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

【摘 要】《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作為計算機類的核心課程,在深化課程教學改革的進程中,應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在開放式的教學空間,從教與學兩個層面,優化教學環境、推進教學創新。本文立足“四重、四輕”,分析了《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教學問題,并在此基礎之上,從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實施CDIO模式、加快師資建設等方面,具體論述《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問題;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 G712.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28-016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28.075
0 前言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學科專業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深化教學改革的當前,《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推進,是學科發展、專業建設的內在需求,是進一步深化教學方法創新,夯實教學發展基礎的重要保障。當前,《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面臨“四重、四輕”的突出問題,對課程教學改革形成了較大影響,也強調《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應著力于教學兩個維度,實現有效教學的科學創設。因此,本文從問題剖析出發,就如何推進《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改革,作如下具體闡述。
1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程,構建多元化的教學形態,是促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保障。但是,《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面臨諸多問題,特別是“重理論、輕實踐”“重軟件、輕硬件”的等教學現狀,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課程教學的有效構建,也導致課程教學的完整性不足,難以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課程教學“面”被削弱。因此,具體而言,《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 教學形態僵化,“重軟件、輕硬件”
在傳統教學方法的構建中,《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教學形態僵化,教學側重有失偏頗,難以形成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過于強調“軟件”課程部分,但對于硬件教學的側重程度欠缺,影響課程教學的整體效果。一是教學內容的整體性不足,“重軟件、輕軟件”的教學情形,不利于有效教學的科學創設;二是在軟件教學中,缺乏創新教學內容的導入,滯后、僵化的教學現狀,難以在軟件教學中形成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三是硬件課程教學內容欠缺,并且部分高校在硬件教學創設中,缺乏硬件教學環境,導致硬件教學的實效性不足。因此,轉變當前僵化的教學形態,“重軟件、輕硬件”教學現狀應得到改變。
1.2 教學方法單一,“重灌輸、輕導入”
教學方法創新,是《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改革的重要著力點。但是,在改革進程中,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仍然是影響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首先,課程教學方法單一,“重灌輸、輕導入”的教學情形,導致教學枯燥乏味,難以形成積極向上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構建中,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的“學”處于被動狀態,局限于教師的“教”,缺乏發散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其次,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滯后的教學現狀,導致課程教學導入不足,學生難以從課堂教學中獲得知識的有效學習;再次,在傳統教學思維的影響之下,教師主導的教學情形比較突出,學生主動學、主動探的教學形態欠缺。為此,在單一的教學方法之下,“重灌輸、輕導入”的教學現狀,不利于多元化課堂教學的有效創設。
1.3 教學設置不合理,“重理論、輕實踐”
在《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問題比較突出,具體表現為:(1)在課程設置中,對實踐部分的課時安排不足,理論與實踐的課時比重接近3:1,實踐課時明顯不足;(2)實踐教學內容單一,且實踐課程受到教學資源及條件的限制,在組織開展等方面欠缺;(3)實踐教學方法缺乏創新,以教師為主導的實踐教學情形,導致學生的實踐自主性不足,難以形成實踐教學的良好效果。因此,在課程教學設置中,課時安排不足、實踐內容單一等問題,導致“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問題突出,影響到課程教學的完整性,也不利于實踐教學的科學構建。
1.4 實驗創新不足,“重驗證、輕探究”
實驗教學是《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學科綜合能力的重要基礎。但是,在實驗教學環節,實驗教學以“驗證式”教學為主,缺乏探究式實驗教學的開展,削弱了實驗教學在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學生在教師設定好的實驗課堂之上,完成對實驗結論的驗證,驗證式實驗教學削弱了學生的探究性能力培養,不利于學科能力的有效生成;另一方面,實驗教學缺乏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驗證式的實驗教學情形,既無法保證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又不利于自主探究下的實驗創新,僵化的實驗教學現狀,導致“重驗證、輕探究”的教學問題嚴重。
2 《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
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構建多元化的教學體系,是新課改下《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科學構建的重要保障。當前,應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在教學方法創新的視域之下,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并通過實驗教學模式的有效探索、教師隊伍建設的推進等方面,全面推進《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實現課程教學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因此,具體而言,課程教學改革可從以下展開:
2.1 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優化課程內容
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應注重課程體系建設,這是保障課程教學完整性的重要基礎,也是與時俱進,優化課程教學內容的重要保障。高校要立足自身特點,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課程體系,以更好的融入學科與專業建設之中,推進課程教學改革。(1)合理安排課時,保障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課時教學。在實驗、實踐教學部分,要基于課程教學需求,合理安排課時,進行優化與調整,實現理論與實踐2:1的課時創設,以更好的滿足課程教學需求,實現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2)優化課程內容,體現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的特殊性,要求課程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能夠基于微機技術的發展,不斷地優化課程內容,著力于學生學科能力的創新培養;(3)創新實踐、實驗教學體系。在理論教學部分的基礎之上,合理實現理論與實踐(實驗)教學的交叉教學,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2.2 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課程教學水平
在教學方法的創新中,要緊扣課程特點,創設多元化開放式課堂教學。在教學構建中,教師應轉變傳統灌輸式教學現狀,在有效教學導入之下,實現教與學的有效生成。一是以學生為本,創設任務驅動式教學。以任務為導向,創設任務因子,讓學生在任務的引導之下,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為教師的教學導入創設良好的教學條件;二是創設情境式教學空間,讓學生在情境條件之下,完成對知識的自主學習,并且通過教與學的有效互動,提高課程教學水平;三是積極探索混合教學模式,通過課程資源的整合構建,將翻轉課堂、MOOC等教學模式進行混合,以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
2.3 實施CDIO模式,推進實驗教學創設
當前,CDIO教學模式在歐美一些高校得到實踐,并且獲得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在《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的改革中,應在實驗教學中探索實施CDIO模式,為實驗教學的創新構建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如圖1所示,以CDIO模式為導向,創設“五個層次”的教學內容,通過知識內容體系的有效設計,以更好地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在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之上,開設“設計性”實驗、“應用性”實驗和“創新性”實驗,通過一體化實驗教學體系,實現高效、創新性實驗教學的有效開展。首先,在設計性實驗的教學創設中,應注重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在自主探究的設計中,完成對實驗教學內容的有效學習;其次,創新性實驗教學,是CDIO模式實踐的重要內容。通過創新能力的教學導入,讓學生在應用性實驗的教學中,更好地完成創新性實驗,進而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科能力,實現高效實驗教學的有效創設。
2.4 加快師資建設,夯實教學改革基礎
在課程教學改革中,應注重加快師資建設,為教學改革夯實基礎。一是加快教師隊伍建設,通過人才引進等方式,引進高素質綜合型人才,以更好地滿足課程教學的改革需求;二是制定教育培訓制度,通過不定期教育培訓,提高教師的學科專業能力,能夠更好地滿足課程改革的要求,以更好地深化改革發展進程;三是制定完善的績效考核機制,強化對教師的考核力度,并將課程教學考核作為職稱評定等的重要依據,更好地提高教師的積極性,以更好地夯實課程教學改革基礎,為課改教學提供有力支撐。因此,面對新的教學環境,應從教師隊伍建設出發,通過教師能力等的提高,為新時期《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改革夯實基礎。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之下,應著力于教與學的有效構建,以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改革,面臨教與學的雙重問題,教學方法單一、學習效果不足等情形,弱化了有效教學的科學實踐。以改革創新為導向,從教學兩個維度出發,通過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創新教學方法、實施CDIO模式、加快師資建設等方面,推進課程教學改革,實現課程教學體系的有效創設。
【參考文獻】
[1]李珍香,李全福.基于CDIO模式的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6,16(1):65-68.
[2]楊繼臣,陳旭娟,梁慶茵.“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課程教學改革[J].教育教學論壇,2016(33):92-93.
[3]馬立平,范巖.微機原理課程的MOOC建設[J].計算機教育,2016(1):128-131.
[4]徐曉紅,陳立剛,徐明.微機接口技術系列課程實踐教學改革[J].南京: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15,37(1):43-45.
[5]蔣翀,費洪曉.面向MOOC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7(9):17-20.
[6]劉小晶,鐘琦,張劍平.翻轉課堂模式在“數據結構”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8(8):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