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意,侯廣軍,張飛,徐科
小腸結腸炎是先天性巨結腸術后的常見并發癥,腹脹、腹瀉、便血等為主要癥狀,情況嚴重者導致休克,威脅病兒生命。有文獻資料顯示,約18%~50%的先天性巨結腸術后病兒伴發小腸結腸炎,而且多數病兒還有腸穿孔的風險,因此防治先天性巨結腸圍手術期小腸結腸炎是臨床急需解決的問題[1]。近年來,國內外一些醫療機構將微生態制劑用于先天性巨結腸圍手術期小腸結腸炎的防治中,獲得顯著的成效。為提高治療效果,進一步判定微生態制劑防治先天性巨結腸術后小腸結腸炎的成效,現將86例先天性巨結腸術后病兒資料整理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8月至2017年2月鄭州兒童醫院先天性巨結腸術后病兒86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兩組:觀察組43例,男26例(60.5%),女17例(39.5%),年齡范圍為1~10歲,年齡(4.9±0.6)歲;對照組43例,男25例(58.1%),女18例(41.9%),年齡范圍為2~10歲,年齡(4.8±0.5)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①納入標準:經肛門直腸測壓、術后病理診斷確診,無手術禁忌;簽署知情意向書。②排除標準:存在感染性疾病的病兒;資料不全病兒;合并嚴重心臟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異常、智力障礙等疾病病兒。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術后進行禁食、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加強營養、增強免疫力、抗炎處理,觀察組在術前及術后溫水沖服微生態制劑,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號S19980004),3歲以下每次2片,每天2次;3歲以上每次3片,每天3次,持續服用1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小腸結腸炎,診斷標準:腹脹,便血,肌張力降低,呼吸暫停,腸壁積氣;外周血白細胞增加,大便檢測可見白細胞或膿球;X線檢查顯示腸梗阻、腸管積氣,只要符合上述的任何兩項即可確診;②術后白細胞介素6(IL-6)、白細胞介素10(IL-10)水平變化情況;③治療前后的腸道菌群分析,以桿菌總數、球菌總數、球桿菌比值為代表。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的形式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小腸結腸炎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小腸結腸炎發生率為4.7%,對照組小腸結腸炎發生率為18.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4,P=0.044),見表1。

表1 先天性巨結腸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小腸結腸炎發生情況比較/例(%)
2.2 兩組術后IL-6、IL-10水平比較兩組術后3 d的IL-6、IL-10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個月IL-6、IL-10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先天性巨結腸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IL-6、IL-10水平變化情況分析/(pg/mL,±s)

表2 先天性巨結腸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IL-6、IL-10水平變化情況分析/(pg/mL,±s)
組別對照組例數43觀察組43成組t,P值術后3 d術后1個月配對t,P值術后3 d術后1個月配對t,P值術后3 d術后1個月IL-6 34.49±1.66 31.61±2.72 10.045,0.000 33.79±2.03 22.14±1.94 49.931,0.000 1.750,0.084 18.587,0.000 IL-10 25.48±1.38 30.34±1.60 35.410,0.000 25.66±1.41 46.15±2.20 78.117,0.000 0.598,0.551 38.111,0.000
2.3 兩組治療前后的腸道菌群分析兩組治療前的桿菌總數、球菌總數、球桿菌比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桿菌總數、球菌總數多于對照組,球桿菌比值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4。
表3 先天性巨結腸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的腸道菌群分析/± s

表3 先天性巨結腸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前的腸道菌群分析/± 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球桿菌比值/%3.40±0.38 3.36±0.41 0.469 0.640例數43 43桿菌總數/(fu/g)72.15±8.65 75.18±9.66 1.532 0.129球菌總數/(fu/g)24.32±1.80 24.49±1.74 0.445 0.657
表4 先天性巨結腸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的腸道菌群分析/± s

表4 先天性巨結腸術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后的腸道菌群分析/± s
組別對照組觀察組t值P值例數43 43桿菌總數/(fu/g)104.59±10.53 236.33±26.94 29.866 0.000球菌總數/(fu/g)51.60±5.45 88.73±9.11 22.935 0.000球桿菌比值/%2.98±0.29 1.58±0.26 23.571 0.000
當前,先天性巨結腸術后小腸結腸炎的病發機制尚不明確,有文獻[2]認為和機體微生態失衡相關。針對小腸結腸炎的防治,多依據其病因選用合理的治療方法,并在防治過程中改善腸道菌群,進而提高病兒免疫力,從而獲得更好的療效。文獻資料顯示[3-6],IL-6是參與機體炎癥損傷全程的指標,能增強腸上皮部位通透性,降低腸黏膜的防御功能,誘發小腸結腸炎。IL-10是一種多能的抗炎因子,能抑制炎癥細胞浸潤,降低腸上皮細胞的通透性,達到預防小腸結腸炎的目的。
有學者發現微生態制劑能顯著降低小腸結腸炎的發生率,和非微生態制劑療法相比,微生態制劑治療后的小腸結腸炎病發率比較低,說明微生態制劑能從某種層面上改善病兒癥狀,緩解疾病嚴重程度[3-6]。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微生態制劑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非微生態制劑療法治療,從結果上看,觀察組小腸結腸炎發生率為4.7%(2/43),Ⅰ期1例,Ⅱ期1例;對照組小腸結腸炎發生率為18.6%(8/43),Ⅰ期4例,Ⅱ期3例,Ⅲ期1例,和黃小霞等[7]報道相似,說明微生態制劑的使用能更好改善先天性巨結腸術后病兒癥狀,降低小腸結腸炎病發率。
腸道感染是腸道微生態平衡與失調相互轉化的結果。引起感染的微生物不一定是致病菌或病原體,而是正常微生物群易位或易主的結果,其中的腸道正常菌群易位導致感染已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腸道細菌易位的主要原因是腸道微生態失調,細菌菌群的平衡被破壞,導致腸道的菌膜結構破壞,腸道定植抗力減小,腸黏膜屏障通透性增加和宿主免疫功能下降,腸道內細菌或其產物(內毒素)突破腸黏膜屏障進入腸系膜淋巴結或門靜脈系統,進一步到達遠離腸道的其他器官。本研究中,觀察組病兒術后口服微生態制劑,微生態制劑(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由乳桿菌、雙歧桿菌、熱鏈球菌共同組成,都是人體腸道中的正常菌種,不但能幫助病兒改善腸道菌群,還能構成定值抗力;雙歧桿菌能抑制病菌繁衍,促進腸胃功能恢復,降低炎癥反應,改善腸道的免疫功能,預防細菌位移[8-9]。所以兩組桿菌總數、球菌總數和球桿菌比值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且兩組術后1個月的IL-6、IL-10水平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微生態制劑的使用能穩定腸道菌群,降低病變風險。兩組治療后均未出現嚴重的不良反應,而且肝腎功能檢查正常,進一步證實微生態制劑在小腸結腸炎防治中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微生態制劑能降低先天性巨結腸術后小腸結腸炎的發生率,調控優化腸道菌群,改善預后,促進病兒正常生長發育,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