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孟舒 林 焰 陳明慧 丁福興
隨著互聯網逐漸普及,近些年網絡技術的革新使更多的勞動者投身于靈活就業中,人們所熟知的外賣員、網約車司機就是互聯網發展下的產物。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就2019年5月份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答記者問中證實靈活就業人數大量增加,就業形勢保持總體平穩發展態勢[1]。
靈活就業形式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工作崗位,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我國就業難度、穩定了社會秩序。本文對“靈活就業”群體的調查有如下意義:一方面,對“靈活就業”群體的基本工作樣態加以調查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靈活就業群體的實際情況,明確其與正式員工的區別,增添社會認同感。另一方面,對“靈活就業”群體的薪資水平進行調查分析,有利于了解靈活就業者的工資及福利待遇情況,為求職者了解靈活市場情況具有重要意義。最后,對“靈活就業”群體的合理訴求進行調查,對企業和政府更好地管理靈活就業群體有所幫助。
本研究以蘇州靈活就業者為總體,課題組按照靈活就業類型進行分層抽樣,獲取容量為86的樣本作為研究對象。研究群體主要包括工作場所、工資收入以及勞動關系不固定的就業人員,例如外賣員、快遞員、網約車司機、餐飲從業者、網絡主播、房產中介、家政服務員、律師等。
項目組成員自編《靈活就業者工作樣態調查問卷》,問卷編寫經歷以下階段:首先對附近的靈活就業者訪談,以大致了解其工作樣態。然后,綜合所獲信息形成樣卷。最后,抽取5-10名從業人員進行試填,找出并修改歧義的問題,之后形成正式問卷。整個問卷共19個問題,內容包含靈活就業者工作時間、工資收入、職業滿意度、勞動關系等。本研究大致分成三個階段:采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去外賣員、網約車司機聚集地分發并回收問卷。剔除無效問卷,以確定數據完整性及可信性。將篩選后的數據導入到EXCEL中分析并繪圖。最后,對所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1.勞動時間長。調查數據顯示,靈活就業者周工作時間為7天的百分比為51%,6天的為44%,5天的為3%,2天的為2%;日工作時間為8小時的占比25%,9小時的占比10%,10小時的占比21%,11小時以上的占比44%。其中從事快遞業和外賣業的大部分靈活就業者的日工作遠遠超出國家規定的標準工作時間,快遞業周工作時數平均值約為67小時,外賣業周工作時數平均值約為74小時,餐飲業周工作時數平均值約為58小時,網約車司機周工作時數平均值約為77小時,銷售行業從業者周工作時數平均值約為68小時。
2.社保繳納不足。數據顯示,調查對象未繳納社保的占樣本總量的42%,用人單位以最低標準繳納的占24%,用人單位按工資全額繳納的占12%,個人繳納的占21%。
3.勞動合同簽訂方式較復雜。調查數據顯示,有50%的靈活就業者與用工單位簽訂了勞動合同,有38%的人員未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有7%的人員與用工單位簽訂了網絡協議,有5%的人員不清楚簽訂的狀況。
4.職業狀況基本滿意。按照里克特五點式量表對滿意度數據進行轉碼賦值后進行計算,調查對象對福利待遇方面的滿意度均值為3.5,工資收入方面的滿意度均值為3.5,工作環境方面的滿意度均值為3.66,職業發展方面的滿意度均值是3.57,將福利待遇方面、工資收入方面、工作環境方面、職業發展方面的滿意度加權平均,總體滿意度均值為3.56。
1.薪資水平較低。統計數據顯示,靈活就業人群的工資收入在每月3000-5000元之間的占比30%,4001-5000元的占比21%,5001-6000元的占比11%,6001-7000元的占比12%,7001-8000元的占比7%,8000元以上的占比19%。從事餐飲行業的月工資集中在3000至4000元,從事快遞業的月工資集中在4000至5000元,從事外賣業的月工資集中在5000至6000元,從事網約車司機職業的月工資集中在6000以上。
2.福利待遇偏低。用人單位的福利發放情況也不盡如人意,44%的人員表示用人單位未發放任何福利,30%的人得到節假日福利,28%的人獲得年終福利。在30%的節假日福利中,有人表示公司發放的福利需要下屬員工以購買的形式獲得。
數據顯示,37%的靈活就業人員擔心工資增長緩慢,100%的調查對象希望工資上漲,需要工資的高低水平與其工作努力程度與辛苦程度呈正比。社會保障是保護就業安全性和勞動者權益的就業政策和勞動力市場制度[2],將近63%的靈活就業者希望公司繳納社會保險,希望公司提供一些就業保護。
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于2018年8月公布了蘇州市月最低工資標準情況,調整為2020元/月[3],可以明確的是2020/月可以在蘇州維持基本生活。根據目前的數據看,雖然從業人員的月工資均在3000元以上,可以維持基本生活,但靈活就業者大多戶籍在外省市且需要每月支出一部分用于租房的錢;蘇州物價偏高,用于餐飲和生活的支出較大;且中國自古貫徹孝順父母的理念,工作后每月會向家里打錢以作贍養費;若是已婚且有子女,就要支出用于子女教育的錢款。綜上,可以認為靈活就業者對于提高薪資福利的訴求合理,用工方應聽取訴求,提高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和忠誠感。
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勞動者權益的保障大多基于正規員工,對靈活就業者的保障尚不全面[4]。雖然國家相繼印發多類文件,但成效甚微,大部分靈活就業者參保繳費率極低,原因可能是地域限制或政策不適合靈活就業者特點。政府需要轉變管理方式,以更靈活、便捷的方式進行管理,適應靈活就業群體工作彈性化的特點。因此政府應降低繳費標準、設置更為靈活的繳納方式、簡化辦理手續。政府可實行分期繳納,或是對低工資的就業者進行補貼,以確保其有能力繳納保險。政府和社區合作,靈活就業者以社區為單位上繳保費,再由社區統一上交到政府辦理部門,辦理成功后發送短信提醒靈活就業者以避免出現錢款貪污事件。
靈活就業者因其流動性大、靈活性強而管理困難,致使部分人員疏于企業的管理;且靈活就業者的需求無處可訴或可訴卻無人解決,致使其對企業的忠誠度下降。企業應在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完善管理措施。
1.企業建立利益分享機制。企業可適時表達對員工業績的認可,并在此基礎上晉升其職位,使其體會到工作中的階梯成長,得到滿足以激勵其工作熱情。提供餐補和交通補助,使其生活條件提高,增添安全感。
2.企業建立合理的風險共擔機制。靈活就業者在工作中擔心當發生勞動爭議時雇主責任不明,用工方要在雇用靈活就業者前明確責任承擔方。在風險發生時,企業根據事前簽訂的協議明確解決方案。靈活就業與正規就業的巨大差別就是勞動權益和勞動安全沒有保障,企業要積極解決問題,保障勞動權益。企業按照國家要求為靈活就業者繳納社會保險,并要求員工參加必要的保險。企業按照工作強度及難度為員工配備相應的保險,以確保員工安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