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順發
摘 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是習總書記對廣大教師的殷切期望,也是社會需要、時代要求。文章對身邊一些教師重分數、輕育人、重結果輕過程、重家庭輕事業、重利益輕規則、重個人輕集體、重課(校)內輕課(校)外的“六重六輕”現象進行分析,剖析了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教師思想認識不足,各項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得力。最后從增強使命意識,不忘教育初心;強化規矩意識,守住師德底線;錘煉過硬本領,學高為師為范三個方面提出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師德師風;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
一、引言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黨和政府在高度重視發展教育的同時,一直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2018年年初,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專門針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文件《關于全面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大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全面提振新時代教師形象。湖南省寧遠縣第三中學(以下簡稱“我校”)根據實際,重新修訂了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實施方案,通過對標對本、找差距、查問題,認識到一些教師在師德師風方面還存在以下“六重六輕”等問題:
一是重分數,輕育人。教師普遍看重學生的分數,而忽略了分數背后的東西,如興趣愛好、品質能力、生活習慣、家庭關系等。二是重結果,輕過程。有的教師片面認為,只要學生能獲得高分,考得上大學,就是成功了。甚至為了高分,不惜損害學生的自尊、自信,不惜損害自身的身心健康。三是重家庭,輕事業。當工作與家庭有沖突時,有的教師總是優先考慮家庭,將工作置后。在他們看來,工作是公家的事,不做或者以后做沒關系。四是重利益,輕規則。大部分教師能依法執教,但也有小部分教師為金錢所惑,被利益所俘,為了一己私利,做出有損師德的事。五是重個人,輕集體。有些教師能力強,成績也不錯,但合作精神不夠,欠缺團隊意識,喜歡單打獨斗。六是重課(校)內,輕課(校)外。教師對學生在校(課)內的表現很在意,但對其校(課)外的情況則知之甚少。
上述究其原因,剖析如下:
一是教師思想認識不足。現在社會上有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是把教師當圣人,教師不會出現任何問題。一出問題,不論大小,領導總是先批評教師,導致教師對學生不敢管也不愿管;另一種是認為教師也是普通人,也要考慮油鹽柴米,教師只是一份謀生的職業而已,從而降低了自身的要求。他們忘了教師這一職業是培養人、塑造人的特殊使命,忘了他們身上肩負的是培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新人的重任。
二是制度不完善,執行不得力。國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各地區省市縣也制定了很多規章條例,學校也有相應的規定,可大多數只是掛在墻上,落實在會議中,停留在口頭上。有的規定十分籠統,不便操作,加上少數領導以維護團結穩定為由,對一些有違師德的行為不敢旗幟鮮明地批評處罰,即使處罰了,但隔靴搔癢,起不到以儆效尤的效果。
習總書記指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是教師是否擁有師德、師風的高尚品質。[1]學高為師,德高為范;立德為先,修身為本。要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隊伍建設的第一要求,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就要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推動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引導教師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
二、增強使命意識,不忘教育初心
(一)堅定理想信念,做師德表率
2019年兩會上,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朱曉進先生說教師失德現象的出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少數教師的理想信念出現了動搖,忘記了教書育人的初心。[2]理想信念是指路明燈,是行動的指南,我們既然選擇了教師作為終身職業,就不能忘記“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的職責。[3]教師要在教書育人的崗位上,依法執教,立德樹人,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肩負起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并在平時的工作中,遵循師德規范,做好學生的榜樣。
(二)明確目標方向,爭做“四有”老師
為祖國培養合格的接班人,是我們肩負的神圣使命。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又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期待。習總書記要求我們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做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4]我們要將這遠大的理想、光榮的使命、重大的責任落實到每一堂課的教學、每一次的師生互動、每一項具體的教育實踐中。
(三)加強品德修煉,當好學生引路人
一位好教師,要助力學生健康成長,做好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我們當滿懷博大愛心,做心靈的使者。在三尺講臺上為學生前進領航導向,在一方校園里為培養人才盡心盡力;在以德立身中提升自我,在以德施教中潛心育人,不負職業擔當,遵循育人規律,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與關注社會相統一,切實肩負起塑造時代新人的重任。
三、強化規矩意識,守住師德底線
(一)明規矩,識底線
去年教育部印發了《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修訂了《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一系列政策規章的出臺,既明確了新時代教師的職業規范,又為新時代教師職業規范劃定了不可觸摸的紅線。各地也根據實際情況相繼出臺各項制度。這些規矩可以說是我們教師的高壓線,也是國家對師德建設方面的突出問題對癥下藥開出的一劑良方,是對教師職業道德的重要考驗。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經常學習,知道其內容,而且要時時記得、背得,并用它時時規范和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個教師都應做到敬守規則,架好規矩高壓線,劃好規矩的警戒線,以高壓線自危,以警戒線自律,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二)行獎罰,樹榜樣
一些教師理想信念模糊,育人意識淡薄,對教師職業認識不深刻、不正確,對如何教書育人等問題的認識存在偏差,甚至違背師德要求,傷害學生身心健康,玷污了教師神圣的職業形象。這些雖然只是少數害群之馬的行為,但影響惡劣。作為主管機構和領導,對這種行為一定是要及時查處,一旦查實則及時公開處理,以儆效尤形成震懾,達到處理一人,教育一片,挽救一群的效果。而對一些師德高尚、品行優良、深受學生愛戴的師德模范教師、學校則要加大表彰力度,為其他教師樹立榜樣。
四、錘煉過硬本領,學高為師為范
(一)在教育教學管理中錘煉本領
很多人認為管理是學校領導和班主任的事,可教育無小事,每個教師都是教育的主體。一個管不住學生的教師,課堂上學生會聽他的嗎?也有人認為,只要是為學生好,怎么做都會得到學生理解的。一些教師以愛之名義用語言去侮辱學生,用體罰的手段去懲罰學生。
愛是教育的前提,這毋庸置疑。但有了愛并不等于就有了教育。有些事學生明明知道老師是對的,也是為他們好,可就是不聽,甚至與老師作對,這又是為什么?所以說,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有愛,還要有愛的智慧,掌握愛的技巧。我們要用智慧把學生的壞習慣轉化為好習慣并使之成為常態而終身受益,我們要將厭倦讀書的學生帶入一種境地,讓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還要讓他們讀出書的味道來。而這種本領則需要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只有我們自己將知識和智慧轉化為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本領,學生才會被我們折服。[5]
(二)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錘煉本領
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作為一個有追求的教師應該更新教育理念,堅持課改方向,革新教學方法,打造高效課堂,從而實現學校和教師自身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我校正在推行“四環節”教學模式,我們應積極主動地融入這股洪流,投身這場改革,把質量作為教育的生命線,堅持回歸教育的初心;以學生為中心,遵循學生學習的規律,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落實好“導學案、小組合作學習,課堂流程”這課改的三大抓手;積極參與“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主動曬課,主動承擔各級公開課、示范課,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錘煉教學智慧,提升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成績,從而贏得學生家長的信任。
(三)在教育教學研究中錘煉本領
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以其專業的知識和正直的人格影響學生,還需要有較強的教學科研能力。時代需要我們從“經驗型”教師成長為“研究型”教師。作為有追求的教師總是愿意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教育教學過程,及時將教育教學中所見、所聞、所思、所悟記錄下來,并以問題為導向,在解決問題中研究,在研究中提升,在不斷的實踐、反思中總結,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育教學風格。
五、結語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云推動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文化水準,更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豐富的人格魅力。在新時期,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努力建設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2]焦以璇.要當好經師更要成為人師[N].中國教育報,2019-03-06.
[3]胡敏強.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關鍵[N].中國教育報,2019-03-28.
[4]爭做“四有好老師”當好學生引路人[N].中國教育報,2018-05-15.
[5]李鎮西.用心靈贏得心靈:李鎮西教育講演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