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省如何破解人才困境
近年來,山東這一人口大省所遭遇的人才流失窘境和人才焦慮,頻頻成為網絡熱議的話題。最近一篇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甚廣的文章,以一名留學海外14年的醫學博士回家鄉山東多地求職遇阻最終黯然離開的經歷,再次戳痛了公眾的敏感神經。相比于東部其他省份,山東人才流失的話題為何被頻頻提及?屢屢見諸網絡的有關這一人口大省的“人才焦慮論”何時不再有?
@抹茶之喜
地方引才新政的制定出臺要注重因地制宜,各區市縣需要考慮自身實際發展需求、區域經濟特色和產業規劃等。同時,要給年輕人實實在在的政策利好,能吸引年輕人并安放他們各種“不靠譜”夢想的城市,才擁有真正的未來。顯然,國內一些城市的主政者已對此形成共識。于是,我們看到深圳、西安、武漢等地紛紛出臺安居落戶、促進就業、支持創業等多項新政,其中不乏全國首創之舉。
@雪兒
目前山東在人才引用、選評等方面尚存的制度缺陷更讓人遺憾。一位山東省人大代表將此總結為“重評輕用、重引進輕培育、人才選評聘制度僵化、重引進輕使用”。不僅如此,真正的人才被引來之后,受諸多因素影響,其價值潛能發揮不出來的真實案例并不鮮見。一位計算機博士被山東某企業作為人才引進后,主要工作竟是裝系統和維修電腦,沒過多久,這位博士就選擇了離開。
@Jessica
不少人對山東有“刻板印象”。比如講關系、拼酒量、官本位思想嚴重等等。這種因循守舊的思想蔓延至政府部門,很大程度上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掣肘。更深層次的,還有一些客觀因素。譬如從地理位置看,山東處在京津冀和長三角兩個經濟中心之間,兩個中心對山東人才的虹吸效應非常明顯;從城市規劃布局看,作為人口大省卻沒有一線核心城市,由此缺乏聚集高端人才的競爭力。
@花澗尋宇
應重視“人才經”向基層的引導。制定的人才政策再好,抵不過基層政府部門、用人單位簡單僵化的拒絕。說到底,人才政策究竟能發揮多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基層是否真正重視,政策能否落實到位。徹底破除“人才焦慮論”,比口號、文件更重要的是行動,比行動更重要的是人心,是認同感、信任感的真正回歸。
翻轉君
實際上,很多人沒有本科、博士文憑,但不一定不是人才,同樣,有些人擁有本科以上學歷,但未必就是人才。目前許多人才招募的方式容易讓人產生疑問,到底是浮夸,還是一些地方工作不實,還是造勢,讓人總是有很多疑慮。因此,無論是人口大省的焦慮,還是各地為吸引人才采取各種新政策,結果還是需要反思的。
馬云卸任,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創始人驅動”
9月10日晚上,在杭州的奧體中心里,馬云告別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的職位。馬云自稱:為這一天準備了十年,“今天不是馬云的退休,而是一個制度傳承的開始”。他熱淚盈眶,完成了一段江湖傳奇。相對于歐美國家商業機構動輒長達二三百年的歷史,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不過41年時間,中國民營企業其實并沒有經歷過一個“全生命周期”:民營企業如何起承轉合?如何完成代際傳承?如何保障價值觀的延續?這些對中國民營企業來說,依然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大課題。
@吱吱噠噠
相對以75歲的高齡仍擔任聯想董事長的柳傳志,以及74歲的任正非,73歲的宗慶后,72歲的曹德旺,馬云實在太年輕了。但是,他在一年前就宣布將主動卸任董事局主席,這不僅是他性情使然,也是企業主動選擇探索傳承路徑。事實上,目前中國民營企業仍然主要是“創始人驅動”,明晰的代際傳承的模式并不成熟。
@Candy
就像長江商學院創辦院長項兵教授所說:過去將近四十年,中國主流企業都是國有企業(A類公司)和家庭企業(C類公司),比較少有像IBM、通用電器、西門子這種公司,不受任何家族控制,也不是國有企業的B類企業,“家族企業再優秀,優秀不過兒子和女兒,天花板是一目了然的。中國必須出一批比較開放、透明的B類企業,我們才有可能做到天下英才為我所用”。
@小白
改革開放已是41周年,中國的企業也開始逐漸進入代際更迭期。曾國藩說:“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中國民營企業需要探索出一套成熟的人才梯隊和接班人體系,并且用穩定的企業價值觀,保障可持續發展,這可能是馬云在這個節點宣布升級企業新價值觀——“新六脈神劍”的原因:“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因為信任,所以簡單”。
@一帆風順
企業生存本不易,而生存下來的民營企業,要能走通“全生命周期”則更不容易,何況馬云的目標是做“活102年的好公司”。如今,馬云華麗卸任,互聯網繼續生機勃勃,江湖不會寂寞。感謝時代和互聯網給了企業家更多機會,給了消費者更多選擇,也希望中國企業能做“時間的朋友”: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基業長青。
翻轉君
市場是最無情的,江湖英雄各自沉浮,再大的企業也必須主動變化。“唯一不變的是變化”。如果企業只靠一個人或少數人的力量去持續動力,那么終有一天會油盡燈枯,只有搭建人才梯隊,建立可以傳承的企業文化,才可葆企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