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誠
區塊鏈技術的創新發展方興未艾,引起業界、管理層和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同時國內外有關學校都發出了區塊鏈專業的廣告招生,各種講座、培訓班如雨后春筍。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站在互聯網科技與金融的前沿,勇敢地擔當起了自己應負的歷史重任,積極開展密集調研、召開會議、舉辦電子商務和金融科技創新大競賽活動,研究對策,推動區塊鏈技術及應用的創新發展。繼2018年4月21日深圳萬國區塊鏈技術博覽會暨2018全球區塊鏈創新應用(春季)峰會之后,2018年5月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召開會議,研究與區塊鏈相關的互聯網科技金融創新問題。
需要提及的是,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工業標準二部于2017年5月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區塊鏈開發大賽后,為積極推動標準應用,培育國內區塊鏈應用解決方案,營造我國區塊鏈發展生態環境,2018年5月8日發出通知,準備召開論壇、舉辦主題為“標準引導 加快應用培育”的第二屆中國區塊鏈開發大賽。
應當說,區塊鏈技術已經成為我們當前互聯網科技金融應用的領頭羊。當然,對于這樣的一個新生事物,人們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也很正常,雖然有人說,“質疑和焦慮不能創造價值。”但是有批評會使我們更加清醒,不斷改進工作,會少犯或者不犯錯誤。最近互聯網上有人對區塊鏈技術提出了質疑。如有人撰文認為,《區塊鏈10大真相:餓狼撲食,集體傳銷,500萬人涌入割韭菜》(贏家君 2018-05-02)。該文從十個方面對區塊鏈技術進行了分析。雖然文章過于主觀,但該文在對區塊鏈技術提出質疑的同時,也給予必要的肯定,如“真相十:區塊鏈依然有未來。市場既然如此混亂、幣市行情也不好,那么,區塊鏈還有未來嗎?答案是肯定的!前文也有提及,區塊鏈更有價值的地方在于生產關系的重構。新的參與規則、信任機制、監管和約束機制,以及新的分配關系,落地到任何一個行業或者我們生活的某一個角落,那很有可能就是一次顛覆性的重新構造。因此,只要區塊鏈這門技術和思想不沒落,區塊鏈的價值絕對不會取決于短期幣市的起落。它的價值,自然是一個長期顯現的過程……很顯然,區塊鏈的未來,絕對不是今天這樣放任自由混亂下去。獨立的監管約束機制、法制的規范、真正落地應用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各個領域,以及每一個參與主體的持續價值創造,或許可以給區塊鏈一個可期的未來。”有未來就有希望。該文作者也提出了監管問題,他認為,“真相五:沒有監管的交易所。說到交易所,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上交所、深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每個國家的交易所都會受到所在國家法律和經濟政策的監控及管理。而區塊鏈的交易所,則是一個沒有任何監管的自由市場。唯一的監管者,就是交易所運營方。與其說它們是交易所,還不如說它們是賭場。每一個賭徒,持有不同數額的籌碼,不管你輸贏都會留下交易手續費。每一個項目方,進場開桌也要交大額的費用。這些交易所,既是裁判又是運動員,有的既有媒體又投項目。它們也可以通過控制輿論和交易量來操控市場,反正在沒有監管之下,一切都可以自己說了算。”論者在這里提到了監管問題。其實,國家互聯網金融科技管理部門一直在研究監管方法和治理對策。國家主管部門已經下發了多項法規。當然,對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如何引導、如何管理、如何監督?已經現實地擺在我們面前。2015年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互聯網金融監督要堅持“依法監管、適度監管、分類監管、協同監管、創新監管”的五項原則。
筆者認為,貫徹互聯網金融監管的五項原則,應當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明確底線
對于互聯網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應當預留試錯空間。對于法律沒有禁止的就應當允許先試先行先闖先干。何時說不呢?應當明確必要的底線,這個底線是什么?就是廣大消費者的權益和國家的經濟安全。廣大消費者是互聯網金融的參與者、應用者,應當成為真正的受益者,但是,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最脆弱、最易受到侵犯,維權道路也多艱辛。所以,互聯網金融監管應當著眼于廣大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因為是他們支撐起互聯網金融的一片天地,如果沒有消費者參與其中,互聯網金融就沒有廣大的服務對象,互聯網金融的效益也無從談起。所以,愛護消費者這支互聯網金融的生力軍,才能更好地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當廣大互聯網的消費者的權益受到威脅或者侵害時,監管機關應當進行依法監管,防止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同樣,當國家經濟安全受到威脅時,監管機關也應當依法進行監管,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經濟的健康發展。目前常見的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方法是風險提示。如據POS圈支付網訊,2018年4月12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公告提醒消費者注意近期一些第三方平臺以承諾高額甚至全額返還消費款、加盟費等吸引消費者、商家投入資金的行為。公告稱,此類“消費返利”不同于正常商家返利促銷活動,存在較大風險隱患。互聯網金融科技的創新應當以不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前提,這是基本的底線。
二、劃好紅線
什么是互聯網金融科技的紅線?這就是行政管理法規。應當將行政法規前置,事先劃好紅線。相對于刑事法律的監管而言,行政法規應當前置,以體現刑事司法的謙抑性。能夠用行政法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用刑事法律手段解決,應當把行政法律手段用足用夠用活,只有當行政法規確實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才動用刑事法律手段。從我們國家的法制歷史上看,我國古代是諸法合體,刑民不分,重刑輕民。重典治國的理念根深蒂固,枝繁葉茂。比如對醉駕入刑的問題就沒有考慮將行政法規、行政處罰手段用足用活,有區分地適用刑法調整,而一律用刑事法律來解決,其實這樣做的結果是司法成本太大,社會效果也不一定好。現在的執法問題不是輕重的問題,而是不公的問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的有效貫徹的問題。其實,罰款、行政拘留、吊銷駕駛執照等行政處罰措施如果真正用足、用到位,同樣可以起到遏制醉駕的問題。同理可證,互聯網金融監管也應當避免走治理醉駕的老路,不要過早、過多啟動刑事法律手段,讓行政法規前置而不要閑置。我們把行政法規設置為紅線,有觸犯行政法規的行為,就是踩紅線,要處罰。
三、提示高壓線
互聯網金融科技的“高壓線”就是刑事法律規范,是關于犯罪和刑罰的規定。互聯網金融科技監管機關應當經常提示刑事法律風險這一“高壓線”。當然,刑事法律也應當慎用。現代法治國家強調司法最終解決的原則和刑事司法的謙抑性。司法特別是刑事司法不宜過早地介入社會生活。因為刑事法解決的是社會生活中嚴重的問題,社會危害性只有達到犯罪嚴重程度的,才能由刑事法律調整,我們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不能等到發生嚴重社會危害性時才出手,而應當發現苗頭及時糾正、用行政法規調整,防止“一針不補十針難縫”的情況出現。慎用刑事法手段,可以節約司法成本,因為刑事法律的適用與監獄、警察、法庭緊密相連,動用的司法成本與行政法規的適用相比要大得多。慎用刑事法律手段可以發揮行政法規在互聯網金融管理中的積極作為。因為一旦啟動刑事法律手段,說明問題嚴重,而問題嚴重也反過來說明監管不力,監管不力了就有一個瀆職失職的責任追究問題。慎用刑事法律手段,敦促行政法規先行,本質上是要求互聯網監管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認真履行職責,防止失職瀆職。慎用刑事法律手段可促進行政法規的不斷完善和加強。因為“用進廢退”是事物進化的法則,同樣,行政法規會在不斷適用中與各種復雜的客觀情況相碰撞,從而促進其法律體系的完善。慎用刑事法律手段不是說不用,而是慎用,該用還是要用的,不用刑事法律手段,沒有監獄、警察、法庭的威懾作用,沒有刑事強制措施,破壞互聯網金融秩序的犯罪行為得不到追究,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社會經濟秩序得不到維護。所以,要堅持慎用,該用必須用。高壓線要有,也要管用,當然不宜多用。
總之,底線是基本的,是以不危害他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為分界線;紅線是突破底線、觸犯法律保護的利益的情況,就是有違法的情況,這是違法與犯罪的分界線;高壓線是構成犯罪的情況。
總之,希望區塊鏈的創客們,“堅守底線,不踩紅線,不碰高壓線!”努力拼搏,不斷創新,在互聯網金融科技創新的陽光大道上高歌猛進!
(作者系最高人民檢察院原反貪污賄賂總局二局副局長,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