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 陳吉莉
摘 要:在卷宗中心主義的審判模式下,公訴人習慣于程式化、形式性庭審,與辯護人的庭審對抗較少,庭審中沒有闡述的理由可以庭后再與法官溝通,庭上表現不足可以庭后彌補,庭審表現的好壞對庭審結果一般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將對固有的公訴人出庭模式產生顛覆性影響,公訴人庭審表現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庭工作對案件裁判結果的影響也將愈加明顯。為了應對和適應這種變革,提升庭審駕馭能力,必須高度重視、不斷強化庭前準備工作。
關鍵詞:庭前準備 訊問 示證
關于公訴人庭前準備工作,《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定(試行)》第428條作出了明確規定,筆者將其概括為八項重點工作:溫故案情、組合證據、吃透法律、充實知識、訊問詢問、示證質證、預測答辯、公訴意見。案件適用程序不同、公訴人的能力水平不同,每個人、每起案件所需要準備的重點會有所區別,但上述八項工作是對庭前準備的基本要求。
實際上,公訴人要做的準備遠不止這些。如重大案件開庭前需要將身心調整到最佳狀態,避免感冒、嗓音嘶啞;對庭審可能引發的現場沖突和輿情風險有所準備;對辯護人的辯護風格和辯護思路要有大致了解等。特別是在敏感、重大、疑難、社會關注度極高的案件辦理中,對辯護人的了解將直接影響出庭公訴準備工作的重點方向,乃至最終影響庭審效果、裁判結果。可以說,公訴人出庭是一項系統性極強、涉及面眾多的工作,需要我們高度重視、深入思考、認真準備。下面筆者就法庭調查環節的出庭準備工作略抒己見。
一、了解相關領域專門知識,提高專業性
公訴人作為司法工作者,對法律知識的掌握是看家本領,對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當然不可能全部熟悉。但是,刑事案件并非法律知識的孤島,而是與其他知識領域存在千絲萬縷的密切聯系。如傷害、殺人類犯罪案件與法醫學、痕跡學、生物化學等知識密切相關;經濟類犯罪案件與會計學、金融學、統計學等知識密切相關;食藥品及環境類犯罪案件與藥理學、環境學、營養學等知識密切相關。對于這些案件,如果公訴人庭前未充分了解相關領域的科學知識,庭審中極易陷入被動,甚至無法清晰、準確地表述案件事實。在備受關注的“快播”案庭審中,公訴人的表現飽受質疑,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當庭發問的部分問題背離網絡基本常識,這說明他們對案件涉及到的網絡專業知識了解過少,“不懂技術”成為了致命短板。
筆者在辦理的白某故意傷害案中,鑒定意見表述為被害人“顱腦損傷符合與平面物體接觸后顱骨變形所致”。被告人辯稱被害人系酒后跌倒撞到鐵門和水泥地致使顱腦損傷,而非自己使用煙灰缸砸傷,辯護人申請法院通知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庭前,筆者向法醫專家詳細了解了兩種致傷方式的細節差別,制定了詳細的庭審預案;在庭審中,辯護人的發問方向集中在致傷物推斷方面,試圖模糊二者的界限,進而割裂行為與結果的因果關系,公訴人則結合專業知識、針對鑒定中傷情細節的描述,引導具有專門知識的人表述出打擊傷形成的顱腦損傷癥狀體現為“加速傷”,摔倒傷體現為“減速傷”等醫學知識的關鍵區別,進而結合該案醫學診斷細節判斷被害人的傷系“加速傷”,排除其自己撞傷和摔傷的可能,鞏固了鑒定意見的證明力,強化了鑒定意見與案件事實的關聯度。
筆者在辦理被告人王某某將藥物投入酸酸乳殺人一案,卷宗中出現大量藥物名稱,鑒定意見顯示死者胃內容物中含有舒樂安定成份,現場勘查獲取了艾司唑侖藥片,被告人供述其投放了安眠藥。那么艾司唑侖、舒樂安定、安眠藥,這三種名稱有何區別?是否是同一種藥物?致人死亡劑量是多少?是否可溶于酸酸乳?可溶性如何?這些專業問題必須在庭審前予以解決,否則將可能出現以下問題:第一,三種名稱的物品不是同一種藥物;第二,被告人投放的藥物劑量,不會發生致人死亡結果;第三,被告人投放于酸酸乳中的毒物,長時間無法溶解。如果庭審中出現上述任何一種情況,將直接對證據鏈及因果關系造成毀滅性打擊。
二、訊問提綱有的放矢,增強針對性
(一)訊問提綱因案、因人而異
1.被告人始終供認不諱的案件。此種情況可以概括訊問,簡化過程。在辦理某部委副部長朱某某受賄案時,庭審訊問只有兩句話:“你在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污賄賂總局偵查階段和信陽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階段的供述、親筆供詞和悔過認罪書是否是你的真實意思表示?所述內容是事實嗎?”言簡意賅、直奔主題,通過訊問對庭前供述的真實性、合法性當庭確認。簡化訊問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提高效率,簡化庭審程序;二是防止訊問中由于被告人記憶、表達問題引起證據之間新的矛盾。如在辦理省部級周某某案件中,法庭調查分為主體部分、受賄部分、巨額財產來源不明三個部分進行,訊問提綱也擬定為三部分。對主體部分的訊問一句帶過:“鑒于被告人周某某對其主體身份不持異議,公訴人不再訊問”。對受賄部分擬定了兩套方案,若被告人認罪,按照上述所講的朱某某案相同訊問方式;若被告人對指控事實有異議,再全面鋪開,詳細訊問。
2.被告人翻供的案件。被告人翻供的常見情形有三種:第一種是被告人辯解稱之前的有罪供述系違法偵查取得,如刑訊逼供、誘供、事先打好筆錄讓其簽字等;第二種是被告人辯解稱之前有罪供述系偵查不當造成,如訊問環境惡劣、長時間訊問給其造成巨大心理壓力和恐慌等使其違背真實意愿供述;第三種是被告人否認之前有罪供述,但對為何作出有罪供述不作解釋。對翻供案件,訊問提綱的準備重點是揭示其翻供理由不合理、不成立,進而確認、強調其之前有罪供述的真實性、合法性。
筆者辦理王某某故意殺人案時(投毒殺妻),除了僅有的一次有罪供述外,基本沒有任何其他證據,僅有的一次供述也是被告人在被刑事拘留后心理防線崩潰所作,供后隨即翻供。被告人在審查起訴環節全面翻供,否認故意殺妻,辯稱與妻子感情很好,妻子系自殺。但是王某某毒殺妻子后三個掩飾罪行的行為,成了他無法繞過的死結。為了制造妻子自殺的假象,將家中煤氣罐搬入臥室并打開;為了證明自己不在現場,用妻子的手機編寫內容為“回家”的短信發給自己的手機;為了制造妻子自殺的原因,將寫有“房子浸水”的紙條塞入妻子手中。
公訴人在制作訊問提綱時即圍繞被告人在妻子死亡后的三個行為進行重點突破。第一,搬煤氣罐進臥室是什么原因?第二,為什么要編寫發送內容為“回家”的短信?第三,為什么將“房子浸水”紙條塞入死者手中?這三個問題正是被告人無法回避的事實,在發現妻子死亡以后不予施救卻搬煤氣罐、編發短信息、塞小紙條的行為,顯然有悖于最基本的夫妻感情關系。當庭面對這三個問題時,被告人供述從最開始的“很愛妻子、不會殺她”,進而面紅耳赤,語無倫次,最終啞口無言、低頭不語。
3.被告人拒不供述的案件。零口供案件中的被告人主要有兩種類型:一是主動對抗型。此類被告人巧舌如簧,善于避重就輕、混淆視聽,反偵查能力強,表達能力強、煽動性強,對公訴人訊問形成的挑戰極大。二是消極對抗型。對公訴人的一切問題都拒絕回答或對自己不利的問題均作否定回答。此類被告人不善言辭,但情緒波動較大。
零口供的被告人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經多次訊問拒不認罪,可見其對抗心理十分頑固,試圖依靠短暫的庭審訊問時間使其思想上發生重大轉變、當庭供述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在制作訊問方案時要以正面防守為主、逆向進攻為輔,目的在于消減其辯解的可信性、展示其拒不認罪的態度。一是筑牢圍墻,正面防守。針對被告人承認的、能夠從側面支持指控、有其他在卷證據證明的邊緣事實進行發問。二是引蛇出洞,精準打擊。對于被告人不承認的核心事實,可以讓其詳細闡述,甚至可以將該部分發問交給辯護人,讓被告人放松警惕,出現漏洞。在辯護人發問、被告人充分辯解后,公訴人針對被告人辯解中的矛盾點進行補充發問和總結,當庭揭示被告人不能解釋的自相矛盾和有違常理之處。尤其在被告人可能當庭積極對抗的情況下,公訴人在庭前應認真研究其辯解細節、預測其回答方向,找出被告人在積極圓謊的過程中容易出現疏漏和矛盾的若干關鍵點,采取通過“對辯解進行重點攻擊”的訊問策略向法庭進行展示,選準時機,精準打擊。
此外,面對零口供案件,由于被告人在庭審之前早已做好死磕到底的準備,公訴人切記要避免在訊問提綱中設置言語過激、窮追猛打的問題,避免被告人情緒失控,發生暴力、自殘等干擾庭審的行為,以免影響整個庭審效果和進程。
(二)訊問提綱要緊扣案件爭議焦點
如果說宣讀起訴書是公訴人吹響的戰斗號角,那么庭審訊問就是公訴人打響的第一槍。一份優秀的訊問提綱一定要在充分、準確預測辯點的基礎上,有的放矢設置問題,為接下來的質證、辯論打好基礎、做好鋪墊、埋下伏筆。
筆者辦理的曾某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在審查起訴階段辯護人提出:在盜竊行為被發現后,曾某駕車在人群密集的集市橫沖直撞逃回家中并安排后事、和家人告別,目的是為了前往公安機關投案,符合“經查實確已準備去投案”的規定,應當認定為自動投案。公訴人遂針對是否具有該情節重點制作了訊問提綱,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從案發到被抓獲間隔了多長時間?第二,從案發現場(商城)逃回自己家中(固始),行駛了多少公里?第三,回家后都做了哪些事情?
庭審中,被告人面對公訴人的訊問,答曰:案發兩天后從家中被抓獲歸案;從案發現場逃回家中駕車行駛了百十公里;回家后和朋友們到大排檔喝酒聚餐發泄心中苦悶。公訴人遂即追問:從案發到被抓間隔48小時,有時間逃回家中、有時間喝酒聚會,為什么并未到公安機關投案?曾某想了很久,長嘆一聲說:還是心里害怕坐牢,不想去、也不敢去公安機關認罪。直至庭審結束,辯護人未再提出被告人具有“已準備去投案”的情節。
三、舉證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舉證是法庭證明活動的核心內容,應當遵循訴訟規律和認知規律,結合案件具體情況,將支撐指控事實的所有證據通過一定的邏輯、順序和方法優化組合,構筑成一個完整、科學的體系,系統地展示在法庭上。
(一)示證方式提前溝通
在示證階段,公訴人可以結合案件情況自行對證據進行排列組合。如果未提前掌握公訴人的舉證順序、方式和思路,法官可能會在公訴人集中舉證時頻頻打斷,要求控辯雙方進行質證,或者在公訴人逐一舉證時要求公訴人集中舉證、質證,甚至可能質疑公訴人所出示的某些證據的必要性。這樣一來,公訴人的舉證效果必然打折,公訴人代表檢察機關出庭指控犯罪的嚴肅性也會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因此,在必要時公訴人應在庭前針對示證順序、是否運用多媒體形式等與法官進行溝通,以確保舉證活動順暢進行。
(二)多媒體示證要分清主次、把握細節
多媒體示證是指公訴人在庭審示證過程中通過投影儀、攝像機或電腦等設備展示證據的一種新型舉證模式。我們在辦理重大職務犯罪案件的庭審中,已經廣泛應用多媒體示證。針對此類示證方式,公訴人在庭前準備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脈絡清楚,直面全局。庭審中的多媒體示證相當于一部現場電影,每部“電影”都有“主題”和“脈絡”。那么庭審中的“主題”就是公訴人指控的犯罪事實和罪名,“脈絡”則是證明指控犯罪成立的思路,庭審參與人就是“觀眾”。公訴人運用多媒體示證就是要讓法庭上的“觀眾”更清楚地看到、更直觀地理解并認可指控的犯罪事實和罪名。
在辦理周某某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時,公訴人對多媒體示證的全過程進行了充分準備。首先,演示整個案件的證據體系圖,使旁聽人員對案件有直觀的、全局性的認識。再具體到每一起犯罪事實時,先顯示證明本起事實的證據有幾部分、分別證明哪些內容,每一部分按照證據種類又分為若干組,每組證據又包括若干份,每組證據、每份證據在顯示過程中都附有備注標示證明內容。一層層的證據體系圖就像一棵大樹,每組證據是樹枝,每份證據就是樹枝上的樹葉。每出示完一組證據,多媒體顯示頁面便返回到證據體系圖中,使庭審參加人員始終都能看到公訴人的指控和證明思路,顯著提升了庭審指控犯罪的效果。
2.遵循犯罪構成要件組合出示證據。這種組合方式,能夠從關鍵環節上準確認定犯罪構成要件,有力地指控犯罪。如上述朱某某受賄案出庭示證中,對于受賄犯罪事實的多媒體示證主要按照收受錢款、謀取利益、行賄款來源、受賄款去向這四個方面進行出示,認定受賄犯罪事實的證據體系一目了然。
3.證據展示上突出重點。一是對于關鍵證據的關鍵部分要重點展示。在周某某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辦理中,對于被告人在書證上的批示,公訴人用紅線標注重點內容,并將標注部分做放大處理;對于言詞證據部分,將證人身份和主要證明內容用紅線標注,并進行局部放大,讓法庭所有人員都能夠看到標注的重點內容。二是對于關鍵證據要展示“原汁原味”的卷宗證據,讓“觀眾”如同親歷案件;而對于控辯雙方沒有爭議的事實,證據可采用疊加展示、綜合說明的方式出示,或者展示證據名稱、對證明內容以圖表等形式出示。
4.重視證據說明和證據小結。實踐中,為提高案件庭審效率,尤其對重大職務犯罪案件,常常對證據采用“打包出示”的方法。為了提高證據的證明力,對證據要進行必要的注釋說明和歸納總結。例如,對被告人主體身份證據,可利用時間軌跡軸圖表反映被告人職務升遷的情況。在每組證據出示完畢后,可制作結構圖對該組證據進行小結,進一步闡述其證明方向以及與其他證據之間的印證情況,使整個舉證過程全面而不散亂、簡潔而有重點,緊緊圍繞定罪量刑的核心要件,逐漸組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