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高速發展改變了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重塑了教學環境和學習生態。“互聯網+”為高職英語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帶來了新的機遇,高職公共英語教學要把握機會,因材施教、縮小差距,為學生提供更多樣化、更高質量的教育。本教學實證研究基于ismart外語智能學習平臺和隱性分層教學理論,通過訪談、問卷調查、微變化觀察以及SPSS數據分析來進行教學探索。結果表明,基于“互聯網+”的高職公共英語隱性分層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是互聯網背景下,值得借鑒和推廣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互聯網+;隱性分層;高職公共英語;教學模式
【作者簡介】李彥霞(1984.03-),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天津濱海汽車工程職業學院公共基礎部,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語料庫語言學。
引言
目前,我院是以專業分班級進行公共英語課程講授,每位學生基礎水平、知識掌握和理解能力等多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互聯網+”背景下,“互聯網”與“教育”有機結合,構建了智能化的教學。互聯網平臺通過收集學生學習行為和習慣等數據,構建數據庫,為教師提供了教學研究大數據。我校英語教學在原有的自然班內,借助“互聯網+”,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了“因材施教、分類指導”的隱性分層教學。
一、高職英語教學隱性分層的理論基礎
Krashen (1985)的輸入假設認為,當材料輸入保持在i+1水平時,這種語言輸入能與學習者現有的知識水平對接,從而激發思考和探索,屬于有效輸入。在巴班斯基的最優化理論中,“最優化”是要選擇學習者能有效掌握的內容,針對不同的學習者,進行有區別的教學。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
二、基于“互聯網+”的高職公共英語隱性分層教學模式構建策略
1.整合網絡教學資源。教師從網絡獲取豐富的教學資源,將教學材料整合成不同層次、并且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內容。
2.構建網絡教學平臺。我院使用了高等教育出版社開發的ismart平臺,該平臺能夠實現不同層級學生全覆蓋。學生課上的學習焦慮很大一部分是由陌生感造成的,傳統課堂的自主預習效果不理想,ismart平臺設置了詞匯自學、詞匯跟讀等任務,能夠幫助學生做好課前準備,緩解焦慮,使處在“隱性分層”中不同層級的學生課前充分復習。同時,ismart平臺提供了不同層級的課后鞏固練習和提高練習。
3.“互聯網+”為學生自主學習賦能。在基于“互聯網+”的分層教學模式中,課后自主學習階段,學生可以使用軟件工具完成學習任務。輔助軟件利用大數據,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程度,設計相應的有階梯的學習任務。不同層級的學生在相應的層級上逐漸進步,最終達到學習目標。
三、基于“互聯網+”的高職公共英語隱性分層教學實踐
1.隱性分層。實驗組學生分層級主要依據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學生入學高考英語分數。第二,學生入學時參加入學英語測試。根據成績,劃分出不同的層級,用A級、B級、C級標記。以《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為依據,分層次設定基礎性、提高性和發展性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使用ismart平臺,對不同層級的學生分配不同的預習和復習任務。
2.數據和結果分析。
(1)前測成績統計對比。前測數據收集了學生入學高考英語分數和入學英語測試分數,從表一可發現,實驗組和控制組學生在高考成績和入學英語測試成績上平均分均無顯著性差異。
(2)后測成績統計對比。2018-2019學年授課過程中,實驗組I和實驗組II采用了基于“互聯網+”的隱性分層教學,授課過程中使用了ismart外語智能學習平臺,而控制組則采用了傳統的授課方式。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發現實驗組在實行隱性分層教學后,大部分學生課上參與程度、學習英語的自信心、英語學習的興趣有了明顯的改善。其次,從第一學期期末成績和第二學期期末成績來看,實驗組的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并且兩組的Z值分別達到了2.039和2.046,實驗組與控制組有顯著性差異,在一學年的授課結束后,差異更加明顯。
四、結論和建議
基于“互聯網+”的高職公共英語隱性分層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具有一定的推廣和借鑒價值。基于“互聯網+”隱性分層教學模式采取“邊實踐、邊總結、邊完善、邊提升”的方式應用于指導我院的英語課程實踐過程中,對于改變我院傳統公共英語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