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凱
現年74歲的葉培建,從事航天工作已有51年之久,從探月工程到逐夢火星,他的大半輩子和中國航天緊密相連。
葉培建的航天生涯始于1968年,那一年他從浙江大學無線電系畢業,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下屬的北京衛星制造廠,成為該廠的一名技術員,一路成長為空間飛行器專家。
2000年9月1日,資源二號01星順利升空。這顆衛星由葉培建及其團隊耗時10年研制而成,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顆傳輸型遙感衛星,其發射對中國遙感事業意義重大。然而,正當葉培建帶領團隊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轉戰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時,一個緊急來電打破了原來愉悅的氣氛。
“葉總,衛星丟了,信號沒了……”接完電話,葉培建頭腦一片空白。見葉培建不吭聲,車上同行的幾位主任設計師意識到出事了。
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葉培建依然心有余悸,“國家那么信任我,讓我擔任總設計師兼總指揮。衛星造了10年,花了那么多錢,在我手里出了問題,我怎么交代?”
不過很快,葉培建就冷靜下來。在得知衛星上的電池還能撐7小時后,他要求工作人員抓緊查明原因。等葉培建一行趕到西安,問題已經查明,原來是地面工作人員發出了一條不當指令,致使衛星姿態發生變化,失去信號。
隨后,葉培建指導地面工作人員迅速編寫了搶救程序。當衛星從東方進入中國國境上空時,技術人員及時上傳指令,讓資源二號01星“起死回生”。
“那次是我航天生涯經受最大的挫折,它讓我明白,航天真的是差一點點就成功,差一點點就失敗。”葉培建感慨道。
盡管第一次“掛帥”就遭遇重大挫折,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葉培建的信心。
2001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進入論證階段,葉培建作為首批核心人員之一參與其中。2013年嫦娥三號探測器完成落月任務后,大家對嫦娥四號的規劃仍存在一定的分歧。當時很多人認為要見好就收,嫦娥四號落在月球正面更為可靠。
葉培建力排眾議,在他看來,遙感、氣象、通信等應用型衛星應該“力保成功”,但包括嫦娥系列探測器在內的探索性衛星,應該給予更多機會,去做“探索性的創新”。
在葉培建的堅持下,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中國也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如今,嫦娥四號探測器已經正常工作了10個月晝,“玉兔二號”月球車累計行走約290米。
探月工程之余,葉培建還把目光放在火星探測上。“火星探測是中國第一次真正的行星探測。我們的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步走。第一我們要能夠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第二要降落在火星;第三火星車要開出來,在火星上巡視勘測。這當中有很多難點,如果做成,這將是全世界第一次在一次任務當中完成3個目標。”葉培建說。
“有人覺得探索太空如今看起來沒有用處,但未來的太空權益,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爭取。”葉培建說,“宇宙就像是海洋,我們現在不去探索,將來再想去可能就晚了。”他認為中國的航向在群星璀璨處,未來還要探索更遙遠的星球。
近些年,葉培建更多是站在幕后,為年輕的航天工作者們撐腰。在發射現場,大家都說,葉總就是“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哪怕一句話不說,心里也踏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