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林 包靜娟


紡織業是江蘇的傳統優勢產業和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在促進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增長、激發市場活力、釋放內需潛力、加快經濟轉型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江蘇高度重視紡織業發展,深入實施轉型升級工程,積極開展“三品”專項行動,加快推進產業改造步伐,紡織產業規模穩步增長,紡織綜合效益明顯提升,紡織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不斷加大。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如何更好地促進紡織業提質增效,進一步放大產業集群和綜合帶動效應,是江蘇貫徹新發展理念,釋放轉型升級新動能,促進經濟持續平穩運行和高質量發展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現實課題。
一、江蘇紡織業發展的現實狀況和主要特征
江蘇歷來是紡織業大省,產業基礎較好,底蘊雄厚,規模總量全國領先,利潤總額位居前列,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江蘇省紡織業已連續8年躋身萬億級產業,擁有3個千億基地、2個千億市場、1個千億企業、16個百億特色名鎮和13個百億企業,多年持續穩定增長,在經濟總量、質量效益、市場競爭力、結構調整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產業布局均衡發展。蘇南地區是江蘇的經濟重鎮,也是紡織業發展的排頭兵,蘇南紡織業歷經多年高速發展,已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產業正在向中高端方向邁進。近年來,隨著蘇南紡織產業轉移和結合自身資源優勢挖掘潛力,蘇中、蘇北崛起了一批新的紡織企業和產業基地,江蘇紡織走上了區域逐步均衡、差別化發展道路。揚州紡織服裝業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儀征化纖制造、高郵羽絨加工、邗江服裝生產三大產業集聚區,現有規模以上企業近300家,涌現了波司登、虎豹等一批耳熟能詳的品牌。宿遷市通過“筑巢引鳳”,目前已經形成了化纖、毛紡、棉紡門類齊全,原料、生產、市場配套完善的產業格局。鹽城市紡織染整產業園堅持“以染整產業為主導,以高端染整和高檔面料為核心,向上下游產業鏈發展”的發展戰略,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機遇,全力推進產業集聚。該園區被評為江蘇省紡織印染產業創新示范基地、中國綠色染整研發生產基地。
品牌戰略精彩紛呈。江蘇紡織歷來重視品牌建設,大力實施名牌戰略,通過強化政策扶持、營造市場環境、突出品牌引領,積極引導和促進企業堅定不移地走以質取勝、品牌發展之路。至今已成功舉辦20屆的江蘇國際服裝節,以“品牌江蘇、時尚江蘇”為主題,成長為江蘇省的品牌展會,在推動行業發展、加快自主品牌和集群品牌建設、提升江蘇紡織品牌影響力等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江蘇目前已成為紡織服裝自主品牌大省,涌現了一批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大品牌。江蘇紡織服裝業擁有世界名牌2個、中國名牌50多個、中國馳名商標30多個、江蘇省名牌300多個,江蘇品牌分布在紡織服裝各個細分領域,成為行業內的翹楚。
智能制造持續推進。江蘇紡織業能夠始終保持在全國產銷量位居前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江蘇紡織企業,特別是領軍型企業大力開展技術改造,主動淘汰相對落后的產能和工藝,引入自動化、智能化裝備,推動產業向低碳、高效、可持續方向發展。聚焦智能制造,加快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引領帶動行業整體提升,是江蘇推動紡織產業向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邁進的重要法寶。作為行業領先者,波司登一直致力于推動智能化生產,堅定走智能制造道路。公司投入近億元資金從國外引進世界領先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和檢測設備,改進生產工藝,推廣標準化應用,有效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對倉儲進行智能自動化改造,與阿里云密切合作,利用互聯網中間件技術搭建“零售云平臺”,實現生產鏈全過程數字化、智能化發展。
集群效應日益彰顯。作為江蘇重點培育的13個先進制造業集群之一,高端紡織產業集群在全國規模第一,目前江蘇紡織服裝產業已擁有70多個產業鏈體系完整、專業特色明顯的紡織服裝集群,集群發展的效應十分顯著。產業集群在促進區域經濟增長、增強地方財力保障、解決就業惠及民生、加快城鎮化建設進程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江蘇紡織產業集群數量、規模和專業化程度在全國遙遙領先,比較有代表性的產業集群已經形成江蘇紡織的集群品牌效應。比如,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共有針織服裝企業200多家,其中具有一定規模以上的有100多家,配套企業400多家,是國內出口高端針織服裝最多的地區。江陰新橋鎮是全球最大的毛紡產業基地,其中海瀾集團和陽光集團位列世界毛紡十強。常熟虞山鎮有81家服裝生產企業,41家創意服裝設計企業,686家電商企業,涉及服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被授予“中國紡織服裝電子商務公共服務示范基地”等稱號。
二、江蘇紡織產業存在明顯短板
江蘇紡織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與先進智能制造業的發展需求和紡織強省建設目標相比,仍存在明顯差距,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產品核心競爭力不強。江蘇紡織服裝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多數企業產品單一,技術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缺少國際知名品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優勢。許多中小企業從事加工貿易和貼牌生產,處于國際分工和價值鏈低端。近年來,隨著“民工荒”出現,紡織業用工短缺矛盾突出,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同時,受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的影響,企業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產業同質化競爭激烈。紡織服裝產業進入門檻低,產品同質化較為普遍,特別是技術含量不高的產品往往通過低價競爭獲得市場,導致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不高、黏性不足,不利于行業發展。紡織行業違法成本低、維權成本高,不少紡織品生產企業因創新能力和創新動力不足,就采取假冒、抄襲、模仿等侵權手段進行不正當競爭,破壞了市場環境,也阻礙了行業創新發展。
產業集群作用發揮欠缺。江蘇紡織產業集群程度較高,但多數產業集群組織結構不合理,中小微企業多,龍頭企業或有影響力的大企業少;生產制造企業多,研發設計等配套服務企業少;民用紡織企業多,產業用紡織企業少;產業鏈不完整,產業上下游缺乏有效的溝通協作和利益協調機制,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沒有充分有效發揮。各地政府對產業集群在促進產學研合作、搭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等公共服務方面支持力度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