式。信息技術對高等教育系統滲透的加深和擴大,將大大促進非傳統成人學生入學。

第一,隨著工業4.0時代及人工智能浪潮的撲面而來,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將刺激和滿足非傳統成人學生隨時隨地的入學需求。當前典型的學習方式是移動學習,它使學習資源共享變成現實,知識能夠通過互聯網及相關設備傳送至終端學習者,使其能夠實現隨時隨地學習,體現著學習的便捷性、交互性和泛在性。這些都將使任何成人學生能在任何時間地點,通過任何方式獲得任何的學習服務,這就解決了“工學矛盾”。

第二,在教學方面,教學資源的豐富多樣性與教學模式的靈活性能夠突破傳統封閉的教學模式,滿足非傳統成人學生個性化的求學需求。當前,我國成人教育的課堂教學內容與社會變化嚴重脫節,存在明顯的滯后性,“普教化”現象嚴重,與作為精明的“消費者”的成人學生的轉崗充電、體驗興趣愛好或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存在諸多矛盾。信息技術將成為這一矛盾的緩和者,一方面,大量的課程資源的供給能解決內容脫節的情況,截至2017年底,全國68所具有開展網絡教育資格的高校,開發了近3 000門課程流媒體網絡課件供成人學習,[33]同時,信息技術使這些學生可以獲得全球性開放的教育資源,這大大地豐富了可選擇的學習內容,也將大大改善以往傳統教育內容與成人學生供需不對應的情況。另一方面,現在已涌現出一系列的教學模式,比如基于網絡教學空間的教學、翻轉課堂教學以及MOOC教學等,這些教學模式使得教學地點由校內延伸至校外,對于克服成人學生工學矛盾及時空障礙十分有益。

3.支持高等教育機構辦學模式創新,方便成人學生靈活就學

特羅認為在線學習是傳統教學應對入學量增長、資金和設施壓力的潛在措施,并將未來與信息技術相聯系的教育方式做成了一個連續體,這個連續體包括四個部分,依次是全部采用現存的教育方式、以傳統教育方式為主輔之以遠程學習、以遠程教育為主輔之以師生間的直接聯系、全部或者大部分采用遠程教育形式。[34]相應的高等教育機構的辦學模式也由完全的線下辦學,到線上線下辦學甚至是完全的線上辦學,這些舉措不僅僅是應對學生數量增長的被動舉措,同時它也會反作用于自學考試、函授、網絡高等教育,刺激入學需求,方便成人學生靈活就學。

信息技術能夠為成人高等教育和自學考試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支持資源共享,使通道便捷,降低成本。

第一,信息技術能夠使我國成人高等教育辦學跨越現有資源短缺的障礙。我國成人招生考試制度依然是將文化課考試是否合格作為入學標準,入學后的人才培養和科目設置也并非契合大多數成人學生需求——進行應用型或職業型教育,傳授知識的過程依舊主要依托于紙質印刷技術和通信指導為主、集中授課為輔的形式,考核的重點還是以理論知識為主。如今我國雖然鼓勵成人入學,但是入學門檻依舊不低,究其原因還是高等教育資源不足所致,而應用信息技術正好可以通過共享國家、區域精品課程,搭建網絡共享平臺填補這個不足。

第二,信息技術的即時性與交互性能夠克服知識傳授過程中師生、生生溝通不及時、不充分的困難,克服作業批改周期長、效率低和終結性評價等弊端。

第三,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虛擬實驗室(實訓基地)能彌補成人教育中理論過多、實踐操作項目過少的不足,能使成人學生在虛擬空間中進行反復操作與實驗,并且成本較低。

面對入學規模擴大和基礎設施建設壓力,依托信息技術創辦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是發達國家的首項選擇。在20世紀末的美國,大多數州和地方政府能夠提供的現有模式的教育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入學的需求,按照計算,若要在2010年滿足所有的潛在入學需求,美國每8天就要新建一所校園,面對如此大的辦學壓力,信息技術為其開辟了新天地。[35]據統計1997到1998年間,約有52 000種課程用于在線遠程教育,注冊人數約170萬人,各類在線課程數量和就讀人數都在大幅度攀升,到2000年時有70%的傳統兩年制或四年制學院提供在線課程選讀,注冊學生總數據估計很可能已經超過300萬人次。[36]在20世紀90年代時,約50%的25歲以上的成人在高校注冊,由于當時非營利高校依舊以傳統學生為重心,作為高等教育的顧客,成人不愿支付不能滿足其需要的此類高校的服務,營利性高校應運而生。目前,在美國普及高等教育過程中,盈利機構提供的遠程教育為此做出了突出貢獻,典型代表就是美國鳳凰城大學。在歐洲,在大眾教育系統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典型代表是開放大學,開放大學允許不同資格條件的學生通過遠程學習的方式接受教育。以英國的開放大學為例,開放大學沒有校園,它創辦的初衷就是為所有由于各種原因而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學習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的機會,1973年它招收了35 000名部分時間制學生,到1980年時學生數猛增至75 000名,在這些申請者中身份各異,當時占比重最大的是家庭主婦、辦事員和專業人員等。

在開放大學中,信息技術應用十分廣泛,并且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節約了校舍等基礎建設的費用,其施教效率高和教學質量高也是一個優點。據統計,普通大學的一名教師約可以教8名學生,而開放大學中的一名教師可以教180名部分時間制的學生。[37]

我國自1998年9月教育部批準第一批現代遠程高校試點以來,目前全國已有68所高校擁有遠程教育辦學權。據統計,我國網絡高等教育本科招生由2011年的1 754 760人穩步增長到2017年的2 587 338人,[38]盡管相對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年增長的幅度并不大,但這種趨勢足以使我們對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后大眾階段就學形態結構,進而實現向終身學習階段的過渡充滿信心。

【注釋】

①②參見2011—2017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參考文獻】

[1]胡成功.“后大眾階段”就學形態的國際比較[J].教育研究,2013(2):140—146.

[2][31][日]金子元久.高等教育的社會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1,37—40.

[3][10][17][29][美]馬丁·特羅.從精英到大眾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戰后現代社會高等教育的形態與階段[J].大學教育科學,2009,3(3):21—29.

[4]中國教育在線.2018年高招調查報告[EB/OL].[2018-06-05].http://www.eol.cn/html/g/report/2018/content.shtm.

[5]盧彩晨.如何應對高等教育適齡人口下降:美國與日本之比較[J].教育研究,2010(11):102—106.

[6][9]潘懋元,謝作栩.試論從精英到大眾高等教育的“過渡階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1—6.

[7]向佳文.大眾化后期地方本科院校就學形態研究[D].荊州:長江大學,2017:1.

[8]胡成功,張相樂.從“普及高等教育”到“學習化社會”:馬丁·特羅高等教育發展思想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5(9):2.

[11][12][美]克里斯托弗·K·納普爾,阿瑟·J·克羅普利.高等教育與終身學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27.

[13]胡成功,向佳文.后大眾階段就學形態對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影響:基于高等教育發展階段理論的嬗變及美日相關實踐的分析[J].高教探索,2016(9):23—28.

[14]張蘭芳.信息技術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影響探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2(6):183—184.

[15][24][25][28][30][美]馬丁·特羅.從大眾高等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1(4):5—16.

[16][23]吳巖.2018.全面把握形勢,全面振興本科教育,全面發揮教指委作用[EB/OL].[2018-11-04].http://www.gxufl.com/notices/35392.html.

[18][美]馬丁·特羅.從大眾高等教育走向普及[J].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3(2):8—10.

[19]旭紅.遠程教育:一種平民教育的新形式[J].成人教育,2018,38(4):20—23.

[20]胡成功.美、日“后大眾階段”的資源分配及啟示[J].高教探索,2012(6):47—52.

[21][日]天野郁夫.日本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之路[J].大學教育科學,2009(4):5—12.

[22]熊建輝.全球高等教育趨勢:學術革命追蹤——2009世界高等教育大會趨勢報告摘要(下)[J].世界教育信息,2010(1):31.

[26][美]菲利普·阿特巴赫,莉斯·瑞絲伯格,勞拉·朗布利.全球高等教育趨勢:追蹤學術革命軌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112.

[2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DB/OL].[2018-06-07].https://wenku.baidu.com/view/a163dc40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a.html.

[32]劉傳進.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成人教育發展的階段和特點[J].繼續教育研究,2008(6):11—13.

[33]宋浩平.試論共享經濟時代的共享繼續教育[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17(5):23—26.

[34][美]馬丁·特羅.新信息和通訊技術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國際高等教育研究,2003(3):45—48.

[35]吳曉郁.依靠信息技術改造高等教育:美國高校的網絡教學[J].教育發展研究,1999(4):66—69.

[36][美]弗蘭克·紐曼,萊拉·科特瑞亞,杰米.高等教育的未來:浮言、現實與市場風險[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21.

[37]王承緒,徐輝.戰后英國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310—312.

[3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11—2017教育統計數據[DB/OL].[2018-11-30].http:// 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8492/.

猜你喜歡
信息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av专区|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九九九九热精品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国产亚洲欧美日本一二三本道|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 国产美女一级毛片| 欧美午夜性视频|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无码久看视频| 欧美特级AAAAAA视频免费观看| 91福利国产成人精品导航|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高清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二| 日韩欧美色综合| 亚洲日韩精品伊甸| 国产日韩欧美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欧美h| 一本一道波多野结衣av黑人在线|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国产在线精品人成导航| 国产在线专区|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第二区|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免费无码又爽又黄又刺激网站|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亚洲一区波多野结衣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婷婷亚洲天堂| 久久黄色一级片| 免费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中文|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91精品国产福利|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尤物特级无码毛片免费| 国产白浆视频| 97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青青草久久伊人|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欧洲av毛片| 一级毛片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福利| 日韩精品免费在线视频| 色哟哟精品无码网站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视频欧美| 天天色天天综合|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日本在线国产| 在线毛片免费| 久草中文网|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黄网站欧美内射|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5555国产在线观看| 色视频国产| 亚洲精品麻豆|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