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摘? ? 要: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貫徹,小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培養已經成為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語文教師要花費更多精力培養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本文對其重要性進行了闡述,并對其現狀進行了研究,探究提高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 小學語文? ? 閱讀能力
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一些語文課堂仍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主要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一些教師通常讓學生通過課堂講解獲取知識,忽略學生實際運用和獲取知識的能力。但是學習不是學生單方面的事情,需要教師、學生與課本良好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1.小學生語文課堂閱讀能力培養現狀
語文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合理運用語言文字,在一般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一般分析作者的個人情感,忽略對語言情景的分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牢牢樹立語言意識,閱讀訓練是提高文學素養的重要手段,但是從現狀來看存在一些問題。
1.1課堂閱讀過程中缺少閱讀主體。
閱讀的過程就是欣賞作者創造的藝術形象、藝術環境的過程。從當下語文課堂教學看,部分教師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課堂上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很少真正參與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更多的是按照書本內容和要求教學,不利于學生深入、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面對問題的時候難以有獨特的見解。當學生在課堂中提出問題時,一些教師只會根據問題解答,缺少讓學生自主思考的過程,使學生的主體性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得不到體現。
1.2小學生創造性閱讀的能力被忽視。
創造性閱讀能力是指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閱讀過程中將掌握的知識、語言等進行重組,進而獲得新的語言、知識的能力。自新課改實施以來,一些語文教師對教學方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這方面看,一些語文教師在這方面有所缺失,不能充分發揮小學生思維活潑、創造力強這一特質,從課堂教學方法、策略看不能體現創造性。閱讀是學生的自主行為,應當讓學生積極參與,投入思維與情感,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欣賞能力,使學生的創造性閱讀能力得到提高。
2.課堂閱讀能力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
2.1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奠定學生的審美基礎。
審美教育是對學生現實生活中美好事物進行準確認識和理解的能力的培養,審美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體現。學生的審美能力需要依靠多種方式培養,閱讀就是其中一種較常見的方式,因為閱讀對大腦來說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對接收到的書面符號進行處理。學生閱讀,除了能夠獲得知識、發散思維等外,還能提高審美能力、陶冶情操。由此可見,閱讀與審美能力的培養有著密切的關系。
2.2閱讀能力的培養可以為其他學科奠定基礎。
閱讀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今后學習和發展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閱讀能力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一種生活技能。同時對于學生來講,閱讀能力可以為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必須提高課堂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對于小學學習來說,語文的地位是不容忽視的,尤其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的時候,首先通過閱讀了解課文內容,如果沒有較強的閱讀能力,了解課文、學習知識就是空談。由此可見,培養閱讀能力,對于幫助學生了解課本有著重要的幫助,為學習其他學科知識奠定基礎。
3.怎樣優化課堂閱讀教學
3.1通過情景化課堂,引導學生想象。
語文教師在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要經常運用語言文字將學生逐漸帶入課本,使學生通過老師的引導,體會到課文的深層次意義。由于小學生思維活潑,極易受暗示,因此,教師可運用語言、圖片、視頻等進行描述,使學生在腦海里想象課文中的畫面,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強化對語境的感知。
例如教學《蟋蟀的住宅》時,可以拋出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學習《蟋蟀的住宅》,同學們想一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樣子的呢?這時候學生就會想出各種風格的蟋蟀住宅,比如:有的說跟自己家里一樣,有的說蟋蟀的房子沒有窗戶,還有的說蟋蟀的房子像皇宮……教師對同學的想象力加以贊揚,然后導入課文:“同學們,老師這里還有一個版本你們想不想聽一下呢?”隨后帶領學生一起朗讀這篇課文,讓學生明白蟋蟀的住宅跟人類的不一樣,沒有窗戶,沒有電視,更不是皇宮,隨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并向學生說明,蟋蟀是聰明的動物,雖然生活在泥土里面,但是它們不隨遇而安,這是它們為什么對住宅的選址極其注重的原因。通過對小學生的引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聯想課文中的情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
3.2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
在學習課文的時候,教師通常會對作者的經歷、生平資料進行講解,讓學生首先對作者有所了解,產生興趣,進而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同時,教師還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快樂教學法。遵循小學生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點,采用生動的教學手段,讓學生產生愉悅的心理。
例如在教學《丑小鴨》一文時,首先可以采用情境教學法對故事情境進行描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閱讀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用課文中不同角色的性格特征朗讀課文。此外,將學生分為小組進行討論、研究,自編自演課本劇,隨后讓其他小組成員對其進行評價、打分。通過這一學習過程,不僅每一個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提高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的認識,促進語言能力及創造能力的提高。
3.3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養成閱讀習慣。
語文教材有局限性,僅僅學習教材內容是遠遠不夠的,要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健康的課外書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對思想情操的影響極大。首先,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不僅對語文學習有著重要的幫助,對于學生思想意識和道德素養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幫助。課外知識豐富,能提高綜合實力,積累更多的百科知識,為寫作提供新鮮的素材。其次,多讀課外書有助于學生提高表達能力,學生會有意識地對自己和別人的看法進行比較和接納,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見解或領悟。
3.4將朗讀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閱讀的基礎。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用某種語言或情感朗讀課文,這樣的方式通常是機械化的。教師在每堂課備課的時候都要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的了解,對作者表達的情感進行透徹分析,確定朗讀教學的方式與朗讀的重點內容,并根據內容的不同確定朗讀時的語氣、語調、速度等。在讓學生朗讀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先示范,然后讓學生模仿教師朗讀課文的語氣、情感、語速。情感的帶入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在朗讀之前教師還要將學生快速帶入課文中,對課文內容和作者的創作目的有全面的了解。這樣學生在朗讀時,就能更容易地帶入情感,朗讀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4.結語
語言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要學好它不容易,需要長期知識積累。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好教材知識,更要讓學生具備運用這些知識的能力。在小學階段,學生的行為習慣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果教師不加以指導,學生在這一階段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會對日后更高年級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教師必須從根本出發,改變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分析小學生的行為特點、性格特點,確定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針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有效的培養,制定完善的策略以使學生在閱讀理解上有非凡的造詣,進而奠定扎實的語文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月.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課堂閱讀能力培養淺析[J].新課程(上),2018(7):181.
[2]劉娟.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提升閱讀能力的策略[J].中華少年,2018(20):10.
[3]俞向軍,宋乃慶,王雁玲.PISA2018閱讀素養測試內容變化與對我國語文閱讀教學的借鑒[J].比較教育研究,2017,39(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