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波
黨的“十八大”會議召開后,黨中央對經濟體制改革等問題進行了一系列重要的論述,對指導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國有企業是我國重要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保障,國有企業改革是黨中央制定的“做大做強”方針的重要舉措,“十八大”報告上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講話中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顯著特征就是進入新常態”、“新常態是指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個新課題、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生產端入手,重點是促進產能過剩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降低企業成本,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才能讓供給結構有效對接需求變化,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中國共產黨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指出“深入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建立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做強做優國有企業,積極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近年來,廣西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了突出效果,但同時也應正視存在的一系列問題與困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貫穿國有企業改革的主線,因此,本文重點關注廣西的國有企業如何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實現“做大做強”,進而實現國有企業資本保值增值的目的。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高速的增長,但目前國內經濟發展面臨著人口紅利衰減等風險,我國許多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和國際核心競爭力。隨著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傳統國際貿易正經歷一系列深刻的調整與變革,中國的經濟發展正進入“新常態”,各種長期性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這表明我國當前的所面臨的是供給側問題,而不是周期性和總需求的問題。
我國最早主張供給側管理的經濟學家是張五常,其主張利用內部供給來盤活經濟,張五常指出:“鼓勵內供遠勝鼓勵內需”。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的第十一次會議上,首次提出經濟體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應在擴大總需求的同時不斷加強對供給側的改革。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方面入手進行改革,通過對生產力的解放從而使得企業的競爭力得到提升,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目前我國供給與需求在結構上失衡,產能過剩導致了大量無效供給的存在,并不斷擠占有效的供給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有效地調整我國的供需關系,提高有效供給并加強供給的質量和效率,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增強國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廣西國有企業經過近幾年的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效,其發展質量、公司業績與社會責任履行等方面獲得較大幅度進步,但與中央企業、與其他省份國有企業改革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的要求,經過調研,發現廣西國有企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現狀主要表現如下四個方面:
隨著新常態經濟的持續運行,廣西國有企業基礎性矛盾日益凸顯,主要表現為產能過剩與社會各種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根據廣西統計局近年來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廣西各類國有企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在70%左右,平均還有30%的產能嚴重過剩,處于閑置狀態,與于中央企業的平均水平相差甚遠。除此以外,產能過剩還表現在產銷銜接不暢、存貨積壓嚴重、行業虧損面擴大等方面。統計數據顯示,廣西國有企業產銷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左右,造紙、食品、皮革、鋼鐵有色等領域是化解產能的重點領域。產能過剩的深層次原因是隨著社會消費升級,對低檔次、低科技附加值等高層次產品的需求日益提高,但傳統的國有工業產品無法有效供給,需求結構的提升與供給側變革出現“不合拍”現象。
由于歷史、制度等各種緣由,廣西存在一定數量的虧損國有企業,這部分企業連年虧損,占用了較大規模的國有資產,阻礙的廣西區域經濟的發展,部分國有企業甚至多年虧損,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主要依賴于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勉強維持其生存。據新聞報道:僅南寧市2017年就存在各類“僵尸企業”六千余家。廣西財政廳有關國有企業改革和供給側改革調研小組研究發現,部分國有企業主要靠政府補貼,資產負債率在90%以上,甚至資不抵債,連續3年以上拖欠職工薪酬、稅收,部分國有企業停產1年以上。
國有企業相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在融資上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使國有企業獲得充裕的資金來源,但是過度的債務融資規模抬升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政府的債務水平與財務風險也隨之提高。根據廣西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廣西工業與信息化廳及廣西財政廳等有關政府部分公開數據顯示,廣西國有企業負債率水平遠高于中央企業同期水平,政府債務水平較高,到期還本付息存在較大壓力。與此同時,大部分國有企業直接權益融資市場規模較小,國有企業尋求資本市場融資受到較大限制。
廣西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牽頭負責對廣西區直管國有資產企業和地方性國資企業實施供給側結構改革,經過2年左右實施,取得了初步成績。自治區國資委積極推進廣西國有企業整合、重組,把一些長期渙散、業績較差的國資企業進行限期整改,尤其是僵尸企業的治理,使得廣西國資委直屬國資企業的數量大幅度減少,但整合后的企業業績與競爭力獲得較高水平的增長。
國有企業供給側改革是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和適應“新常態”經濟的重要抓手和措施,廣西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及相關經濟管理部門已經做出很大程度探索與實踐,也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本研究項目在經過調查后發現,進一步推進和落實廣西國有企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應該從如下三個方面展開。
廣西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及相關監管部門自2016年開始逐步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推進廣西國有企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舉措已經發揮較為明顯的效果。在進一步推進和落實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必須要以壯士斷腕的毅力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既有方略的執行,絕不能半途而廢。
堅持推進去產能舉措,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政策,資源消耗、產品質量、生產安全等強制性市場準入標準,控制“兩高一資”、低水平的行業項目進入,杜絕新增重復性產能建設項目,對于存量過剩產能進行必要的技改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化,生產更加符合社會有效需求的產品或服務。全面推進“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優化產能結構,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大食品、建材、化工等產業技術改造力度,推動糖業、鋁業“二次創業”,促進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堅持供給側結構改革“去杠桿”內容政策,結合廣西目前現有的債務水平現狀,著力降低政府及國有企業的負債金額。自治區直管國有企業及各市、縣國有獨資、控股企業要不斷樹立解放思想,進一步營造和改善良好的營商氛圍,使得國有企業的合作方、投資人愿意拿出更多的資金對企業進行投資,使國有企業的權益資金數量增加,有利于實現降低企業財務杠桿的作用。
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相關文件披露,廣西存在一定規模的“僵尸”企業,自治區國資委通過政府引導+市場競爭的模式,成功實現了一部分“僵尸”企業的華麗轉身,譬如柳州魚峰水泥廠的市場化改制;對于一些上市國有企業,經營業績不好、占用巨額國有資產的企業,譬如一些國有控股的ST、★ST企業要結合中國證監會、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進行合力治理,促使國有企業實現較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