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修亮
[摘 要] 作為高中語文課程標準18個任務群之一的“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它區別于一般消遣性或為學術研究的讀整本書,有著課程標準的規定性,必須基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屬于教學性閱讀。整本書閱讀與研討能有效地培育以言語為起點的兼及思維、審美與文化的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獲得言語經驗,養成良好的言語品質、思維品質,形成基于正確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課程實施
“整本書閱讀”是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必經之途,因而自義務教育階段起即備受重視,然而在課程標準中,將其作為必修內容,且成為獨立的教學任務群,卻是高中階段。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課程系統,即通過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和校本課程的建設,讓學校的課程系統能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基礎上,又能體現學校特色,實現學校的育人目標。
一、建構校本化的課程結構
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就是把國家課程通過校本化的安排,形成獨具特色的課程結構。“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在課標中貫穿高中三年,分別屬于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根據這個安排,教師可以把這三年安排成國家規定的整本書閱讀、學校校本的整本書閱讀與學生自主的整本書閱讀。它們分別對應著必修、選擇性必修與選修三個階段。根據課標要求,必修階段學生需要閱讀一部長篇小說與一部學術著作。如果把《紅樓夢》閱讀安排在必修階段,就必須按照課標規定的要求做出合理的安排。
課標的要求為:本任務群在必修階段安排1學分18課時。應完成一部長篇小說和一部學術著作的閱讀。課時可安排在兩個學期,宜集中使用,便于學生靜下心來。集中時間和精力,認真閱讀一本書。學生在反復閱讀過程中,每讀一遍,重點解決一兩個問題,有些地方應仔細推敲,有些地方可以略讀或瀏覽。閱讀要有筆記,記下自己思考、探索、研究的心得。
也就是說,《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應該安排9個課時,供學生閱讀。這樣的時間,對于這部皇皇巨著,顯然不夠,這就需要做到以下三點:(1)需要精讀與泛讀的靈活轉換。如果整本書全部采取精讀的方法,閱讀時間顯然不夠。只能精讀與泛讀相結合,就閱讀內容與方法做出選擇與確定。(2)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深度整合。按照常規的閱讀速度,每課時閱讀2回小說,9課時只能閱讀18回,所以,必須把主要的閱讀時間安排在課外,課堂時間則主要用于閱讀指導與示范、閱讀分享與研討、閱讀評價與檢測上。(3)正式學習和非正式學習的對接融通。精心選擇的閱讀內容,將精讀與研討通過正式的學習來達成;泛讀內容,則可以讓學生通過自主選擇正式的學習或非正式的學習完成整本書的閱讀。
因此,《紅樓夢》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課程規劃,可以在課程“學期—學段—課時”這一鏈條中做出這樣的安排:《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置于必修課程學習中,安排在高一年級第一學期,并且結合其他任務群的學習,貫穿整個學期學習的時空之中,是比較合理的辦法。如《紅樓夢》閱讀與研討安排在選擇性必修或選修課學習中,教學時間則主要為課外。建議結合校本課程開發,使之成為讀、學、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習。
二、通過設計主題活動任務鏈落實閱讀全程
學習真正發生,在于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挑戰性任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然后在任務完成中,獲得有實質意義的學習內容,提升語文核心素養。落實任務群教學,就在于把這個“任務群”的要求,轉化成一個個學習任務,并把這一個個任務串成任務鏈,從而完成“任務群”的要求。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課標要求在閱讀長篇小說時,能“通讀全書,整體把握其思想內容和藝術特點。從最使自己感動的故事、人物、場景、語言等方面入手,反復閱讀品味,深入探究,欣賞語言表達的精彩之處,梳理小說的感人場景乃至整體的藝術架構,理清人物關系,感受、欣賞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體會小說的主旨,研究小說的藝術價值”。根據這個要求,可以通過設計一系列主題性的活動,形成任務鏈,來完成小說的閱讀,完成任務群的教學要求。
1.形成閱讀進程鏈
閱讀進程鏈,就是根據小說內容,規定相應的閱讀時間,選擇一定的內容作為閱讀重點,作為學生閱讀的任務,形成閱讀任務鏈,從而使閱讀有序而重點突出。《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進程鏈,可做這樣的安排:第1課時,制訂計劃、閱讀方法示范;第2課時,閱讀并理解前六回之紅樓概觀;第3課時,閱讀并理解七至十回之寶玉鬧學;第4課時,閱讀并理解十一至十五回之細覷熙鳳;第5課時,閱讀并理解十六至二十三回之寶黛情起;第6課時,閱讀并理解二十四至三十六回之黛玉葬花與寶玉挨打;第7課時,閱讀并理解第三十七至第七十回之青春樂園;第8課時,閱讀并理解第三十七至第七十八回之探春理家與抄檢大觀園;第9課時,閱讀并理解第七十九回至一百二十回之黛玉之死與寶玉出家。
2.研討任務鏈
根據課標規定的小說閱讀要求,提出閱讀研討任務,供學生個人或在共同體活動中,開展相關研討:任務1,閱讀點評小說;任務2,理清主要情節;任務3,圖示人物關系;任務4,圖說人物命運;任務5,鑒賞小說語言;任務6,鑒賞精彩寫法;任務7,撰寫探究論文;任務8,展示閱讀成果。
兩個任務鏈的關系,不是完全分離的,而是交叉相融的。研討任務1閱讀點評小說,任務5與任務6鑒賞小說語言與鑒賞精彩寫法,都是貫穿整個閱讀過程中完成的;研討任務3圖示人物關系,可以在閱讀前六回后做初步的梳理,在以后的閱讀中印證并漸進修訂。
在完成閱讀進程任務鏈時,教師可以進一步開發相應的“路標”(教與學的工具),提醒學生注意書中的關鍵內容,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內容及寫法,品味精彩之處。如以下工作即非常實用:
(1)“援疑質理式”閱讀策略:教師帶著問題引導學生閱讀,學生帶著閱讀產生的問題走進課堂,課堂成為研討的學堂,然后再帶著新的問題走出課堂,更加深入地開展閱讀。這是“問題導航”的深度閱讀策略。
(2)“任務跨界式”閱讀內容:圍繞一個任務引導學生進行跨文本閱讀,如以“花魂”為主題開展跨文本閱讀,讀小說文本,讀人物傳記,讀散文隨筆,讀理論著作,實現學生內在心智的整合和生活經驗的建構,從而提升學識修養、理論思維和實踐能力。
(3)“加減混合式”閱讀方法:對《紅樓夢》這樣人物眾多、情節豐富的大部頭敘事作品,引導學生采用加減法,通過內容選擇、重點突破、聯想想象、探究研討等手段,進行深度閱讀。
三、以言語為學習起點,以思維、審美與文化為落點
“整本書閱讀與研討”,2017年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在閱讀過程中,探索閱讀整本書的門徑,形成和積累自己閱讀整本書的經驗。重視學習前人的閱讀經驗,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綜合運用精讀、略讀與瀏覽的方法閱讀整本書,讀懂文本,把握文本豐富的內涵和精髓。
1.整本書閱讀需要排除的閱讀方式
(1)消遣式閱讀
課程化的整本書閱讀不是消遣式的閱讀。消遣式閱讀是無目標的、隨興的閱讀,只滿足于個人時間的消耗和個人興致的宣泄,課程化的整本書閱讀除了要具備一般課程的整體規劃設計,更需要以培養語文學科四方面的核心素養為中心。
(2)學術式閱讀
高中課程化的整本書閱讀不是大學學術式的閱讀。基于學術研究的閱讀,面向科學、規范、系統的學科研究,其閱讀的目的在于通過研究獲得創造性知識、理論與能力,它往往采取有計劃、有系統地收集、分析與解釋閱讀材料的方法,理解相關理論,論辯是非曲直,并在閱讀中發現新現象,解釋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論、新觀點。高中整本書閱讀并不以此為目標,也不能達到如此“高度”。
2.高中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應是教學化的閱讀
(1)從閱讀目標看,高中階段基于課程的閱讀,就是著眼于終身閱讀能力培養的閱讀,把學生從非專業讀者培養成準專業讀者,即讓學生通過閱讀,養成整本書閱讀的習慣,探索整本書閱讀的方法,建構個性化的閱讀經驗,并發展自己的語文素養。
(2)從閱讀內容上看,高中整本書閱讀,包括“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長篇小說”“在指定范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因此,主要任務是“為理解而讀”與“為審美鑒賞而讀”,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鑒賞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與應用能力。
(3)從閱讀路徑上看,高中整本書閱讀,是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運用個性化的閱讀方法、圍繞整部經典作品展開的學習,是學生與作者、文本、教師、同伴對話的過程。
閱讀《紅樓夢》,既不是生活中消遣式閱讀,也不是開展“紅學研究”的學術性閱讀,而是通過教學化的閱讀,即以《紅樓夢》為載體,為語言情境,開展語文實踐活動,進行母語的建構與應用,培育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