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言語是由內容與形式共同組成的,內容是外在的表現,形式則是內在的抽象。在言語分析中,每個人都能夠看到內容,但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發現并理解其形式。學習言語藝術,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內涵,進而提高古詩詞學習的實際效果。具體來講,基于言語形式學習,小學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設計古詩詞教學策略。
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統一在文本之中,內容是形式的載體,形式是內容深入表達的途徑。因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依托詩詞內容,引導學生理解言語形式中蘊含的情感內涵。
第一,圍繞詩詞內容,調動學生豐富的想象。小學生的語言知識積累有限,對于抽象的古詩詞言語形式理解存在困難,但是其想象力豐富。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主體特征,引導學生對古詩詞的畫面進行描繪,在想象與構造中深化理解。例如在《尋隱者不遇》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提煉詩詞中蒼松、白云、山谷等意象,想象“松下問童子”的意境,利用想象輔助詩詞理解。
第二, 圍繞詩詞,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直觀體驗是捕捉言語內容、理解言語形式的前提,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根據詩詞的意境,為學生帶來直觀的情感體驗。
第三,圍繞詩詞,感受聲調、韻律中傳遞出的情感。在詩詞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指導誦讀,讓學生從言語內容中品味言語形式,進一步理解詩詞滲透的思想情感。
古詩詞在創作中逐漸形成了不同的風格類型,相同風格的詩詞在題材表述、情感表達方面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在言語形式上更便于學生理解。基于此,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從詩詞風格出發進行科學歸類,并利用內外詩詞積累,引導學生思考言語形式表達的特征,提高學生的詩詞理解深度。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內容,有以下幾類:
第一,寫景類,這是古詩詞創作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題材,作者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用精練的文字對景色進行描寫。例如《宿新市徐公店》前兩句“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蔭”就是對村店中自然景色的描寫,疏落的籬笆、幽深的小路、高大的樹木、繁盛的花朵構成一幅閑適、幽靜的田園風景畫。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語言形式入手,引導學生從文字中感受鄉村風光的美。
第二, 敘事類,即作者利用生動的語言對事件進行簡單描述,并直接或間接反映自己對事件的看法。
第三,托物言志類,即作者將志向寄托在某一類事物上,并以此自喻,實現自我價值的定位。例如在《石灰吟》詩詞中,作者用石灰自喻,用“千錘萬鑿”比喻世間的種種磨難與考驗,“要留清白在人間”則表達出作者矢志不渝的高潔品格。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點,從言語內容到言語形式對詩詞進行全面解讀。在上文的敘述中,我們總結了古詩詞創作的不同風格,根據風格所呈現的言語形式,教師則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進而形成與古詩詞的情感共鳴,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內涵。
第一, 營造情境,指導學生體悟文字中構成的情境氛圍。例如在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營造閑適、悠然的田園風光,并根據詩詞語言表達體會作者安于鄉村生活的心情。
第二,聯系生活,指導學生體悟詩詞中傳遞出的人生哲理。要想體會詩詞的意境,學生只有理解詩詞的意象,才能體會意境,探究情感。
綜上所述,作為古詩詞教學的內容與外衣——言語形式與言語內容二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里的。因此,在古詩詞教學中,我們更應注重詩詞的內容,展現其在情感表達方面的特征,并通過科學分類,展現古詩詞的不同風格,引導學生理解詩詞語言在運用中的特點,進而提升其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感悟能力,培養學生的詩詞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