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時期,筆墨處于興盛狀態,筆墨語言是筆墨體系中的重要一環。透過筆墨語言進行細致地觀察,能夠獲取相應的信息。筆墨語言使山水畫的形態更為多樣化。筆墨語言、筆墨技法的融入,推動了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唐宋時期筆墨語言的發展與山水畫的興盛。
唐宋時期,書法中筆墨的勾勒方法和形態趨于多樣化,筆墨的勾勒方法同樣適用于山水畫。當時,筆墨勾勒方法和形態的多樣化發展,帶動著筆墨語言的發展。筆墨語言的發展與山水畫的興盛有密切的關系。對此展開深入的分析,能夠了解唐宋時期筆墨語言的發展和對現代山水畫發展的推動作用。
一、唐宋時期山水畫興盛現象
唐宋時期,山水畫處于興盛狀態,筆墨語言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功不可沒,它為山水畫的描繪提供方向,使得山水畫更為多樣化,內容更為豐富多樣,情感表達更為充分,山水畫的形態和美觀性都不斷提升,同時山水畫的氛圍渲染更為深刻,立體感、空間感、結構感增強。唐宋時期,受筆墨語言影響,山水畫的繪畫技法趨于多樣化,繪畫形式限制更少,繪畫形態和內涵更為豐富,山水畫逐步走向高峰。山水畫的高度發展,間接推動了筆墨語言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二、唐宋時期筆墨語言的發展對山水畫興盛的意義
(一)山水畫技法豐富化
唐宋時期,筆墨語言趨于成熟,它利用筆墨來表達情感、展現意境、敘述故事,筆墨語言是研究作品的重要途徑。筆墨語言的發展使得山水畫興盛起來,筆墨線條越來越豐富。唐宋時期,畫者將筆墨線條融入山水畫中,線描技法愈發嫻熟,人們可以利用不同的線條和筆觸,勾勒出各種紋理,展現多種畫面。畫面氛圍的展現更為深刻,意境渲染更為精妙,而山水畫技法也隨著筆墨技法的融合而越來越多樣化,山水畫愈發興盛,能夠勾勒的細節越來越細微,越來越具備空間感。
1.鉤斫法
鉤斫之法是畫圣吳道子創造的一種繪畫技法,通過多變、流暢的筆觸勾勒出多變的具有靈動性、層次感的山水和樹木。人們能夠清晰地從視覺上感受到畫面中山石的凹凸不平和樹木的參差錯落,畫面具有立體感和層次感,隱隱釋放出一種龐大的氣勢。畫者先確定描繪對象,大致確定畫面結構,再利用不同的筆觸安排,結合自我情感和想法,確立層次的凸顯方式和渲染方式,保證畫面的整體協調性和層次分明性,創作出具有藝術價值的繪畫作品。
2.破墨法
王維和張璪的繪畫作品大都采用破墨法,其繪畫意隨心動,形態生動分明,可謂“下筆如有神”,肆意瀟灑,筆墨遽下,讓觀者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極為玄妙,藝術價值極高。破墨法,需要繪畫者掌握嫻熟的筆墨技能,擁有較強的繪畫素養,具有極強的筆墨功底。這樣才能夠靈活地應用破墨法,將其融入繪畫中,提升畫面的靈動性、整體性、和諧性,增強畫面的藝術感和層次感。
(二)山水畫視覺強化
唐宋時期,筆墨發展迅速,筆墨技法趨于多樣化。在《林泉高致》中,郭熙就通過自我觀察、自我探索和自我思考,描繪出山水、草木等,人們能夠從中感受到四季變化的美感,感受到筆墨語言的魅力。山水畫可以展現多種形態的山水、草木等,具有豐富的色彩結構,凸顯出色彩結構的美感和朦朧感,畫面具有動態感和意境之美。繪制山水畫時,下筆之前必須做到心里有數,如果下筆遲疑,就會致使線條浮于表面。
(三)山水畫的審美價值秩序
學者戴志強說:“對視覺藝術創作與體驗的美的規律的探究是藝術研究的重要問題。秩序是審美對象內在的客觀規律,是最具審美價值的審美對象。藝術之美離不開秩序。具象藝術具有較為完整、簡明的畫面秩序,體現出基于模式化表征的理性化的秩序之美。”山水畫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創作,也具有其內在藝術之美的客觀規律,筆墨語言便是這種藝術之美秩序的體現。
(四)山水畫自然觀照方式
隨著山水畫自然觀照方法的成熟,山水畫繪制方法逐步成為一種大眾繪畫方法。山水畫自然觀照方法的成熟,使得繪制內容更為豐富,同時使山水畫的層次處理越來越多樣化。
(五)對現代山水畫的影響
筆墨語言的發展對現代山水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促進當代藝術家更為細致地觀察生活,把握筆墨語言,掌握更多的筆觸變化規律和繪畫技能,將情感更加充分、完整地融入作品中。筆墨語言的發展,為現代山水畫發展提供了靈感、素材和繪畫方式,提升了現代山水畫的意境美。
三、結語
當代山水畫藝術家深入了解唐宋時期筆墨語言的魅力和價值,感受筆墨語言中所描繪的事物形態、事物特色以及事物特質,并以此為基準,進行山水畫創作,可以提升其山水畫作品的靈動性、層次性和意境美,豐富山水畫創作的方法和表現內容,推動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
(黃山學院)
作者簡介:喻竹(1987-),男,安徽黃山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