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鍵
摘 要:守護歷史文脈,便是守護平潭的根與魂;開發歷史教材,便是傳承平潭文化的有效途徑。平潭鄉土歷史教材的開發有助于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家鄉意識和家鄉情懷,符合國家教育方針,迎合當下歷史教學之需。平潭擁有殼丘頭、東花丘、榕山、龜山等遺址,勾勒出了嵐島幾千年的發展歷程,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活用平潭歷史資源編寫平潭鄉土歷史教材,進而使得平潭鄉土歷史最大限度發揮其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平潭文化;鄉土資源;歷史教材
一、平潭鄉土歷史教材開發的緣由與依據
(一)平潭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平潭文化遺產、名勝古跡眾多,從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殼丘頭文化遺址”到北宋年間在鐘門設巡檢司,從平潭海壇海峽水下遺址的發現到清朝建設衙署造就了平潭潭城老街,再到獨具本地特色的石厝文化和嵐臺文化等,各方條件成熟,平潭鄉土歷史教材的開發水到渠成。編寫具有地方特色的鄉土教材對學生熱愛家鄉、了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二)滿足了平潭實際發展需要和學校特色發展的需要
鄉土歷史教材的開發大力宣傳了平潭的歷史資源、獨特文化,促進了平潭知名度的提升,增強了平潭發展的競爭實力,滿足了平潭實際發展需要。當下青少年對鄉土具有認知上的陌生感、心理情感上的疏遠感,鄉土歷史教材的開發充分挖掘了平潭潛在的歷史教育資源,形成了具有平潭地方特色的歷史課程,滿足了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學生能夠在體驗家鄉文化中拓展視野,樹立對家鄉傳統文化的傳承意識,有利于培養學生愛鄉、愛國之情,有利于調動學生主動探索平潭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可促進平潭學校特色教育的形成。
二、平潭鄉土歷史教材編寫大綱
運用通史和史話結合體編寫歷史教材,突出平潭的重要歷史事件、歷史任務,彰顯平潭地方特色,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增強可讀性和趣味性,體現了嚴謹、科學、有據、有趣、生動形象等特點。
(一)平潭的地理位置
平潭縣,簡稱“嵐”,俗稱海壇,亦稱海山,福建省福州市轄縣,位于福建省東部海域,由以海壇島為主的126個島嶼組成,是福建省第一大島、我國第五大島,素有“千礁島縣”之稱,是著名漁業基地。平潭是中國大陸距離寶島臺灣最近的地方,直線距離僅68海里。境內地勢低平,中部略高,地形以海積平原為主,南北有孤丘,海岸曲折蜿蜒。通過對地理位置的介紹,學生了解家鄉的自然地理狀況,產生地方性的認知,增強學生的鄉土情懷。
(二)平潭的歷史名人
通過對平潭歷史名人的介紹,學生了解平潭歷史重要人物對家鄉和祖國的貢獻,在空間上消除學生對歷史的距離感,培養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如抗英民族英雄江繼蕓、擁有“一疏恩三省,文章冠八閩”盛譽的林楊等。
(三)平潭的獨特文化
通過對平潭殼丘頭文化、海洋文化、海絲文化、石厝文化和嵐臺文化等平潭之魂的介紹,展現平潭島嶼造就的包容開放、多元化的文化特質,打造學生心中的文化家園,培養學生對平潭文化的自信。
(四)平潭的名勝古跡
全國獨秀的海蝕地貌奇觀、獨具海島特色的山海格局、浪漫的濱海風光、旖旎的島嶼景色構成了獨特的平潭自然景觀。平潭的“半洋石帆”、君山、“東海仙境”、壇南灣、南寨石景、鳳凰山黃金海岸、瑗風頂(“一片瓦”)、“海壇天神”八大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境內還有新石器時代殼丘頭文化遺址、1840年抗英殉國的金門鎮總兵江繼蕓墓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三十六腳湖等名勝古跡。平潭名勝古跡的介紹,使學生了解家鄉的秀麗迷人,增強學生對平潭的歸屬意識。
(五)平潭的文化遺址
“殼丘頭文化”一路薪火傳承,記錄著近7000年來獨特的歷史記憶。平潭既為閩越族先民發祥地之一,又是南島語族的最后棲息地。通過對平潭殼丘頭文化遺址、龜山遺址、南北朝時期的墓葬遺址、東寨遺址、古軍事遺址等平潭文化遺址的介紹與發現,追根溯源,增強學生對兩岸文化關系的正確認識。
(六)平潭的民族風俗
平潭的民族風俗包括素有“中國第一軍事操”美譽的藤牌操、燈排蛇、民間傳統樂種平潭十番、詞明戲、評講、排只吹打、凌空天燈、婚慶習俗、閩劇等,其他如盤詩、東庠剪紙、高蹺、肩頭坪、陸地行舟、珍珠戲蚌、公背婆、鐵竿閣、貝雕、海柳雕等不一而足,還有頗有平潭口味的飲食、特色小吃,等等。平潭傳統民俗精粹的介紹,增強了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三、平潭鄉土歷史教材的實施——平潭“殼丘頭文化”
(一)殼丘頭文化遺址與臺灣地區的歷史文化淵源
平潭殼丘頭文化遺址的發現見證了古人類從平潭向臺灣地區遷徙的歷史事實,殼丘頭文化與臺南大坌坑文化、金門富國墩文化屬于同一文化圈范疇,文化內涵較臺南大坌坑文化、金門富國墩文化更為豐富與先進,代表著海峽兩岸的原始社會文化。從考古學和歷史學的角度驗證了臺灣地區與中國大陸擁有共同的文化起源和背景,殼丘頭文化遺址具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和政治意義,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平潭與南島語族的關聯
貝殼、螺殼、陶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史前文物的發掘印證了平潭和南島語族的發源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據考古論證,福建東南沿海一帶的史前先民,從福建沿海順著季風到達臺灣地區、菲律賓,經由臺灣地區擴散至太平洋各島嶼定居,而南島語族的祖先正是起源于這里,國際考古學界和中國考古學界都把殼丘頭當作南島語族最早離開源頭的起點。殼丘頭文化遺址不僅記載了福建先民在這片土地的繁衍生息、依海而生,也反映了另一部分遷徙到太平洋其他地區的人們的生活狀態。利用殼丘頭文化遺址的旅游資源,將大陸、臺灣地區、太平洋上的南島語族群體和國家相聯系,有助于讓世人了解中國的海洋文明,有助于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