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霞
中原工學院信息商務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美好目標;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列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且把“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一個重要部分;2018年2月,習近平主席在第十九屆三中全會上強調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的攻堅戰,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2018年8月,習近平主席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強調“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主席高頻率、多場合對生態建設的強調表明了“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事業。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青年,特別是青年中的佼佼者大學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引領著社會的潮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看到大量學生使用一次性塑料用品帶飯回宿舍,并使用一次性筷子、勺子用餐,下課后不能及時關燈,書桌上遺留各種垃圾,過度消費等行為。加強、普及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教育,使“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在知網上輸入“大學生生態意識”的關鍵詞,只有82條相關項,最早一篇文獻是2001年吳鵬舉、路紀琪發表于《生物學》雜志上的《大學生生態意識調查研究》。在2001至2005這5年間只有5篇相關文獻,而到了2011年相關文獻數量則急速上升,單年達到8篇,并在以后基本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按照5年一個階段來整理相關的文獻信息如下表所示。文獻數量反應了學術界對于關乎“惠普民生福祉”的生態問題給予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年份2001-2005年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至今文獻數量5103532
筆者通過對相關的文獻進行研究發現,中國公民生態意識比較弱。如王愉、周鴻(2002)提到國家環保總局公布的中國公民的環境意識結果表明,在總分為13分的調查中,中國公民人均得分僅為2.6分;我國著名高等教育學者潘懋元教授曾指出“許多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例,應負主要責任者很多是我們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專門人才”,反映出大學生生態意識的薄弱,此現象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上多有體現(吳鵬舉、路紀琪,2001;李曉敏,2009;沈中玉,2012;張博強,2013;于冰,2011等)。造成大學生生態意識薄弱現狀的原因也均有提及,如高校生態文明資源缺失、社會尚未形成環保氛圍、家庭環境的影響等等。
然而,通過分析,筆者發現前期研究存在著一下幾個問題:①當前研究者多以某個學校(鐘潔、楊桂華,2005;朱愛輝、賈竟波,2010;劉俊、張文,2015;鄭艷玲2014等)或者某個城市(韋薇、吳丹丹、郭子儀2006;高泳佳、侯子峰,2014等)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數據收集難免有偏頗性,需要大范圍、涵蓋多層次大學的研究數據才能全面、真實地反應大學生的生態意識現狀;②當前的相關研究大多是寬泛的調查大學生生態意識(鄭艷玲,2014;張博強,2013;彭秀蘭,2011;沈中玉;2012等)或者從思想教育視角下進行(沙莎,2012;曹麗麗,2018等),缺乏具體的理論指導;③當前提出的改善大學生生態意識現狀的途徑主要從增加生態教育的基礎課、公共課、專題講座等方面進行,然而課程的增加需要較長的周期,缺乏成果轉化的時效性,忽略了借助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快捷性,且少有基于學生建議的教育措施的提出,實施效果有待商榷。
針對上述所發現的問題,筆者試從以下方面提出改善措施:
針對某個、某些、或者某個城市大學生的調查不足以代表當代整體大學生的生態意識形態。在這個信息技術發展給人們的生活、信息的傳播帶來巨大便利的時代,研究者可以繞開傳統問卷調查的繁瑣,通過網絡調查平臺,例如:問卷星、螞蟻哥哥網、調客網、調查網等進行大范圍、多層面、多角度數據收集、分析,從而提高數據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大學生自來是社會先進意識的引領者,如五四運動,但是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很容易矯枉過正;且目前研究者所說“生態”只單純包括環境問題,沒有涉及到人與人的關系。但在提倡通識教育的21世紀,各國致力于塑造“全人”(a whole person),一個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一個不僅要能善待環境,且要能善待自己、他人的人,一個“生態人”。
在“和諧話語分析”(Harmonious Discourse Analysis)系統中,黃國文(2016)豐富了“生態”的內涵。“生態語言學”最早由美國斯坦福大學E.Haugen(1971)年提出,是生態科學和語言學的交叉學科,并因上個世紀90年嚴重的全球生態危機而受到國內外的關注。2016年黃國文基于生態批評話語,提出了一種本土化的話語分析模式,即“和諧話語分析”。黃國文從“中國歷史背景、文化傳承、社會發展階段的實踐”(黃國文,2018)出發,結合中國現階段發展的關鍵詞“和諧”,提出“中國語境下的‘生態’不僅僅是指生命有機體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結構和功能的關系,而是被用來表示‘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趙蕊華、黃國文,2017),并確定該分析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一個基本假定,即以人為本,避免了“人類自愿滅絕運動”的極端思想,而同時又協以三條原則,即良知原則、親近原則、制約原則。
和諧話語分析的一個基本假定和三條原則理論不僅指引著大學生對待生活、學習、社會環境的態度,還給大學生指明了和自己,同學、教師等他人的相處之道,全方位地推動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強國夢的實現。
1.提高教師生態素養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主席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人才培養,關鍵在教師”,在打贏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戰中,高校教師需要提高其生態素養,“把‘經濟人’和‘社會人’最終培養成‘生態人(an ecological man)’”(黃國文,2016),因為“只有從根本上解決了人的問題,使人從‘社會人’轉變為‘生態人’,生態問題才能最終得到解決”(杜潔澤、李維香,2005),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最終實現。
2.使學生之力參與到生態調研中
親身經歷勝于道聽途說。讓學生參與到生態現狀調查、問卷制作、措施提議中去,使其感受到生態問題的嚴重性、作為和非作為所產生的差異,用一己之力影響他人,借用網絡傳播生態知識,從而引領更多的人成為“生態人”。
3.制定相應的監督、制約措施
生態意識最終要轉化為生態行為。然而,知易行難,慣性行為不易克服,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制定相應的可實施性監督、甚或是制約措施,促使人們從強制性生態行為向習慣性生態行為慢慢轉變。正如在上海,由生態知識的普及、到自2019年7月1日被認為史上最嚴垃圾分類措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實施、到現在“垃圾分類已融入人民生活理念”(央廣網產經>滾動新聞,2019.8.14),生態行為已成為上海市民的一部分。
亞里士多德說“思想的防線是一個國家最廉價和最有效的國防”。在當今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各種不確定因素增加的情況下,大學生應該提高自我生態意識,處理好和自我、他人、自然的關系,帶動全民投入到強國夢的建設中,促進中國的持續穩定發展,促使中國成為國際秩序的維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