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嫻
盡管我國經濟體量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中不斷顯示出強大的優勢,但國民經濟體量當中,農業經濟的占比依然不可忽視,同時它對國民生產活動的基礎性保障作用不容懈怠,因而基層農經管理的效益和質量需要亟待提升。對此,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需要不斷明確和搞清楚的農業經濟管理的特征及其存在問題,從而促使農經管理人員的具體工作內容更具導向性。
所謂基層農經管理,就是指主要由基層行政事業單位開展的農業經濟管理活動,也就是說,主要是由農經站或農經局或其他農業經濟管理單位開展的管理活動,從而促使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所謂基層農經管理的主要特征,主要是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農業經濟管理活動的涉及主體范圍大。由于農民群體作為農業經濟管理活動的主要受眾體,加之農民群體的現實需求不一,農經管理人員通常需要依據不同的經濟需求開展農經管理工作。比如,個別農戶需要對土地承包關系進行確認和證明,但是農經管理人員并不一定能完全處理好、調解好土地流轉關系。另一方面是,農經事件的復雜性強。也就是說,由于受到歷史遺留問題、制度流程執行力度不足等方面因素影響,農業經濟事件的復雜程度大,具體體現為土地使用權關系不清晰、政策時滯性等現象。
作為農村經濟事件的主要內容,農業土地流轉事件的處置和監管是農經管理工作的關鍵節點之一,同時,農業經濟組織又對農經管理工作產生一定影響。一方面,是說農業土地流轉方面存在的問題。由于部分農村地區土地制度不夠完善,加之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的出現日積月累的變化,使得農村土地流轉情況的復雜性增強,最終促使農經管理人員無法優質地處理好廣大農民群眾之間的糾紛、沖突。另一方面,是指農業經濟組織方面存在的問題。由于農業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組織的體量不斷擴大,使得農業經濟組織方面不足之處和薄弱節點逐漸凸顯,包括組織專業業務能力不強、組織規章制度不完善以及組織市場競爭力不強等現象,最終對充分發揮農業經濟組織的影響力、效益職能產生不利影響。
作為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導和風向標,農業經濟管理方法及其監管體制需要不斷改進和完善,但是目前部分地區和個別機構的農經管理方法及監管層面還存在薄弱環節,具體而言,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農業經濟的統計調查方法有待改進。由于農業經濟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自然因素、非自然因素,使得農業經濟的統計調查難度增大,但是,部分農經管理人員還不能夠及時改進農經統計方法,從而無法剔除影響農經統計調查的不良因素,最終無法真實反映出農業經濟現象。二是農經管理制度的不足。由于統計報表制度的執行和定期調查形式的不斷固化,農經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疲軟、效率問題,從而促使農經管理事件的現實情況無法及時反映給高層農經管理人員,最終無法發揮出農經管理工作的真實效益。比如,部分單位的“統一、分級管理”思想對地方政府農業政策的實施、農業專項資金的調配產生不良影響,使得農業政策脫離實際、農業專項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象時有發生。三是農業經濟事件的監管機制存在缺失。也就是說,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需要真實的統計數據作為工作參考依據,但是,基層的初級的統計人員開展的調研工作卻無法滿足獨立性的要求,使得基層統計機構的獨立性欠缺、基層農業政策的科學性不足。
規范農業經濟組織的運轉情況,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需要農業經濟組織及時的跟進國家政策。也就是說,農業經濟組織要及時地規范組織形式、規章制度等方面的內容,使得自身組織運轉更加科學化和效率化,最終服務于廣大農民群體的切實利益。另一方面,農業經濟組織需要切實增強自身的專業業務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這需要農業經濟組織及時地改進業務運轉模式,同時貫徹執行國家優勢的和重點扶持的農業政策,使得農業經濟組織的業務能力能夠有所提升,最終切實增強農民群體、農業經濟組織的市場競爭力。
針對土地承包關系的確認,需要農經管理人員及時完善相應的管理流程和機制,從而有效協調土地流轉方面的糾紛和沖突,最終推動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具體而言,需要從三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土地承包關系的確認流轉流程。這需要農經管理人員及時規范和設計土地承包關系的確認流轉環節,使得每一個環節的土地信息審核符合規范,最終確保土地流轉的糾紛現象能夠有效緩解和減少。二是切實規范土地延后承包的后續環節。也就是說,由于土地承包年限的再次延長,農經管理人員需要切實規范土地延后承包的后續程序和環節,使得農民群眾土地承包的延長年限的審批、授權環節符合規范,最終切實保障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三是加強土地流轉事件的歸檔管理。這需要農經管理人員在考慮多種土地流轉事件的情況下,對各類土地流轉相關的經濟事件進行大類識別,也就是說,農經管理人員需要對土地流轉事件進行分類處理,從而依據不同的承包經營情況、檔案完整情況開展土地流轉的檔案規整工作,最終形成土地流轉事件的完整歸檔程序。比如,對于農業用地的承包經營權轉讓這一類事件,農經管理人員需要先進行大類識別,繼而進入特定的檔案記錄環節,即為“農民自愿獲得報酬的情況下”進行規范性的記錄,最終為保護農民利益而服務。
針對農民負擔情況的監管機制,各方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還存在一定的欠缺,具體而言,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需要農經管理活動逐漸健全相應的監管機制。這需要基層統計機構及時的明確自身職責和獨立性,使得基層農業經濟的統計管理工作能夠獨立進行、全面履責,最終保障基層農經活動的真實性和可靠性。比如,針對個別地區農經統計質量不高的情況,農經管理人員應當廣泛尋求來自基層黨組織或農民組織群體的監督建議,使得農經統計活動的組織形式和實質內容不斷完善和升級,最終充分服務于基層農經管理活動的質量提升。另一方面,是需要健全農民負擔情況的動態監管機制。也就是說,農經管理人員需要對農民現實需求、農民生產經營的“高費用環節、問題環節”進行客觀的研究和分析,從而據此設計出分物理節點、時間節點的調查數據內容,從而對農民負擔情況實現一個全面科學的掌握,以促使農民負擔情況在政策面、三農層面充分反映出來,最終為政府農業政策、農業扶持政策的制訂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
作為農經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農經統計建設堅實與否關系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切實利益,也就是說,農經管理人員需要從兩方面完善農經統計調查工作。一方面,是及時改進農業經濟的統計調查方法。也就是說,農經統計調查需要考慮到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自然因素、非自然因素,同時對相關確定性因素、常量性因素進行必要的控制和剔除,繼而促使農經統計調查方法更具科學性,最終使得農經統計調查能夠充分反映出真實的基層農業經濟現象。另一方面,是及時完善農經統計制度。這需要農經管理人員著重思考統計調查的宣傳和意識培養工作,也就是說,要對農民進行意識上的灌輸,使其形成正確的統計調查認識,最終促使廣大農民群體充分接受和接納農業經濟調研工作。同時基層的農經統計制度需要做出適合現實情況的變化,比如,在調查頻率上和調查組織形式上做出定期和不定期的變化,從而促使農經統計調查工作切實規避疲軟現象。
綜合而言,基層農經管理工作需要克服諸多困難和現實問題,包括農經管理方法、農業經濟組織等方面的問題,因此,農經管理人員可以思考完善農民負擔情況的監管機制等對策,以尋求自身管理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