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巖
【摘 要】從《絕妙好詞箋》發展到晚清的各種詞集小箋、疏證,作為同一體系的特色在于重點箋注詞人行跡、交游、詞作背景,追求詞旨的闡發,這種具有學術性的箋注特色早在宋金詞注中就已初露端倪,但直至清代才使這一學術性萌芽茁壯成長起來。這一箋注形式的發展最貼近清人治詞的追求。
【關鍵詞】清代;詞集箋注;特色
中圖分類號:I06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26-0236-01
《絕妙好詞箋》在清代詞集箋注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后產生的箋注作品對其多有征引與鑒取。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記敘其成書過程時說:“初,為仁采摭諸書以為之箋,各詳其里居出處。或因詞而考證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載其佚聞。以及諸家評論之語,與其人之名篇秀句不見于此集者,咸附錄之。”①準確概括了此書的箋注特色。統觀全書,除了征引《畫鑒》《法帖譜系》《花草粹編》等專業書目對涉及專業門類的詞作進行箋釋,以及《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吳郡志》等地理志、方志之外,全書的征引書目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詞集、詞選類,如《紫微詞》《秋崖詞稿》等;二是詩話類,如《詩話總龜》《蓉塘詩話》等;三是諸如《耆舊續聞》《夷堅志》等筆記、雜聞、史料類。做一粗略統計,筆記、雜聞、史料類材料所占比例要超過總數的一半,這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所說的特色是吻合的。所征引于詞集、詞選中的詞作乃是以“名篇秀句”的身份被選入箋注的,所征引的幾部詩話主要充當評論之語。例如,在蔡松年《鷓鴣天?賞荷》詞的后注中,引王若虛的《滹南集詩話》云:“蕭閑《樂善堂賞荷》詞,胭脂膚瘦薰沈水,翡翠盤高走夜光。世多稱之,此句誠佳,然蓮體實肥,不宜言瘦,予友彭子升嘗易膩字,此似差勝。”用以品評蕭閑老人的煉字情況等。這兩部分內容并不是該書的側重部分,此書箋注特色體現在“詳其里居出處。或因詞而考證其本事,或因人而附載其佚聞。”這說明側重點在于對人物故實和創作背景的展示,通過對有關人物的逸聞軼事的發掘,以求知人論世,使讀者獲得別樣的閱讀體驗。厲鶚在書序中表達了對己注所追求的理想效果是“俾讀者展卷時,恍然如聆其笑語,而共其游歷也”②。要達到這樣的箋注效果,大量引用故事性的外圍材料來幫助解讀詞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箋注者為詞集作箋注,其箋注特色一方面受箋注目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到箋注者自身學養和治學習慣的制約。
厲鶚于《清史稿》有傳云:“于學無所不窺,一發之于詩。康熙五十九年,李紱典試浙江,得鶚卷,閱其謝表,曰‘此必詩人也……詩刻錬,尤工五言,有自得之趣。詩余亦擅南宋諸家之長。鶚嘗與趙信、符曾等人各為《南宋雜事詩》一百首,自采諸書為之注,征引浩博,考史事者重之”③。《絕妙好詞紀事》說厲鶚“讀書搜奇愛博,鉤新摘異,尤熟于宋元以來叢書稗說。”④此外,對于另一注者查為仁,雖然正史無傳,但據厲鶚在序言中介紹,他“精研風雅,耽玩倚聲”,曾著有《詩余紀事》若干卷。厲鶚也著有《宋詩紀事》一百卷,在軼事的挖掘,故實的搜羅,本事的考證方面用力頗深。這些材料都能夠說明查、厲二人不僅詩詞創作水平很高,而且對于史學亦有相當之研究。正是這樣的學術功底使得《絕妙好詞箋》展現出以史作注的風格,具體體現在人物傳記的撰寫和故實的網羅上。《絕妙好詞箋》在每位詞人的條目后設詞人小傳,部分詞人小傳后附有可考的名人評語。在箋注中,主要囊括了零散于各種書籍中的詞人佚事,以及某書或某名人對于此首詞的創作和流傳情況的記載與評價,甚為詳實。尤為可貴的一點是,厲鶚與查為仁充分發揮了自己在詩詞品評方面的優勢,在箋注中加入了“詞旨警句”“詞旨屬對”“詞眼”三部分內容,作為注者自己對于詞作的理解與品評,很有創新意義。
同時代的江昱所作的《蘋洲漁笛譜考證》《山中白云詞疏證》因出自一人之手,故體例大同小異。雖然江昱用考據學作為其治詞的方法和路徑,與厲鶚、查為仁略為不同,但究其箋注體例,與《絕妙好詞箋》還是大體相同的。
于此之后,這一詞集箋注特色在晚清諸家中得以傳承發揚。朱孝臧箋《夢窗詞集》,沈曾植箋《稼軒長短句》以及陳思的《白石道人歌曲疏證》都是這一體例的承接者。其特殊之處在于,朱孝臧的《夢窗詞集小箋》把江昱所創的按語體例發揮到了極致;《稼軒長短句小箋》在對時、地、人等基本情況進行箋注之外,還結合本傳考證了辛稼軒的生平事跡,以及創作時的年齡和創作年代。雖非編年,然饒有編年之意味。陳思疏證的《白石道人歌曲》在體例上多承襲,少有自家之創見。
注釋:
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②厲鶚:《絕妙好詞箋序》,見厲鶚,查為仁:《絕妙好詞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版)
③《清史稿》(中華書局1977年版)卷四百八十五,第13373頁
④《絕妙好詞紀事》,見厲鶚,查為仁:《絕妙好詞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影印版)
參考文獻:
[1]查為仁,厲鶚.絕妙好詞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38.
[2]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丁放,甘松.中國古代詞集箋注、評點的演變及功能 [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