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李耀東 李愛華
在實際教學中,PPT及白板軟件是很好的教學輔助工具,它可以替代傳統的板書、掛圖、生詞卡片及錄音機、CD和DVD的播放功能,甚至可以部分取代字典和實物實驗操作,可謂功能強大,對課堂教學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如何提高教師PPT課件制作及白板軟件的應用水平,使其深度融合到課堂教學中,做到“經常用、普遍用”,從而構建起高效課堂,這是開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的重點和難點。
一、充分認識在教學中使用PPT及白板軟件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在其《教育的藝術》一文中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是教師和兒童的共同勞動,這種勞動的成功,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長久以來,我們注重的是單一模式的教,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學。因此,新時代背景下的多元化教育,教師必須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摒棄“教學夠用”的舊思想,充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滿足學生個體需求,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使用PPT進行教學,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尤其是將其與鴻合I學軟件整合,導入交互式數字內容資源,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能夠輕松構建起“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有效學習平臺,從而取得多種教學效果:實現教學、備課、作業、批改、問答、評測等應用智能化;實現在學校、家庭等不同場景中,教師、學生、家長、管理者各個角色之間溝通即時化;教師、學生、家長之間可以隨時解決教與學的問題,有利于打造智慧教育生態圈。因此,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實務操作能力中,將培訓內容選定為2016PPT制作和鴻合I學白板軟件應用,是一個十分契合教師實際需求的選擇。
二、針對個體差異,巧妙運用多種培訓方法,幫助參培教師精準掌握操作技能
每一個參培學員的信息技術基礎各有差異,運用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不同層次的起點需求各有不同。為了使學員人人都能學、人人有收獲,從整體上增強培訓效果,我們在培訓層次及定位設計時,設置了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以應對不同層次的需求。例如,2018年我們開展的2016PPT及鴻合I學白板軟件應用培訓,一級培訓的起點定位為動畫制作及特效制作,二級培訓的起點定位為基礎動畫培訓,三級培訓的起點定位為給對象添加動畫及邏輯動畫和頁面排版。
多數情況下,授課過程決定教學效果,主講教師培訓時所采用的方法十分重要,因此我們在開展此類培訓時,盡量避免“滿堂灌”的講座方式,而是力求做到:大問題,小事化;小問題,精細化;難問題,簡單化;重復問題,省略化;單一授課模式,互動化;嚴肅課堂,活潑化;傳統模式,創新化。在此,筆者提出幾種培訓方法供同行參考。
1.地方文化情境創設法
地方文化情境創設法,是指在培訓授課過程中,主講教師有目的地引入地方文化素材,以PPT方式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引起學員對地方文化的共鳴,從而產生親切與振奮,以更加輕松的心態投入到培訓學習中。此項實踐證明,在參培教師任教科目各不相同的前提下,選取地方文化情境創設法,能讓學員們耳目一新,增強其自豪感和自信心,做到寓教學內容于情境中,實現信息技術培訓與地方文化的互動與碰撞。例如,在我市開展的一次2016PPT培訓中,筆者使用2016PPT制作了題為《貴港市建制沿革的簡要歷史》的微課,集歷史于畫面、集傳承于感悟、集操作于互動,使培訓自然新穎地展開,獲得到了很好的反響,激起了學員們想要學習2016PPT動畫制作的熱情。又如在鴻合I學相關培訓中,筆者又以《大家一起來說貴港話》作為課件導入,邀請學員們一同參與操作互動,讓學員們在輕松愉悅的狀態下了解鴻合I學的新功能和特點,為后面的學習操作種下了興趣的種子。
2.分組協作探究法
分組協作探究法是將參培學員按一定要求進行分組,然后開展組內分工、交流、探討、評價、互助,從而達成學習目標的一種培訓方式。這種方式能夠充分調動每一個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做到組內人人有平臺、人人盡其才,還能強化培訓主講教師的指導角色。在2016PPT及鴻合I學白板軟件應用培訓時,我們基本都以學區或中學為單位分組開展培訓,并設置了“個人作品設計與組內互評”“合作完成小組案例”“小組作品展示匯報”“學習總結與評價”等流程,充分調動每一個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菜單式任務驅動法
菜單式任務驅動法,是一種為學員提供問題情景,引導學員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完成的效果檢驗學習過程的方法。這種方法能改變學員的學習狀態,使學員主動建構起“探究—實踐—思考—運用”的學習體系。我們在開展相關培訓時,一般都會列出培訓的各項技能名稱、操作流程、完成情況一覽表。例如在講解2016PPT“圖片藝術化”這一內容時,主講教師事先設置好相應的任務,然后引導學員根據步驟操作:①插入→形狀→格式→形狀效果→填充圖片→完成;②布爾運算:選定對象→格式→合并形狀→完成。又如,“鴻合I學的完整安裝”這一培訓內容,包含了鴻合I學、教學資源、識字功能、仿真實驗、課堂測評五大版塊,如果不詳細羅列,容易缺失“資源”和“工具”版塊,導致軟件部分功能無法使用,這時就可以使用菜單式任務驅動法,有效幫助學員掌握該項內容的操作要領。
4.培訓軟件輔助法
培訓軟件輔助法,是一種借助多端平臺軟件協助培訓項目來達到預期效果的一種培訓方法。在信息技術培訓的基礎階段,我們一般使用“釘釘”軟件平臺,它能提升溝通協作效率,讓工作更簡單、高效、安全,即“重要的事情‘釘一下,消息必達”,不必擔心學員們收不到重要通知。在PPT及白板軟件培訓高級階段,“釘釘”軟件平臺能幫助培訓講師與學員進行有效溝通,儲存、分享、傳播培訓內容,加速知識的流動,讓每一名參培教師融入、分享、收獲。
5.微課助陣法
微課助陣法,即培訓主講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呈現碎片化的培訓內容,使復雜的培訓內容得以簡化。通過微課,能使學員們及時了解自己的實際水平,強化和鞏固已學內容,努力學習尚未掌握的內容。這種方法尊重個體差異,可供自由選擇,滿足個體需求。例如:主講教師李愛華在2016PPT高階培訓中,展示了《路徑動畫——仿真實驗的幫手》的微課,輕松幫助學員們分解每一個步驟,掌握每一個要領。實際培訓中,她還制作了物理小實驗《不可思議的紙杯燒水》微課,向學員們呈現了實驗的分解步驟,通過播放該實驗微課視頻,讓參培教師直觀感受操作要領。
三、加強培訓效果評估,促進培訓效果運用
培訓效果評估運用是在學員完成培訓任務后,對培訓內容的完成情況或達到的效果進行評價,并通過有效方式促進培訓效果運用。我們開展的2016PPT及鴻合I學白板軟件應用培訓效果評估運用一般從三個方面進行。一是課程評估,針對培訓時間、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滿意度評估調查。二是培訓效果評估,其中包括:針對學員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布置作業完成情況進行評估,設置“優秀學員”獎;針對小組展示環節、合作探究情況進行評估,設置“優秀小組”獎。三是開展相應的比賽,如微課制作比賽、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比賽等,促進培訓效果運用。
總之,教育信息技術培訓應該做好長期規劃,注重分層、分階段、循序漸進地開展,切忌“培訓一次就想通吃”的錯誤思維。2016PPT及鴻合I學白板軟件應用培訓應遵循“基礎階段、進階階段、高級階段”這三個階段,每一個培訓階段都應在縱向知識技能的層面拓寬其橫向分布,以此開展由上而下的逐層培訓,最終實現提高全體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目標。
(責編 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