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鵬

組織績效是企業的永恒命題,因為績效反映了一個組織的狀態:組織發展得怎么樣,能不能發展下去,未來會怎樣等。所以組織績效管理是整個組織經營管理的重心,也是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發力點。
績效管理甚至被稱為“世界級的難題”。尤其是在所謂的后工業時代,相比于工業時代,績效管理的約束條件可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企業經營的外部環境、資源配置的方式以及企業內部的人員、技術、工作方式等,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且變化因素紛繁復雜,并存于企業組織中。
一方面,工業時代組織管理的集中化、標準化管控等特征現在依然存在;另一方面,“互聯網 +”時代出現的組織分權、去中心化、去威權化及個體的個性化等變化日益突出。所以企業界普遍認可這樣一個觀點,即企業組織面臨的是一個VUCA的時代環境, 即易變、不確定、復雜、模糊。
●辨識組織績效管理誤區
第一種,業務變動太快導致績效體系建立困難。外部環境變化太快,企業為抓市場機會,積極拓展新業務,就會導致市場目標總是在變,績效考核就無法制定剛性指標,自然也沒辦法建立起績效考核體系。
第二種,照著一套模板,自己挑選著用。這種情況很典型,就是只有法和術,但沒有具體的策略。
第三種,盲目跟風。管理考核唯方法是不可取的。
第四種,抓不住關鍵。很多企業的績效指標都是依據平衡計分卡建立的,往往一個崗位的指標就有十幾項,這種做法可以反映綜合情況,但是由于指標過多,權重就都很低。關鍵績效指標(KPI)會發展成考核,最后的結果是綜合分都不低,但是組織的重要指標沒有完成,沒抓住關鍵點。
第五種,把強制分布等同于績效提升。考核結果解釋不清,為了推行考核工作只得強制公布,導致考核最后成為發錢依據或者裁人依據。
第六種,出現“堰塞湖”。就是支撐部門和業務目標脫節,不暢通。
●為什么會有績效管理
從辨識誤區往回推導原因,需要回到原點,探討一下績效的本質??冃Э己耸菫榱耸裁矗?/p>
績效考核的目的其實不是為了考核,它的出發點只是為了衡量,或者叫參照性的衡量。衡量為了什么?當然是為了改進和提高。

所有的管理活動只要有改進提高的動機,就要有績效管理,或者叫績效考核。組織績效是組織發展狀態的“顯示器”,它提供了評價組織發展狀態的參照數據。那么,為什么績效管理會從組織發展的“顯示器”變成令人討厭的“績效主義”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大背景,即企業組織的發展實際上是在工業革命后,資本進入并有組織地進行規?;a品生產,推動了績效管理的深化。隨著科學管理的推動,組織中專門有了管理部門進行計劃、組織、控制,投資與經營分開,管理與運作分開,組織通過細化的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和獎懲。
越細化,越復雜??冃Ч芾砭驮絹碓骄哂泄院湍康男?,做到極致就是把績效考核的結果使用作為驅動績效提升,甚至異化為績效就是考核。導致很多時候一說到績效管理,張嘴就是KPI,閉嘴就是計分卡。
所以大家在認識績效弊端的時候,應該更去了解考核手段,而不是績效本身,績效本身就是績效衡量。
●績效管理為什么難做
第一,組織管理的復雜性。組織管理的要素較多,比如在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價值鏈管理當中就有九種要素。筆者結合實踐經驗,整合一下管理的要素就是“四維一核心”:一維是組織的技術路線管理;二維是組織服務客戶的流程管理;三維是組織的資源管理;四維是組織的人力管理;一個核心是基于四維要素整合的組織平臺能力。

第二,績效是一個系統工程??冃Ч芾硇枰鱾€環節相互關聯,又要長短期結合,因此出現的問題往往都是疑難雜癥。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是綜合的,包括人員和能力建設、組織的部門建設、流程建設以及客戶的市場建設、財務的產出使用效率等,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最終的績效都不會好。
第三,績效相關影響因素太多。影響企業績效的因素包括選準的業務市場空間是不是足夠大、商業模式是不是正確、戰略方向是否對路、長短期目標是否科學合理、組織上下共識和協同是否到位、人員能力是否匹配、激勵牽引到不到位等。這些目標最后都可以歸納為組織能力的指標,此外還有市場供需的影響、系統支持不支持等。所以說,績效好壞會受到行業整體發展情況、商業模式、高層領導力的影響。
總之,影響績效結果的因素比較多,不能以偏概全,全部都歸結于績效管理。特別是企業的創業階段,對行業、商業模式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是由創業者的個人因素決定的。所以,績效好并不直接等同于績效管理做得好,只有通過管理促進績效提升的才叫績效管理。
第四,績效指標建設方法導致的困難。這是績效職能部門在做績效時常見的困難。績效指標的建立方法通常有三種:基于部門職責、基于戰略目標、基于組織流程?,F在常用的是基于部門職責和基于戰略的層級分解,而問題也在于此?;诓块T職責有時候很難承接組織目標,組織越大部門越多,“部門墻”“流程桶”的弊端越明顯,很難協同。經常是部門的指標都完成了,組織的績效卻不好,部門協同也會出現很多意見。
另外,管理對象也在發生變化。年輕一代的特點是時代背景里不可忽視的因素,它迫使組織管理出現新的趨勢,即開始注重差異化、個性化。從整體上的統一步調,強聚焦、強壓強、重結果、強外在激勵,逐漸走向了鼓勵個性、創新、過程輔導等。傳統的管理方式也從激勵牽引績效改進循環,逐漸變成了績效改進本身的循環。
需要強調一點,傳統的績效改進就是由計劃到最終的結果使用、激勵的完成,即從外在動機促進績效改進,逐漸演化為內在動機促進績效改進,激勵和額外的獎勵只是起到鞏固和輔助作用,額外的獎勵、意外的驚喜只是促進和加強了這種內在的動機。
因此,不同時期對績效管理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在不同行業也有所不同。整個績效管理的建設,其實正逐漸從外在動機向內在動機轉變,管理越來越聚焦于能力,聚焦于如何幫助做事者把事情做好。
●理念先行
理念有兩個,一個是企業愿景,一個是關鍵目標牽引。關鍵目標牽引可以分解成“四問”——在戰略分解中當年的關鍵目標績效是什么?分解的措施是不是有利于促進組織目標的產生?成果又是什么?由哪些部門和個人承擔?主要衡量指標是什么?
首先是要通過“四問”,想清楚關鍵目標牽引是什么。所謂的績效目標牽引,實際上是改變了原來的績效計劃、績效過程、績效評估、績效反饋、績效使用的循環,在績效牽引當中就是抓住計劃實施和反饋改進,甚至反饋改進是與計劃實施同步的,短周期信息同步、過程可見,及時輔導跟進。強調一點:目標牽引,重在建設。因為績效管理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問題,就是一個建設的過程,這個過程不能著急。
在搭建績效體系的過程中,共識和協同也非常關鍵??冃w系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工程,企業不僅思想認識要一致,需要解決的問題也很多。
績效管理體系的構建一定是多個部門協同的事情,并不僅僅是人力資源部的事情,人力部門也只是牽頭匯總。而且,應該由高層領導和各部門一把手成立委員會牽頭匯總,牽引流程,形成相互支撐的目標,而不是一個個被割裂的獨立指標。

●重視方法論
重視方法論更勝于重視方法的匹配,這是一個基本邏輯。
組織在發展過程當中幾個平衡原則的“悖論” 是要始終把握的。
第一,是野性(激情)與理性的平衡。在組織快速增長過程中是鼓勵一定程度的野性(激情)的,但是到了一定階段以后,能力建設更多需要組織的統一,基于戰略能力的加強,要聽從指揮,統一方向,這更多的是一種理性,一種平衡。
第二,是控制和分權。組織成熟了,控制多了,條條框框很多,但是都不能“打仗”。當控制多了以后,強調分權的績效指標就應該多一些。
平衡的總原則應當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再進行動態調整。要結合企業自身的特征深入建設,只有建成適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實用的。另外,一定要重視方法,重視方法背后的邏輯。不要只看到方法和成果,要看到效果背后的那些因素。
●階段匹配
績效方法要與組織、人力資源相匹配,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選擇。分別與快速成長期、業務成熟期、多元發展期企業匹配的績效指標是不一樣的。
快速成長期更多強調流程導向,重業務、抓市場、指標盡可能簡單,體現流程和成果導向;業務成熟階段,更多的是能力建設,體現到市場對標,顯示組織能力狀態。這時候人力效率、財務效率、組織綜合競爭力指標要成為關鍵指標,組織的復制能力要強;
多元業務發展階段,要根據財務或者是戰略管控定位,抓賦能和效率管控。集團平臺要突出戰略、人才、財務、法務、IT(信息技術)、投資等綜合能力,以及對子業務的支持。對子業務的績效管理要兩手抓,一方面是效率管控,另一方面是牽頭賦能。
●績效策略
第一,是簡單便捷。就是“二八法則”,最重要的價值往往是由少部分關鍵要素貢獻的,所以一定要簡單便捷,抓關鍵指標的驅動作用,不要過分復雜。思考指標時可以全面,但是關鍵指標的顯示不能有太多細節,不要把驅動要素和結果都顯示出來。在設計指標時可以有不同的設計方法。
第二,是針對性。就是缺什么考什么,差什么建什么,不能量化就先質化。
第三,是專業細化。在關鍵業績指標導向成功要素的同時,還要建立能力指標。能力指標要細化到能夠與市場同類數據做對標的程度,從而判斷組織的成熟度。
第四,是高壓直達。減少分解的節點和承接環節,企業層面的經營指標要盡可能直接穿透到層級和部門,能承接到個人就承接到個人,承接不到個人就承接到最小的組織單元。作為下級的承接,指標構建要從下往上,承接到戰略指標,要上浮一個層階承接指標。所謂上浮一個層階是說只升維不降維,組織層面的指標要承接到集團層面,部門層面的指標要承接到公司層面,個人層面的指標要承接到部門層面,這樣整個指標就更有戰略意義。
第五,是加強流程相關部門對關鍵指標的審核。這對于統一方向、保障一線業務的達成、促進部門協同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用兩句話進行總結:第一,所有改進組織績效的最終落腳點都是耐心持續建設,而不應只是一個方案或者是某一個方法。第二,所有績效改進的形成都是基于原則指導下的實踐,否則行動就可能會偏離。
(本文摘編自《洞察》第5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