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
黨的十九大以來,沛縣堅持把推動鄉村振興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緊扣土地集約化、居住集中化、產業園區化、服務均等化、管理社區化“五化”目標,加快建設“農村大公園”“農業大花園”“農民大樂園”,聚力推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征程上邁出了堅實步伐。
一、改善人居環境,“農村大公園”展現嶄新模樣
長期以來,村莊布局分散、農村基礎配套欠缺、農業經營方式粗放、農民致富渠道少是沛縣“三農”工作的突出短板,城鎮化加速發展缺錢、產業集聚缺地、城鄉統籌缺抓手是推進鄉村振興的突出制約。2018年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把加快改善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作為鄉村振興的標志性工程,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安排。沛縣緊緊抓住這一機遇,把推進搬遷集聚、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作為深化農村改革、釋放農村活力、活化農村發展的“先手棋”,聚力推進沛北礦地融合搬遷集聚示范區、都市拓展集聚示范區、西部集中居住示范區、東部濱湖生態田園示范區四個片區建設,走出了一條以集中居住拓展發展空間、以環境提升促進鄉村轉型、以美麗農業催生美麗經濟的新路子。
以三種模式推進“三個集中”。按照生態城鎮和田園鄉村相得益彰的原則,推動人口向城鎮和社區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對于一般村莊,采取“庭院式住宅+微田園建設+股份合作經濟”模式,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和群眾自籌,建設以庭院小樓為主的新型集中居住小區,在保證公共配套設施齊全的同時保持了農村風貌。復墾新增耕地由村集體牽頭流轉組建土地股份制合作社,實行土地規模經營、收入按股分配。鹿樓鎮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該鎮全域推進村莊搬遷集聚,預計2021年底將完成9個行政村51個自然村的集中居住。對于歷史資源遺存豐富、具備旅游資源優勢的村,采取“鄉土化改造+鄉村旅游+民居食宿”模式。把微山湖畔的安莊村、漢文化底蘊豐厚的劉邦古村作為重點,放大生態和文化優勢,打造濱湖生態休閑村、歷史文化傳承村。對于涉煤涉礦避險搬遷的村,采取“集中安置+有產權住房+社區化管理”模式,推動人口向城區、鎮區和園區集聚。截至2019年5月,楊屯、安國、龍固三個鎮已完成30個行政村、1.83萬戶的搬遷安置工作。預計到2020年底,沛北三鎮近60%行政村將搬遷進鎮,形成15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15萬人口集聚、15平方公里開發區(2018年底獲批省級開發區)的產業新城。
以“三村建設”引領整治提升。立足村莊的區位條件和基礎,按照“整治達標村提升村容村貌、美麗宜居村實現‘五美標準、特色田園村達到六項引領”的原則,分類引導、全域推進,形成農村人居環境長效整治、縱深拓展的態勢。對1000個整治達標村,重點推進道路戶戶通、廁所革命、綠化亮化、庭院美化、垃圾分類、污水治理等基礎工作,營造干凈清爽的人居環境。對100個美麗宜居村,突出提升功能品質,重點向“科學規劃美、生產發展美、創業富民美、村容村貌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五美”要求發展。對10個特色田園村,更加凸顯濃郁鄉土氣息,尤其注重公共空間和建筑景觀的相融相生、天人合一,打造形成“一戶一品味、一樹一景觀、一花一世界”的視覺效果,充分體現“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示范引領作用。五段鎮正全域推進美麗鄉村示范鎮建設,預計2019年底將率先全面完成鎮域“三村建設”計劃,帶動全縣在鄉村公共空間治理和環境整治上取得更大實效。
以三項機制匯聚各方力量。圍繞推進農村大公園建設,探索建立“系統謀劃、協同推動、廣泛動員”的工作機制。堅持從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角度,系統謀劃激活“地、水、綠、產、居”全要素的現實路徑,實現居住區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保護規劃的有機銜接,最大化地發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牽引性作用。堅持從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角度,探索構建政府引導與市場化運作協同推動的工作機制,形成財政涉農資金與耕地占補平衡、增減掛鉤結余指標交易資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進入、農民自籌資金自主補充的多元投入渠道。堅持從引導農民發揮主體作用的角度,構建共創美好人居環境的動員機制,鼓勵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更多參與建設和管理。2019年上半年,全縣通過廣泛評選、財政資金獎勵的方式,動員每家每戶發揮自主創意,在前庭后院建設小菜園、小果園、小游園,既刷新了小村莊的“顏值”,又激發了農戶投身美好家園建設的熱情。
二、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農業大花園”形成清晰脈絡
農業有資源不代表有產品,有產品不代表有產業,有產業不代表有效益。2018年以來,沛縣針對農業規模不大、效益不高、品牌不響等問題,確立了“百萬畝良田、百億元產值”目標定位,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大力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標準化、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三個國家級改革試點,精細化實施農業“2811工程”,加快構建“強一接二連三”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強一”突出特色高效,致力打造美麗農業。按照“特色成塊、基地成片、產業成帶、集群發展”的基本思路,以黃河故道和微山湖片區兩大現代農業產業帶建設為引領,做大做強綠色稻米、優質果品、養生牛蒡、高效蘆筍、辣椒制種、設施西瓜、生態肉鴨、特色水產八個產業集群,推動特色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分散土地向專業大戶集中。沛縣是全國最大的牛蒡種植基地,牛蒡種子曾搭乘神舟飛船經歷了太空“一月游”。2018年以來,全縣新增高品質牛蒡種植面積2萬畝、總種植面積達到8萬畝,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等地。2019年上半年,“沛縣牛蒡”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敬安鎮依托辣椒制種院士工作站和辣椒科創小鎮建設,發展推廣辣椒新品種268個,種植面積超過3萬畝,畝均產值2.5萬元。2019年6月,該鎮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
“接二”突出品質品牌,著力拉長產業鏈條。立足資源稟賦,集聚多元要素,以工業化理念提升農業經營水平,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提質增效,以工業生產拉長產業鏈條,形成肉鴨、果蔬、稻米等初加工與精深加工合理匹配、協調發展的農業產業格局。全縣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60余家。其中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4家。肉鴨形成以忠意、桂柳等為龍頭的集孵化、飼養、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全產業鏈,蔬菜形成以海通、天順等為骨干的集研發創新、種苗繁育、應用推廣、物流配送于一體的創匯特菜產業體系。健全產業鏈利益聯結機制,普遍推行“龍頭企業+基地+新型經營主體”模式,建設直屬式、契約式訂單生產基地,形成穩定購銷關系,實現龍頭企業發展壯大與農民致富增收雙贏。2018年以來,全縣新增村企對接基地30萬畝,聯結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連三”突出文化體驗,著力培育美麗經濟。圍繞“漢劉邦、微山湖、黃河故道”的“一帝一湖一河”人文生態資源,講好人文故事,培育新型業態,推進農業與休閑旅游、文化傳承、健康養生深度融合,重點實施漢文化景區、沿微山湖生態旅游帶、沿黃河故道休閑農業觀光帶“一區兩帶”三條線,規劃建設“漢源三景區、生態三濕地、帝相四古村、休閑八景點”的“3348”重點項目工程,精心打造“大漢之源尋根游”、生態休閑體驗游等旅游線路,讓游客在“劉邦故里、帝王之鄉”的田園鄉村住農家屋、享農家樂,不斷導入人流,聚集人氣,實現美麗經濟效益。2018年以來,全縣新增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五星級示范企業1家、省四星級鄉村旅游點6家、旅游特色名鎮2家,全年接待游客量達100萬人次。
三、提升小康成色,“農民大樂園”呈現祥和景象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民群眾對收入、生態、鄉風等方面的滿意度,直接決定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影響全面小康社會建設的成色。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沛縣堅持從農民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入手,深入開展“推進重點、破解難點、疏通堵點”攻堅行動,走出了一條富民強村、生態修復、文明提升的鄉村轉型之路。
拓展“家門口”就業空間,讓農民群眾更順心。同蘇北大部分農村一樣,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乏力,鄉土人才回不來、留不住,是沛縣鄉村振興的最大制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更是外出就業農民的最大牽掛。近年來,沛縣從優化城鄉資源要素配置入手,努力為各類人才在農村發展創造條件,促進鄉土人才回流,讓更多農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創業。研究出臺支持返鄉創業的政策措施,從金融支持、稅收優惠和配套服務等方面,鼓勵支持返鄉人員領辦創辦企業、發展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參與精準扶貧項目建設,讓更多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夢想。
破解生態難題,讓農民群眾更放心。作為全省僅存的縣域煤炭生產基地,沛縣的生態負擔和轉型壓力相對沉重,“一層煤灰一層土”一度是部分礦區鄉村生態環境的真實寫照,全縣PM2.5濃度也一度在全省排名靠后。2018年以來,沛縣下大力氣規劃再造“兩湖三廊多片區”大生態系統,加強微山湖水源地保護,加快安國湖國家級濕地建設,打造京杭大運河、黃河故道、徐沛快速通道生態造林和景觀廊道,形成“點線結合、片區融合、布局合理”的生態涵養區。實施采煤沉陷區生態再造,按照“基本農田整理、沉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開發”的“四位一體”治理模式,啟動3000畝龍湖濕地、7600畝洪福濕地建設,真正把采煤沉陷區“歷史包袱”變成生態財富。按照“雨污共治、改水改廁、垃圾分類、生態提升同步推進”的原則,系統解決鄉村生態治理瓶頸問題,守牢農村生態安全底線。
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讓農民群眾更舒心。在城鎮化加快推進的大背景下,認真研究農民市民化、居住社區化給鄉村社會結構、組織結構帶來的新變化,不斷推動社區治理創新和各類配套服務要素融合。建強村級文化陣地,把文化講習所納入村級文化活動中心的必選項目,成為開展理論學習、文化宣教、農技指導活動的重要平臺;開展文明創建活動,選樹“最美鄰里、最美家庭、鄉村好人”等身邊典型,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拓展集體經濟發展增收空間,保證村集體、村社區有人辦事、有錢辦事,全面推進陽光村務建設,搭建涵蓋陽光扶貧、三資管理、產權交易、信息公開、廉政監督+村務卡的“5+1”陽光村務平臺,把村務全面置于群眾的監督之下。根據農民集中居住特點,優化村級政務服務功能,推行全要素網格化管理,發揮“新鄉賢”在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形成以自治為基礎、以法治為保障、以德治為提升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考驗的是政治定力、戰略定力和實干定力,必須始終從群眾需求和意愿出發,從發展階段和自身基礎出發,從動機和效果的一致性出發,遵循鄉村建設規律,科學把握城鄉差異性特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加快實現五大振興。突出產業振興,核心是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實現“美麗資源”向“美麗經濟”轉變;突出人才振興,重點是政策給力、農民努力、社會各界出力,激發“三農”人才隊伍活力,實現“逆向流動”向“雙向流動”轉變;突出文化振興,本質是加強思想引領、傳承優秀文化、培育文明鄉風,激活鄉村文化活性因子,實現“以人化文”向“以文化人”轉變;突出生態振興,關鍵是樹牢綠色理念、筑牢生態屏障、優化人居環境,增強村莊吸納和承載能力,實現“村容整潔”向“生態宜居”轉變;突出組織振興,根本是筑牢基層堡壘、深化陽光扶貧、織密全要素網格,構建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實現“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轉變,高質量完成事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不斷促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作者系中共江蘇省沛縣縣委副書記、縣人民政府縣長)
責任編輯:劉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