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芳菲
[摘 要]互聯網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必要基礎,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也離不開互聯網,本文通過對鳳凰縣“互聯網+特色農業”發展的情況和成功經驗等方面的闡述,提出了深入推進鳳凰縣“互聯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建議,以促進互聯網高速發展下農業經濟的不斷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農村;特色產業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互聯網與各個領域的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特別是在農業農村領域,從農業生產到農產品加工再到農產品銷售,互聯網的蹤影無處不在,深入到每一個角落,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力助推器和倍增器。
1 鳳凰縣“互聯網+”農村特色產業發展概況
鳳凰縣地處湖南省西部,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傳統山區農業縣,屬國家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和國家武陵山生態旅游協作區。同時也是湘西旅游龍頭、湖南旅游窗口、國家旅游名片。
鳳凰縣按照“一業帶三化”的特色縣域經濟發展思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特色產業得到了有史以來發展最快的歷史跨越,基本形成了以糧油、水果、煙葉、蔬菜、養殖、中藥材為主的六大特色農業產業支柱體系,農村經濟發展異常活躍,并有州級龍頭企業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65個,省級休閑農莊2家,省級特色示范園2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1億元。鳳凰有其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旅游產業也迅猛發展,依托豐富的農業優勢資源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蘊,以彰顯民俗文化旅游元素和現代農業標簽的休閑觀光農業風生水起,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勢頭強勁。
2 鳳凰縣“互聯網+”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的成效與經驗
鳳凰縣依托電商平臺,探索出了“4+4+N”的“互聯網+”特色產業扶貧的“鳳凰模式”。
2.1 建設四大運營主體,夯實“互聯網+”特色產業發展基礎
當前,鳳凰縣主要有電信、移動、聯通、電視寬帶四大網絡營運商。全縣281個村及社區基本實現移動、聯通網絡信號全覆蓋,240個村實現通寬帶,寬帶通村率達到92.3%。其中,貧困村通寬帶172個,寬帶通達率92.4%;縣域有快遞公司23家,涉農電子商務企業24家,農產品物流配送1家。同時,還在鳳凰之窗文化旅游產業園,打造電商運營服務的“指揮部”;會同縣商務局、郵政等部門,建成農村電商服務站48個,打通了農村互聯網+特色產業扶貧最后一公里服務的“前沿陣地”。
2.2 開辦四大經濟實體,構建“互聯網+”特色產業產業鏈
鳳凰縣根據特色產業發展情況,對接一大批農民專業合作社,其中重點對接了蔬菜、獼猴桃、高山葡萄、特色養殖、中藥材等近5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產業基地;籌建了農產品初加工與質檢認證中心。在鳳凰之窗文化旅游產業園建成縣級農產品初加工與質檢認證中心。利用自有商標“醉美鳳凰”打造自有產品品牌。同時,在縣新城區建設一個集倉儲、物流配送于一體的縣級現代綜合物流園,解決互聯網+特色產業扶貧冷鏈倉儲和物流配送問題。
為提升農村互聯網+特色產業扶貧電商經營的線下體驗度,增加企業經營收入,帶動線上流量,實現線下線上雙向發展,鳳凰縣在鳳凰之窗文化旅游產業園創新創業孵化中心建成了“現場品償”“團購體驗”“掃碼下單”的鳳凰電商名優特產O2O體驗館。
2.3 搭建N個電商平臺,打通“互聯網+”特色產業渠道
積極主動對接全國供銷平臺“供銷e家”,加入中國供銷電商發展聯盟。全面建成“供銷e家”鳳凰縣直營店、“供銷e家”鳳凰購和“供銷e家”湘西購。并與湖南松桂坊公司、京東總部等國內一線平臺廣泛合作,合力建成蘇寧易購鳳凰館、1號店鳳凰館、京東鳳凰館。
通過以上種種措施,目前,鳳凰縣寬帶通村率已達到92%,電子商務通村數達到16.9%,在“互聯網+”特色產業的帶動下,脫貧人員比重與去年相比增加11.4個百分點,農產品網上交易額近3億元。基本形成了以電子商務為核心+基地+農戶+物流配送+機關食堂、超市全產業鏈的閉環體系。
3 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的建議
3.1 突出政策支持,推進發展方式創新化
進一步突出發展“互聯網 + 農業”在推進農業轉型升級中的重要地位,加強“互聯網 + 農業”的戰略創新、政策創新研究。“互聯網 + 農業”的發展,核心是產業發展,關鍵是人才的集聚。這就需要從體制、機制、政策上頂層設計創新,通盤考慮。“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需要強實的政策支撐,強大的資金支持,靈活的體制機制;需要多管齊下,綜合發力,善打“組合拳”。
湘西是提出“精準扶貧”的發源地,“互聯網 +”背景下的農業產業發展也應緊密結合精準扶貧開發,抓住政策支持國家對集中連片特困區的政策、資金的支持,把集中連片特困區的產業發展納入國家層面的產業布局,設立現代農業發展專項(不納入縣市統籌整合),對貧困地區的產業基礎設施、龍頭企業培育、冷鏈物流、市場體系、品牌創建等方面予以重點支持,引導、協調省級、國家級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到貧困地區建設原料供應基地,促進區域產業發展和產業扶貧。
3.2 突出信息設施建設,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
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必然是離不開農業的信息化,所以要加快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領域的推廣應用。農業信息化的建設需要“互聯網+寬帶”計劃,并配套“寬帶中國”戰略實施。農產品最后的銷售是需要農村物流的末端網絡,要健全電商網絡體系,實現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以及各類物流信息的及時采集和發布,解決農村物流難題,制定具有明確時間節點的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按照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加大近期計劃的實施力度,加快推進農村光纖進村入戶工程。
農民需要低成本和便捷的智能終端,要鼓勵企業加快研發和推廣適合農民需要的智能終端,從而大幅提升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同時,還要對普通農民進行電腦、智能手機等現代信息工具基本操作技能培訓,要重點加強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基于“互聯網+”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積極推動智慧農民云平臺建設,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互動化、智能化和移動化。
3.3 突出資源整合,推進特色產業電商化
“互聯網 + 農業”的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利用互聯網開發、培育出有市場競爭的、有知名度的特色農產品,推進特色產業電商化。首先,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就先要培育出一批影響力較大的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龍頭企業和特色品牌,打造一批農村電商產業。比如鳳凰現在已有的松桂坊等,利用阿里巴巴、京東、一號店、蘇寧易購等知名電商網站開設農產品營銷網店、特色館;鼓勵應用微信、微博、微店等現代新型電商平臺。鼓勵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加強產品品牌和電商品牌開發,提升農產品的特色優勢和網銷競爭實力。其次是要在營銷模式上創新,要讓農產品直接抵達消費者,積極發展農業企業B2B、B2C 業務,創新農業企業 O2O 新型營銷模式,打通線上線下產業鏈,推進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無縫對接。打破以往的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往農產品電商平臺發展,形成線上與線下交易同時進行,進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最后是要加強資源整合,提升互聯網農業的經營效率。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比如一些現有的倉儲,農產品的新鮮是很大的一個賣點,因此也要提升冷鏈設施水平,提高電商冷鏈物流配送能力,才能使農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通過各個環節的打通,包括農業金融、農業生產、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等在內的農業產業鏈,構建基于“互聯網 + 農業”的農產品產業鏈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網絡化運營體系,提高互聯網農業產業鏈的運營效率。
[參考文獻]
[1] 姚午,李巧英.基于“互聯網+特色農業”營銷模式分析[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9(04).
[2] 倫墨華,馬敬元.郭賀彬.“互聯網+”背景下農村電子商務精準扶貧模式創新[J].農村金融研究,2019(02).
[3] 唐潤,關雪妍,于榮.“互聯網+農業”產業鏈協同平臺建設[J].中國科技論壇,2018(09).
[4] 李銀萍.互聯網+時代安溪茶產業發展對策研究[J].集美大學,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