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朝霞 劉倩韻 張德中

為了解目前我國醫療服務價格現狀,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本課題對國內外醫療服務項目定價方法以及實施方式、實施路徑的文獻進行梳理,為課題進一步開展研究找到一種可行并可用的研究方法及路徑,為下一步分析做好準備。
通過梳理國外研究現狀,國外學者主要圍繞定價模型和調價實施機制與路徑等方面,對醫院服務定價開展深入研究:
1.定價模型研究
國外學者對醫院服務定價主要采取四種價格模型:成本導向定價、需求導向定價、最優線性均衡模型、競爭導向定價。在應用較廣泛的拉姆齊定價模型(需求導向定價)中,Wedig發現,在誘導需求存在的情況下,醫療服務價格僅高于邊際成本并不合適,只有當醫療服務最高邊際收益最能夠誘導需求時,制定價格能控制醫生行為,并減少供大于求的無謂損失[1]。從方法理論來看,Dor認為應對醫療服務系統各組成部分區別定價,根據不同項目的屬性和功能差別定價,并找到聯動關系,否則容易產生資源分配無效及全部成本上漲[2]。作為英國20世界90年代全科醫生基金持有系統的理論依據,最優線性均衡模型通過研究DRGs均衡價格,得到診斷相關組最優價格[3]。競爭導向定價則在定價方法基礎上引入了博弈分析。Levaggi指出在醫療服務價格規制中,必須引入利益相關方的博弈,博弈可以減少競爭不足,推動規制均衡[4]。
2.調價實施機制與路徑
OECD國家的醫療服務價格一般由專業研究機構或相關政府部門組織制定。如澳大利亞、德國、法國依托研究機構、專家、臨床醫生參與價格決策,大多采用以資源為基礎的相對價值法,綜合考慮服務項目的工作強度和執業成本(如租金和醫療設備)[5]。在價格談判環節,醫療服務提供者與政府或第三方支付者通過談判確定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與補償方式[6]。
從國內的研究來看,國內學者對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展開了一定數量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分析醫療服務價格存在的問題和提出調整建議。
1.現行醫療服務價格存在的問題
有學者發現醫療服務價格扭曲,基本醫療服務價格低于成本,大型設備檢查治療費用過高,藥品、特殊醫用材料價格扭曲,醫療服務價格不能充分反映市場競爭,價格缺乏彈性等諸多問題[7-9]。
2.價格調整思路與機制
針對以上情況,學者們提出了價格調整的思路方案。徐力新提出以“診療費”為軸心的醫療服務價格調整體系[10];王新等提出了綜合因素定價機制,該機制中綜合考慮了醫務人員的工作時間、工作強度、機會成本、技術難度、工作業績[11]。胥紹禹通過成本測算,利用商品價格的成本-業務量-利潤分析法對醫療裝備的定價方法進行了探索[12]。程曉明等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標準成本進行測算,將所得結果作為定價的依據,并與實際成本作比較,在此基礎上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收費價格[13]。魯勝康對診斷相關組病種費率制定方法進行了研究,按照DRGs病種費率的測算方法對北京地區22所醫院16個常見病種進行病例組合、核算病種費用、確定基準費率、測算病種價格[14]。雖然近年來有研究者開始將博弈分析方法引入定價模型研究,但是其研究的層面是醫療機構對某些服務產品的自主定價,而非政府層面的價格管制[15]。隨著2012版《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范》的頒布,在全新的定價要素和定價政策指導下,有學者開始對定價方法進行梳理和對定價機制進行探討[16-20]。
總的來看,國外眾多研究成果提供了理論和方法上的借鑒,但國外學者大多基于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角度進行研究,與我國需要控制成本的實際情況存在差異。而國內多是一般的經驗總結或理論探討,研究開展尚有不足,研究角度以定性為主,缺乏多視角、綜合的科學定量研究,未形成固定的定價機制,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21-24]。
在價格動態調整運行機制方面,可借鑒OECD國家經驗,了解其動態調整參與主體和流程、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發展趨勢,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