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思
隨著我國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旅游業人才的培養教育面臨著很多挑戰。本科旅游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強的應用型學科,培養學生較強的操作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協調能力與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等等。目前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如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出的人才多半不能符合行業需求。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實踐教學占有極其重要地位。實踐教學質量決定了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是衡量旅游管理專業教學效果的重要標志。因此加強重視改革旅游管理實驗教學勢在必行。
國內本科教育多注重理論傳授, 而忽略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總體看,本科教學并沒有完全擺脫傳統的“精英式”教育模式影響。當代大學生“理論強,而動手能力差”仍是相當的普遍現象。在教學大綱編制中,仍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情況。旅游管理專業是實踐操作應用性很強的專業,實踐內容主要包括校內實驗實訓課程及校外多項實習。實驗實訓課程是學生了解學習本專業的重要途徑,內容主要包括中西餐服務操作、客房服務操作、模擬導游、旅游規劃設計、服務禮儀等。校外實習主要是旅游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了解各旅游企業部門運營與管理。但目前實踐教學并沒有得到完全的重視,實驗教學質量沒有嚴格的標準,多流于形式[1]。
地方院校資金與空間有限,辦學條件艱難。在經費與空間緊張的情況下,學校很難輕易滿足各專業的條件需求,只能優先發展基礎性教學設施。在實驗室建設方面,更偏重于理工科。旅游管理專業主要建有餐飲、客房、前廳、酒吧、廚房、規劃設計、景點沙盤等實驗室。一般院校只建設四個左右旅游專業實驗室,設施更新較緩慢。已有實驗室和設備缺少維護更新,較陳舊,不符合現代學習環境的實際情況,難以跟上旅游產業所需人才的培養發展步伐[2]。教學軟件設施普遍也較薄弱,一般僅有客房預定管理、地理信息、旅游資源規劃等系統。由于價格較高,觀念上的輕視,在實驗室軟件建設上一直存在滯后。因此,加大投入實驗室建設,利用軟件實驗教學是提高旅游管理本科實驗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校內實習是學校獨自或與政府、行業、企業聯合,在校內建設具有生產功能的實訓基地,通過生產、研發、服務等生產性過程,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在生產過程中培養學生實踐技能,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一種實踐性教學模式[3]。旅游管理專業校內實訓基地主要包括旅游產品銷售、導游、餐飲、住宿、會議等接待服務,生產服務由教師引導,師生共同完成。多數高校沒有建立旅游管理校內實訓基地,有些存在很多問題。例如,教學實踐時間與基地運營時間矛盾,寒暑假處于旅游旺季,學生沒有得到充分鍛煉。生產性實訓基地業務不確定,隨市場需求而變化,可能出現生產性業務與教學內容計劃時間不一致現象。實訓基地提供崗位有限,無法全面旅游企業各部門運營。例如旅行社對學校營業部實訓基地崗位有所限制,學生在實訓中只能接觸到旅行社產品的銷售和導游工作,不能參與旅行社產品線路設計、外聯、計調等崗位。事實上,這些崗位才是旅行社工作的關鍵。在實訓基地,學生的工作內容簡單重復,無法得到綜合性鍛煉,對于綜合職業能力素質的形成幫助有限。多數校外實習是通過在酒店、旅行社、航空公司、郵輪等旅游企業任某一特定崗位,少有輪崗,無法全面了解企業運營管理。
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開展應以正確的認識為前提。目前,一些高校并沒有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 實踐教學開展僅流于形式。旅游管理專業高等教育者首先要認識到“能力本位”取代“知識本位”是旅游管理專業本科教育必然趨勢。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性、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是滿足旅游產業發展對人才需求要求的有效途徑。我國高校應逐漸轉變“重知識, 輕實踐”的教育觀, 提高實踐教學在高等旅游教育中的地位[4]。
實踐教學對于教師有較高要求, 不僅需要具有專業理論知識, 更要求具有豐富的行業實踐經驗。專業教師應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對行業實地考察,及時提供旅游業最新發展和需求信息,旅游企業發展動態及人才需要。專業建立理論功底牢固、實踐技術專業、教學理念創新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保證實踐教學的開展效果。
實驗室建設是旅游管理專業實驗教學質量提高的前提條件, 場地和設備是開展實驗教學的基礎,高校應多方籌集經費,增加實驗室場地,及時更新設施設備。旅游管理專業實驗室應有基礎性實驗室和綜合性實驗室[5]。基礎性實驗室主要通過模擬酒店、旅行社、景區等工作場景,對學生中西餐飲服務、導游接待服務、客房鋪床、前廳接待服務等進行訓練,使學生在校內初步掌握旅游基本操作規范及要領,培養旅游管理人才所需的基本素養和技能應用。綜合性實驗室主要通過旅游線路設計、菜單設計、營銷策劃、會展策劃、旅游資源規劃與開發設計等,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策劃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6]。由于高校資金匱乏,實驗室的建設可以分步進行,先優化使用率高的綜合性實驗室,在此基礎上繼續建設和完善。
積極建設旅游管理專業校內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走向實際工作崗位的機會。實習基地的建設應根據行業和社會實際需要,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的,重視實踐訓練的環境,使學生全面了解旅游企業運營與管理。根據旅游淡旺季調整教學實習時間及內容[7]。學生是大學城的主要消費群體,外出旅游具有明顯的淡旺季。春游及各種節日是學生結伴外出游的旺季,學期結束返家票務需求大,這些時間是明顯的旅游旺季。其他時間,則是出游淡季。可以在實習基地業務較多的旅游旺季安排學生進行實訓項目,如旅行社產品線路設計、產品銷售、導游帶團、客戶回訪等工作。在旅游淡季,加大培訓力度,如安排旅行社的資深導游培訓導游帶團技巧、旅行社外聯和計調崗位工作等內容。學生既可以接受業務培訓,知識技能得到系統提升,也可參與實際工作鍛煉,提高實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校內實訓基地安排多崗位輪崗為培養學生綜合性專業技能,以提高學生適應本專業各種崗位的能力,安排學生在實習基地參與多個工作崗位實習。學生在實習基地參與實訓的時間可安排為八個月,根據學生適應能力,安排學生每兩個月或三個月參與一個實習崗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深化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可以改善實踐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實踐教學改革有助于專業促成重實踐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推動以學生為主體的本科人才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解決問題能力。通過實踐教學與其他形式教學的結合,形成與行業實際需要和發展緊密聯系的實踐教學體系,對提高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