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高校大學生厭學現象普遍存在。大學生厭學既與社會、家庭、高校等外部原因有關,也與大學生自身缺乏專業認同感、學習目標不明確等內部原因相關。可以通過完善社會機制,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改變高校教育方式,建立滿足學生需求的課堂;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教育模式;做好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等方式解決。
關鍵詞:大學生;厭學心理;原因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9-001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9.008
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認為上大學就是為了獲得一張文憑,認為讀書并沒有實際意義。這種思想導致大學生出現上課遲到、早退、逃課等現象,這些行為嚴重影響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不利于高校人才的培養。厭學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是學生對學習持消極態度,對學習認識有偏差,在情感上消極對待,行動上主動遠離[1]。因此,正確認識大學生厭學原因并提出對策,對大學生自身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大學生厭學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社會原因。隨著科技發展的進步,大學生通過電腦、手機等途徑接觸外面世界的機會大大增加。而大學環境相對簡單,大學生又處于單純的年齡階段,社會上各種文化思潮多多少少會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隨著信息網絡的發展,大學生逐步電腦化、手機化,很多學生使用電子產品來玩游戲、看電視劇等,占用了大量的學習時間。
2.家庭因素。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普遍提高,孩子需要什么家長一般都會毫無保留地給予,把一切都給孩子安排好,導致孩子進入大學后仍不懂得如何自主生活,更不會有效安排自己的學習。另外,進入大學后,家長不再像初高中時期隨時陪同,缺少家長和教師的時時督促,大學生如同獲得“解放”一般,忽視學習的重要性,慢慢地跟不上課程進度,逐漸產生厭學情緒。
3.學校因素。隨著高校不斷擴招,學生規模不斷擴大,然而相應的教學設備、教學空間、師資力量跟不上,教師授課條件受到制約,從而使學生心理上產生落差,影響其學習積極性。當前大學生從初高中時期便接觸電腦、手機等智能科技產品,如若大學教師在授課時仍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會造成學生上課走神,僅靠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在教學內容上,專業和課程設置如果缺乏實用價值,很難調動大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另一方面,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高校教師存在評職稱和科研成果的壓力,無心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僅把教學當成一項任務來完成,教學方式和內容缺乏創新,學生學習態度自然受到影響[2]。
(二)內部因素
1.缺乏專業認同感。學生在填寫高考志愿時,往往是聽從家長、教師的意見選取所謂的“易就業、高薪資”的專業,進入大學后發現所選專業與自己想象的并不一樣,甚至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從而帶著無興趣甚至是反感的情緒學習,久而久之,會產生矛盾、迷茫、厭學等心理。在這種對所選專業無興趣、缺乏認同感的狀態下,學生往往采取應付的態度對待學習和考試,內心想著畢業后從事非本專業性工作,慢慢忽略本專業學習,導致逃課、考試無法通過等現象出現,從而無法順利畢業。
2.缺乏學習動機。在初高中階段,學生在教師、父母的監管陪同下完成學習任務,學習目標明確,受外界環境影響也較小,對學生自身的自制力并無過多要求。而進入大學后,除了專業課外,還有公共課、選修課等,缺少教師和父母的督促,很多學生不知如何去學習,以及為什么學習。很多學生并不認為學習是為了增加自身知識素養,他們將學習看成一項任務,缺乏內在的學習動機。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的學生極易被外部環境所吸引,缺乏學習動機和目標,往往沉溺于網絡游戲,產生厭學心理。另一方面,進入大學后,部分學生沒有完成角色轉變,沒有意識到進入大學即將面臨進入社會的轉折,對畢業后是繼續升學還是就業并不明確,導致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從而喪失求知欲[3]。
二、大學生厭學心理的應對策略
(一)完善社會機制,樹立大學生的正確價值觀
社會上有些成功人士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對大學生的學習心態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受社會不良思想的影響,很多大學生產生厭學心理,覺得學習太過枯燥乏味,部分學生甚至輟學去工作賺錢。從社會角度來講,要降低學生的厭學心理,必須要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校和家長應盡可能阻止這些負面言論的傳播,避免大學生受到社會不良思想的侵蝕。然而,社會環境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大學生作為單純的社會群體,其思想容易受到社會多元化價值觀的影響,學校和家長應當給予其正確的引導,建立健康的社會主流意識,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不良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
(二)改變高校教育方式,建立滿足學生需求的課堂
高校應當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不斷完善教學方式,并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讓學生感受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校在擴招的同時,應當完善教學設備和相關硬件措施,如增加教學樓、圖書館、多媒體設施等。在教學方法上,教師也應當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過程中[2]。在教學模式上,高校教師應當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傳統教育方式多是以教師為主體地位,學生只能無條件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內容,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應當建立以學生為主體地位的教學課堂,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一方面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場所上,高校也可以根據專業課程的情況進行改變,如工科類專業可以不僅設置課堂教學,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生產實習,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除此之外,高校教師應當提升自身專業知識和思想政治素質,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為學生做好楷模,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營造積極向上的家庭教育模式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事實表明良好健康的家庭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家長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育觀,做到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如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當前社會,很多家長自身自制力很差,平時做“低頭族”,捧著手機不放,孩子自然模仿,無法靜心學習。其次,家長對孩子要持正確、客觀的態度,很多家長羞于表達自己的情感,不懂得如何鼓勵、賞識自己的孩子,久而久之會影響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家長應當及時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即使孩子學習差,也要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用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再次,學生進入大學后,往往離家較遠,家長要與學校和孩子積極溝通,配合學校的管理,改變不良的教育方式,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動態。
(四)做好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
大學生厭學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學習動力,從而引起內心發生變化。因此,除了改善社會、高校等外部環境外,最主要的是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和積極健康的態度。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大學生如何進行自主學習,讓大學生形成學習是為了提升自身素質的心態;高校可以制訂一系列心理策略,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疏導,面對失敗和挫折時及時進行調整;教師應當多關心學生,與學生多溝通,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尤其面對成績差的學生,在溝通時應換位思考,幫助學生找出厭學的原因。對于生活持消極態度、學習目標不明確、自制力弱的學生,高校還應當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端正其學習態度。高校還應開設心理輔導課、心理培訓講座等,從多方面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并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幫助學生消除厭學情緒。
目前,大學生厭學已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現象,長期發展下去,將不利于高校對人才的培養,甚至會影響社會的進步。大學生厭學心理的產生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且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原因,解決大學生厭學心理,需要社會、高校、家庭以及大學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
參考文獻:
[1]馬利軍,黎建斌.大學生核心自我評價、學業倦怠對厭學現象的影響[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9(3):101.
[2]解瑞紅.大學生厭學現象的調查、歸因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1):78.
[3]戴瑩.大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科教導刊,2016(15):160.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杜環利(1987.9— ),女,漢族,河南商丘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項目《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高校品牌專業建設與實踐——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17JSJG22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