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樂偉
摘要
語文自讀課如何教學仍是很多一線教師的困惑,許多教師不能明確自身在自讀課中的角色擺放。從編者意圖來看,教師定位于“指南針”角色;從學習評價角度來看,教師定位于“舵手”角色;從學生能力提高角度看,教師定位于“船長”角色。一線教師明確自身在自讀課中的位置擺放,有利于凸顯教材價值,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關鍵詞
語文自讀課 編者意圖 教師角色 學生能力
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有多篇自讀課文,這里談論的自讀課文不包括文言文。《美麗的顏色》《昆明的雨》《蟬》是著重列舉的自讀課文。對于自讀課中教師是否需要在教學中介入、何時介入這些問題,一線教師感到困惑。帶著這些思考,筆者進行課堂觀察和記錄,發現教師若不能在自讀課中把握好角色定位,則會造成自讀課與教讀課無異。如何掌握這種課型的分寸呢?下面以幾個案例為原點,談一些思考。
一、從編者意圖看,教師角色是 “指南針”
《蟬》是學生進入初中第一次接觸的說明性的科學小品文。當學生自讀科學小品文這樣的文章,教師需要確定自己的角色。那么,教師到底能做些什么?是不是就讓學生自己讀一讀看一看,不需要教授?是不是教師讓學生自讀課文中的旁批,不需要集中學習?是不是教師在課上不需要說任何話,學生自主展開小組討論……
在筆者看來,在自讀課中,教師既要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又要讀懂編者意圖。其實,從編者意圖出發,學生仍是“主體”,教師要把更多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蟬》一文有很多旁批(具體內容省略)。筆者把旁批分為三類:提問式批注、陳述式批注、感嘆式批注。分類結束后,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利用這些分類去學習文本內容。陳述式批注類似一種結論。學生如果只是被動接受,長此以往,會失去思考能力。因此,教師要在課堂上讓學生仿照這類批注,陳述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思考、情感。面對提問式批注,教師要成為“指南針”,指導學生在旁邊做出回答,并且給出理由。 例如:“統治”的說法是不是很有趣?請學生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并說明理由。感嘆式批注只是編者的閱讀感嘆。如果學生產生了共鳴,教師應引導學生讀一讀圈劃的文字。如果需要學生表達對文本的認知,教師要引導學生繼續尋找產生情感共鳴的文字,并指導他們在文字旁邊做感嘆式批注。
教師對自讀課文的批注進行越詳細的分類,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進行自讀的方法就越豐富。教師在自讀課文中的角色,像航海時候的“指南針”,指明方向。面對航海中遇到具體的困難,教師要帶著學生一起去摸清編者意圖,從而讓學生更好地去探尋和突破,在自讀中學會閱讀。
二、從學習評價出發,教師是“舵手”
筆者觀摩了一些教師執教自讀課文,發現很多執教者都不能很好轉換教讀課文的角色,對各個教學環節的把控欲望很強。自讀課,要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和探究。
自讀課的出發點除了讓學生學會自主閱讀一篇文章,也是為了讓學生將來學會群文閱讀和整本書閱讀,也就意味著“自讀”的主體是學生。課堂應充分讓每個學生自主學習和表達,而教師應該扮演“舵手”的角色,不固執于教給學生什么,而是去發現學生會了什么,不會什么。下面從學習評價出發,看自讀課中教師的角色定位。
第一環節:把熱身運動交給學生。
以《蟬》為例。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自讀課文。概括蟬的生命軌跡,用四字短語將板書填補完整。
瀏覽課文,講講蟬的故事。
在自讀課的第一環節,教師應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的熱身學習更暢快,學習更充分。從學習評價來看,自讀課的意義充分體現。
第二環節:把學的主要任務交給學生。
以《蟬》為例。
研讀第12-17節,探討問題:
作者研究了蟬哪些方面的習性?
作者是怎樣研究的?
作者運用什么樣的語言展現研究成果的?
分工自讀(20分鐘):
作者研究了蟬哪些方面的習性?
作者是怎樣研究的?
作者運用什么樣的語言展現研究成果的?
結合百度百科,看看課文介紹了蟬的哪些相關知識。
教師只要在心里明確自己的角色,在不該介入的時候不介入,把思考的時間充分留給學生,讓學生在這些活動天地里馳騁,讓學生完全實現其自主學習的價值。這里的不介入,是在一定的前提下實現的:自讀課文的旁批具有價值,課文的習題具有價值。這些價值體現在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篇文本的難點。這時,教師著重觀察自讀課中學生的學習狀態,發現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實現統編教材的真正意圖,讓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三、從學生能力提升看,教師擔任 “船長”一職
當學生對教材的文體、語言、思想等比較陌生,教師在陪伴學生自讀的過程中,還需要承擔“船長”的責任。教師適時的介入,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語文能力。
統編語文八年級上冊的自讀課文中,《美麗的顏色》節選自人物傳記《居里夫人傳》,《昆明的雨》語言風格“淡而有味”,《蟬》語言生動。學生對這三篇文本都是陌生的,他們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內容不能完全匹配,這個時候需要教師介入。
1.積累語文知識,教師要“教”。
關于蟬的稱呼,是《蟬》這篇文章重要的語言特色,學習這篇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教師必須要“介入”。蟬的稱呼遠不止“統治者”,筆者請學生再找找其他的稱呼。
2.品析語言風格,教師要“教”。
《昆明的雨》的語言特點是“淡而有味”。“昆明菌子極多。”“雨季的果子,是楊梅。”“雨季的花是緬桂花。”“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不經過教學過程中的 “教”,學生難以發現其語言特點。教師帶著學生學習一部分,再讓學生輻射到全文,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
3.去除語言的澀感,教師要“教”。
例如《美麗的顏色》選自《居里夫人傳》,對于節選的文本,教師要善于發現疑點,并指導學生解開謎團。以下是《美麗的顏色》部分文字。
這個物理學家和顏悅色地回答:“……我希望它有很美麗的顏色。”
……
“那一天他們工作得很辛苦……”
兩個段落中的省略號會使讀者感覺內容的跳躍。探尋原著后發現,省略的是他們已經發現了“鐳”這個元素,但是還沒有看見它的顏色這部分。原來他們是在等待鐳的美麗。關于這個疑點,教師可以借助“內容補充”為學生解疑。類似于“補充”的教學環節,教讀課文中也經常使用,自讀課文更不能丟棄。這種語言的澀感,在《大自然的語言》中也有多處體現,教師采用一定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文字產生敏感,感受到文字的不流暢。把每一次自讀都當成提升語言能力的一次訓練。
教師何時教,取決于學生在閱讀中是否遇到困難,明知學生不會,教師不去教,那么自讀課文就變成了課外自主閱讀文章,放在教材中也無價值。既然教材中有很多自讀課文,教師還是要在學生學之前認真思考教師的角色定位。對于自讀課文,教師什么時候不教,什么時候教,教到什么程度,都是我們要不斷思考的話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