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芊
[摘 要]雖然2018年湖南省產業結構調整明顯,第二三產業比重增加,但是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上與產業發展速度不協調,學校專業設置滿足不了第二第三產業對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同時對全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了論述,局部專業設置太過集中,造成學生就業面太窄。針對以上問題作者從學校建立特色專業、校企合作辦學和增加實訓室等方面進行了系統論述。
[關鍵詞]產業發展;專業偏差;改進
[中圖分類號]G712.0 [文獻標識碼]A
現在由于我國經濟的發展,落后的產能都在逐步淘汰,像鋼鐵和重污染能源型產業國家正在逐步淘汰,重點發展一些污染少的第二三產業,但是這方面的人才特別是應用型人才還非常少。在今年3月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加大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將一部分以本科學歷教育為主的院校過渡到職業教育中,培養企業中的藍領技工人才,滿足企業的長足發展。培養動手能力強,對流水線操作熟練的工人和技術人員是高職院校的主要目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合理可以為社會提供有效的能工巧匠,增加工作效率,可以將教學工作和社會需求緊密聯系。專業設置不能閉門造車,要了解當地企業和經濟狀況,要結合產業變化情況合理設置,要多與其他院校溝通交流。好的專業結構不僅能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也會為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下面將以湖南省為例,論述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情況。
1 湖南省產業結構與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情況
湖南省地處我國中部,具有良好的工業基礎,集中了現代化的工程機械、電子信息及新材料、石油化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第一第二產業發展較好,同時也逐步發展了基于大數據的互聯網產業以及面向各個行業的服務業,具有10個優勢產業集群。但是湖南地區產業結構東西分布不均勻,長沙地區主要以電子信息和汽車制造企業等第二產業為主,岳陽株洲等地區產業部分較均勻,不僅具有傳統的機械鋼鐵能源等產業,同時具有新材料、智能機器人和物聯網等新型產業。湖南省這幾年GDP增長率一直處在全國的中上水平。在過去的一年,湖南省第一二三產業發展速度都很快,在增長率上分別達到了3.5%、7.2和9.2%,其中第二三產業增長率明顯高于了第一產業,可以看出湖南省在去除落后產能,提高技術應用型產業上采取了有效地措施。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新材料型企業大量涌現,比起2017年分別增長了7.1%和7.9%,處于第三產業的互聯網商品交易量繼續擴大優勢,全年線上交易量增長了接近26.8%,電商在湖南的發展越來越好。在對外貿易方面,進出口商品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同比2017年增長26.5%,湖南走在了全國前列;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技術要求高的機電產品和高新材料上,同樣進口產品也集中在耗能較少的高新產品上。農業和天然資料在湖南地位明顯,種植業和畜牧業一直占著較大的比重,工業產品中重工業產品占到了68.7%,大部分的產業屬于資源密集型產業,而且耗能量較高,對于環境污染比較厲害,其中石油加工、焦炭冶煉、農副食品加工以及造紙和鋼鐵產業占了產業結構中的主體地位,產業結構的整體層次偏低,第一二產業雖然發展快,但是占GDP的比例還是較少,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占比偏低,這些產業在其他省份是很少的。隨著國家去產能政策的推進和環保的要求,湖南民營企業產業結構將會受到很大的沖擊,不能忽略制造業、服務業等處于產業鏈高端位置的行業。隨著湖南省持續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和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湖南第二和第三產業將會得到有效的高速發展。伴隨著湖南省產業經濟的升級和發展,省內院校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形成了專業設置廣泛,并且內容豐富齊全的專業格局,為湖南省乃至全國培養了不少應用技術性人才。截至2018年湖南共有高職院校50多所,主要集中在長沙、衡陽、婁底等地,國家示范性院校5所。在專業設置上,與第三產業相關數量為51,第二產業相關70,第三產業相關150,專業結構比例為4.5:27:63。可以看出除了第一產業與專業比率較吻合外,第二和第三產業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比例相差較大。可以看出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時一般喜歡設置對社會貢獻直接相關的第一產業學科,而對社會貢獻起效果較慢的第二和第三產業對應的學科設置較少,這樣會導致高職院校培養的應用技術型人才過多地集中在國家逐步淘汰的傳統產業中,而對新技術要求較高的第二三產業人才較少,長此以往這部分學生不但會面臨失業的危險,同時第二第三產業也會發展緩慢,沒有達到高職院校培養學生的目標。
2 專業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湖南省50所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分析,在全省1800多個專業中,僅僅信息技術相關的專業就達到200多個,其中60多所高校都設置了信息技術相關專業;機械制造類的專業設置也較多,相關專業有150多個,主要集中在機械自動化、數控機床、磨具加工等這些方面,學習機械制造的學生比例在整個高校中較高,有的學校占到了總人數的20%多。不僅學生在局部學科中比例高,高校教師配備也集中在這些學科中,教師在第二第三產業教學中的比例少,也就造成了學生不愿意學習這些科目的原因之一。因此,從專業設置情況可以看出,湖南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太過集中,專業重復度太高,學校沒有自己的專業特色學科,在設置學科時盲目跟風,學生自主選擇學科的機會少。雖然設置一些傳統的專業可以在短時間內搶到大量的生源,但是在學生就業時就會出現大量問題,高校應該在設置專業時了解當前國家政策,同時也要結合當地的產業結構,在調整教學目標時,增加第二第三產業的比重,同時多增加實訓室,讓學生在學校中就與先進的技術接觸。國家在2015年頒布了《普通高等學校高等職業教育(專科)專業目錄》,規定了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方法,與地區產業關系調整辦法,需要滿足的具體條件等。其中第一產業對應農林牧業,第二產業對應材料能源大類和生化藥品等,第三產業則對應電子信息、旅游、藝術、公共事業等。設置專業時與當地產業要統籌兼顧,做好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2018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雖然湖南第二三產業增長很快,但是相關人才較少,雖然第一產業人才可以到第二三產業中就業,但是畢竟沒有經過學校有效的學習和培訓,到了企業中沒有競爭優勢。綜上所述,隨著第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上也要同步進行,傳統專業繼續保留的同時,也要開發一些新興專業和課程。
3 高職院校專業設置改進措施
3.1 建立特色專業,提升專業的社會影響性
職業教育不同于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教育是一種以固定職業崗位群作為導向,培養目標是以后作為企業的工匠。針對湖南省高校專業重復性強,品牌少,高職院校應該結合湖南省產業結構現狀找到自己學校的定位點,比如長沙地區產業比較強的是電子信息、汽車制造和新材料,高職學院生源一般都來源于當地,學生就業一般也會選擇就近就業,那么學校在設置專業時就應該向這三個行業靠攏,專業設置上突出電子信息和汽車制造,同時圍繞這三個專業開發一些貼合當地經濟的新型課程。同樣像婁底的產業主要集中在現代裝備制造業上,那么婁底的高職院校在設置專業上要突出第二產業的比重。只要在辦學定位上找準自己的位置,積極拓展與自己區域優勢相關的學科,優勢互補,高職院校在全國競爭中就不會落后。
3.2 校企合作辦學,提升競爭力
德國很早就注重校企合作,學校和企業從學生到教師都互相交錯學習,他們學生的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畢業后企業都很喜歡。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與市場接軌,實踐與理論得到了有效的結合。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最終要服務于企業,但是現在大部分院校采取閉門造車式的辦學,不知道企業目前最缺的技術人才類型,學校成了施教于學生的單純機器。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強與企業的合作,企業要參與到學校的課程改革中去,學生應該多去企業實習,了解產業的發展情況。教師也應該固定時間去企業學習,學習掌握企業的最新技術,具備較硬的專業技術。
3.3 建立多功能實訓室
高職院校辦學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學校應該根據課程設置情況,與企業合作建立實訓實驗室,實訓室設備和工藝流程應該最大限度地模擬企業生產現場情況,實訓室中的老師應該掌握設備具體操作流程,企業中的技術人員要多參與到實訓教學中去。學校采取課堂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將課堂中講到的知識,在實訓室中最大化地展現出來,這樣可以將產業化在學校中就運用到,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3.4 培養雙師型教師
學校應經常派專業教師到有特色的高校、各行業或國家相關部委組織專業性強的講座去培訓、學習和深造,在豐富、更新專業教師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專業老師的實踐技能;定期組織實踐操作性強的專業教師到省、市等相關企業參與社會實踐、頂崗工作等活動,保證專業教師隨時跟進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與時俱進;學校要不定期聘請行業專家、企業成功人士來校指導相關專業的建設,并進行師資理論培訓及技能操作指導,幫助專業教師了解本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及未來發展趨勢,促進教學與企業的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積極組織教師參加國家、省市的各項技能大賽,提升教師理論轉化實踐的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
4 結語
隨著國家對高職教育的重視,不少高職院校在不斷地調整專業設置方法和思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設置專業沒有根據當地產業結構情況,造成了專業設置具體科目的集中度太高,第二和第三產業科目設置太少,相信隨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不斷進行,雙師型教師比例的提高,課程優化會越來越好,高職院校會培養出越來越多的符合我國產業結構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劉巧茹,劉松穎,賈會棉.河北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適應性研究[J].知識經濟,2015(21).
[2] 黃松松.招商引資對地方產業結構升級的作用分析[J].全國商情,2016(32).
[3] 張蕾.產業升級不能僅僅為提高GDP服務[J].人口與經濟,2010(S1).
[4] 虞貞.無錫高職院校專業結構與地方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探究[J].智庫時代,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