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軍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成功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同時也是一條落后的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成功之路。從價值層面來看,這一發展道路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把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國家利益整體為上的理念,以及西方文化所強調的個人自由創造的理念,能夠很好地融合起來,從而使國家在學習西方現代化發展經驗的同時,在社會價值沒有發生撕裂的前提下,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全體中國人的最大利益和最大價值。
一、中國道路為什么沒有完全接受西方的
以自由為核心的價值理念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東西方的國家權力進程不同。具體來講,近代西方以王權為核心的國家權力,在自由資本主義的形成過程中扮演了一個反面的角色。正是在資產階級與封建王權不斷抗爭中,自由的價值才不斷得到彰顯和實現。英國的《權利法案》、法國的《人權宣言》以及美國的《獨立宣言》都是這一歷史過程的價值遺產。對王權的不斷批判,對國家權力的不斷制約,是西方自由主義思想的核心訴求。伴隨著以自由和法治為核心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以英法為主的西方國家率先實現了現代化,跨進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因此在西方人的歷史記憶中,國家權力是一個一直值得高度警惕的反面角色,是妨礙個人自由的最大敵人。西方現代化的發展歷程也在不斷地證明,越是對國家權力進行制約,個人的自由才得以拓展,社會經濟才得以繁榮,自由是比國家利益更重要的社會價值。恰恰相反,新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國家權力扮演了一個具有歷史使命感的正面角色。國家的統一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國家的富強是全體中國人的最高價值,而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國家權力,是能夠帶領中國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政治力量。沒有國家力量的強大,沒有國家權力的集中,就沒有現代化發展的政治動員能力。失去了這樣一種政治力量,國家的整體利益就無法實現,個人的價值也無法體現。在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家權力一直扮演著一種非常尷尬的歷史角色。一方面,國家權力必須承擔起民族自強、反抗列強壓迫的歷史責任;另一方面,在國家政治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它又成為國民獲得自由平等權利而訴諸權力制約的對象。無論是晚清的自強運動,還是孫中山的民主實踐,在中華民族沒有獲得完全獨立的前提下,一個只擁有個人自由而沒有強大的政治組織動員能力的國家權力,是無法真正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的??傊?,無論是近代中國,還是新生的中國,國家權力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特殊地位,決定了中國現代化發展道路必然是一條有別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之路,同時也決定了自由的價值在中國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特殊地位。
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西方始終扮演負面形象。一方面,他們以自由平等等文明理念為標簽進行思想滲透;另一方面,西方列強在傳播自由理念的同時,不斷地進行戰爭掠奪和殖民統治。遍布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連綿不斷的戰爭都是自由世界向不發達世界擴張的副產品。而兩次世界大戰正是由西方列強挑起,又是在西方列強之間直接展開的戰爭。在無數次的歷史戰爭影像中,西方列強、西方的自由,無不令中國人民對它的核心價值心有余悸。我們無法想象,一種自稱是自由文明的國家,對待落后的國家時,為什么具有那樣的侵略性,那樣的不寬容。這也能夠解釋近代中國精英階層為什么要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什么要師夷之長以治夷。當代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仍然繼續以自由民主為旗幟,對不符合西方政治制度標準的國家進行政治干涉和武裝入侵,最為典型的自由口號是人權高于主權。這種政治宣言,無論如何,對一個落后的不發達國家的政治組織來講,都是無法接受的。其實從東西方國家不同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來看,中國的精英階層,對自由的社會價值和歷史貢獻,是有著自己的正確判斷和明確認知的。遺憾的是,西方的自由理念和政治模式,在面對兩種或者多種文化價值相互沖突的歷史際遇中,總是扮演著一個不光彩的反面角色。這就讓本來在西方文明歷史演進過程中,一直扮演積極正面角色的自由價值本身,蒙上了一層消極的色彩。一種以自由為核心的文明,如果它是以一種西方文明優越感和征服者的身份,出現在中國人民面前,這對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中華民族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成功的價值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是一條落后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同時也是一條蘊含著獨特中國價值的成功之路。這種新時代的中國價值一定是融合了東西方文化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從思想價值層面來說,中華民族在近代以來的歷次磨難中,能夠最終站立起來,一定是我們民族的傳統智慧有著特殊的韌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有關。而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實踐中,我們之所以能夠富起來和強起來,也一定是吸收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優點和長處。那么我們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是如何融合了東西方兩種不同價值,同時又能實現經濟的騰飛呢?
中國人民有著一個共同的國家利益,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繼近代以來中國被動融入世界現代化發展歷程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標。同時我們又認定一個強大的國家權力是能夠動員和組織人民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的政治基礎。這樣一種認知不僅是當下全體國人的訴求,而且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它已經逐漸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訴求。這種價值訴求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國家利益整體為上的理念。我們從改革開放的初期,就明確了以黨的領導為核心的國家權力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這一地位的確立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歷史使命的。因此國家利益和民族復興是比自由價值更為重要的社會核心價值。與西方現代化發展進程所不同的是,我們賦予了國家權力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對社會各種力量和資源進行統籌的主導地位。這不僅是因為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需要制定出臺各項改革戰略舉措,更為重要的是,國家權力在國民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領域發揮著重要的戰略作用。在中國實現現代化騰飛的歷史進程中,國家力量無時不發揮著巨大的平衡作用和強大的引領作用,而國家力量的背后就是強大的國家利益,國家利益就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與改革開放前所不同的是,我們把國家利益和個人自由競爭的領域做了一個很好的界定。我們把絕大部分需要充分競爭的自由留給了市場和個人,把國家權力對社會資源的影響力集中在少數的部門和行業,這和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完全剝奪個人自由競爭的政策形成鮮明的對比。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中國現代化獲得成功的主要動力。與注重國家整體利益的價值一樣,自由的價值同樣也是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價值。我們無視這樣一種社會價值,其實就是無視西方發達國家率先進入現代化發展行列的歷史事實,同時也是對中國人民自由創造力的一種貶低和抹殺。與西方自由價值作用所不同的是,我們把以個人自由創造為核心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很好地融合起來,融合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全體中國人的整體利益之中,這種價值的融合是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在經濟發展方面,首先是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的自由競爭,包括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然后是國有企業之間也獲得充分的市場競爭;最后是原來大量的國有企業的股權結構和經營范圍,不斷向私營企業和外資進行開放。在市場經濟不斷開放的過程之中,我們發現以國有經濟為核心的國家利益,與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為核心的個人利益,在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這一歷史進程中,不僅和諧共存,而且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不斷壯大。在政治發展方面,我們在強調黨的領導的前提下,提倡各黨派之間以及黨的內部成員之間的協商民主,來代替西方的競爭性民主。這種政治制度安排,既確保了現代化發展所需要的黨的強大的政治組織和動員能力,同時又融合了傳統文化的協商形式與西方文化的民主形式。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政治體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國家利益和個人自由價值的最大化。這種政治體制和前面所說的經濟體制又相互融合,高度統一于國家現代化發展戰略,統一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同樣是自由的價值,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自由更多強調了個人的利益至上,而中國文化背景下的自由,是同時強調兩種利益的平衡?;蛘呶覀儞Q一種表達方式,中國人在追求個人自由幸福的過程中,不僅有個人成功的榮譽感,同時更有國家成功的榮譽感,民族成功的榮譽感。個人利益至上,從來不是中國人的處世之道,和諧才是立命之本。這也能夠進一步解釋西方的自由為什么既具有創造力,又具有侵略性,而中國人的自由更具有包容性。
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社會平等價值,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作用突出。近現代中國的民族覺醒和獨立是在馬克思主義的強大影響下實現的,而且在新中國成立以后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變革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核心思想,在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方面,都起到了相當大的價值支撐作用。我們新中國的民主共和的政治架構和社會經濟基礎都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集中體現。在具體的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建立強大的國有企業來引領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這些歷史遺產,在今天對塑造社會核心價值,仍然發揮著相當重要的精神支柱作用。值得進一步闡述的是,馬克思主義注重社會公平的價值理念與前文所論述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國家利益整體為上的核心價值,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目標的引領之下,實現了高度的共振和融合。因為社會的公平正義同時也是國家利益的最大化,也是個人利益得以實現的前提,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制度前提。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曾經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然后讓先富帶動后富,最后實現共同富裕。如果僅看到前一句話,似乎違背社會公平的價值理念,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長期的發展道路。改革開放初期的建立特區,開放港口,發展民營經濟的發展戰略,確實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了,但國家又通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精準扶貧戰略、鄉村振興戰略,以及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逐步實現了地區平衡發展、城鄉平衡發展、社會共同發展的更大發展戰略。這樣的現代化發展道路,唯有在中國這樣的歷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下才能得以實現。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啟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建國初期,我們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這是馬克思主義注重社會公平的經濟基礎。經歷了30年的社會實踐,我們發現計劃經濟是沒有效率的。沒有效率的經濟發展道路,顯然不能實現國家整體利益的最大化,也不能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盡管它是以社會公平為價值基礎的。我們后來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把公平和效率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也是借鑒了以自由競爭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的價值理念。不斷試錯,就是不墨守成規,就是敢于自我變革,就是改革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開放包容的發展道路。當我們抱定發展是硬道理的同時,我們就擁有了開放和包容的胸懷和眼界。我們既然認定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我們全體中國人的共同目標,我們就必須向西方學習,并且接納以自由為核心的價值理念。因為唯有擁有并且維護自由的價值理念,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人民的個人創造力,才能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有前瞻性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一條預設的歷史前提,這就是國家必須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治精英集團,它能夠不斷地在思想上自我革新,同時擁有強大的戰略定力和歷史前瞻性,能夠不斷引領全體人民邁向既定的奮斗目標,這樣的政治精英就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和現實的歷次挑戰已經無數次證明,中國共產黨人擁有這樣的政治品質和思想境界,能夠始終做到不斷自我革新,不斷擁抱世界,不斷借鑒和吸收其他優秀文化價值的精華。這樣的政治組織,才是我們全體國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使命的關鍵所在。
(作者單位:揚州科技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張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