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學教育可以讓學生發現身邊事物的美麗,能讓其感受到許多現實生活中看不到的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學生在感受美的同時,也會產生靈魂深處的共鳴,讓他們能夠更了解自己的內心,有助于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在美的探索過程中,語文教師起著指導性的作用,所以語文教學中的美學教育極其重要。
關鍵詞:美學教育;初中語文;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30-0111-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30.103
美的感受能夠提升學生的幸福感,幫助學生更加完善地成長,美學的教育和對美的探尋,應該是初中語文教師的主要教學重點。語文課程給大多數人的印象就是枯燥的乏味的,良好的語文教育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感知美的能力,讓他們能夠發現美、感受美,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地發展。
一、美學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一)帶領學生發現語文文字中蘊含的內在美
語文教育不僅僅只是文化知識的傳播,它也同樣能夠為學生帶來美的感受。初中時期的學生,對周邊事物的美丑,已經有了一些判斷能力,但還不是很完善,需要語文教師正確地引導,才能讓他們全面地認識到事物的本身。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加入美學的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對生活充滿幸福感。初中語文教材大多選取的是一些內容較為簡單、句式工整、文字優美的課文,在學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就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課文文字的優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美學教育時,教師可將此作為一個出發點,讓學生對文字優美、句式對仗工整的課文進行一次或多次閱讀,并帶領學生感受其中的美,以使語文教學充滿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1]。例如,在學習《死水》時,可讓學生多次閱讀,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文字之間的美感。
(二)增添語文課堂色彩,美化學生的視覺
美麗的事物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喜愛,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于這點,來豐富課堂教學色彩,讓學生可以更快地融入到作者筆下的魅力世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課本內容知識聯系到實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讓學生清晰、直觀地觀察到語文的美。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多媒體技術,將語文知識形象化、生動化、趣味化,通過精彩的畫面、優美的音頻,讓學生深入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初中語文教學素材中具有許多潛在的美學元素,但由于學生認知能力、學習能力有限,不能充分感受到語文知識中美。而美學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使語文知識中美充分散發出來,讓學生深入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有助于語文教學的順利開展。
(三)讓學生自主地發現美
美的感受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只能由學生自己去探索和找尋,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發現美的感受與奧秘。在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能夠去想象、去感受作者筆下營造的那個世界的美。在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根據枯藤、昏鴉、人家、古道、夕陽、斷腸人這些詞來進行自主的想象。通過學生自主的想象,他們可輕易地走進作者筆下世界,感悟到作者內心的情感,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也能使他們直接地感受到作者思鄉之情和環境構造的美感[2]。在學生自主發現美的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勇于探索,善于想象的性格特點,這為他們的未來美好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欣賞美
文學作品是作者用來表達思想感情和審美觀點的,教師可以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分析,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形象美、內涵美、思想美,也可以通過朗讀,激發學生審美心理上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審美的音樂美語言美情感美[3]。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美感,讓學生在感知美的同時,能夠享受美帶給人們身心的愉悅感,可以提高他們生活的幸福感,也讓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美好的憧憬。例如,在學習《春》時,教師可向學生播放相關的視頻、音頻素材,讓學生深入感受到春天的美麗,以此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二、美學教育走進初中語文課堂的意義
語文的世界是人文的情感的審美的世界。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把語文視為美學載體。其中既有文學形態的精美呈現,也有教學形態的審美表現。美學教育和語文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語文教學中帶入美學教育,增添了教學色彩,豐富了學生視覺、精神上的美感,也讓語文教學變得更加順暢。初中語文文章的選擇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它們文質兼美,文情并茂,為歷代所傳誦,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內容相對簡單,這符合初中生的本身實際情況,而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美學的教育也至關重要,它能夠讓學生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更加的完善,也為學生今后的成長開辟了一個優美的環境。
參考文獻:
[1]石恒.談“美育”在初中語文課堂中的運用經驗分析[J].教育,2016(12):130.
[2]康安娜.芻議如何在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中滲透美學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6(8):80.
[3]鄭昀,徐林祥.從核心素養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J].語文建設,2016(28):42.
[責任編輯 萬淑蕊]
作者簡介: 楊得成(1977.9— ),男,漢族,甘肅民勤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一般自籌課題《美學思想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初探》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GS〔2018〕GHB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