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 要: 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緊跟時代的潮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發展特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提高大學生分辨是非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的個性發展,適應社會基本準則。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展開思考。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 ? 信息技術? ? 融合策略
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對各行各業都產生深遠的影響,融入每個人的生活,在經濟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對學科教學有革命性的意義。教育建設者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優勢,與時俱進,運用信息技術推動思想政治教學的發展。教師應該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創新教育模式,優化教學結構,強化教學效果。依托互聯網教育背景,根據深度融合的要求,在實踐中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結合的新方法。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的出現,已經發展成為當代大學生常用的媒介交互手段。在信息化環境下,每個人都會參與信息交互,既是信息的傳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便利的網絡平臺在給予大學生更多話語權的同時,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挑戰。所以,借助新媒體的正向導向作用,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迫在眉睫。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實質內涵
教育可以分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終身教育等,但學校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教育體系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學校教育的關鍵,又是學校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部分。信息技術的普及,給人們的衣食住行帶來便利,將其有效應用到學科教學過程中,可以營造現代信息化教學環境,既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形成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新型教學模式,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改革的教學方法,優化課堂結構。將信息技術與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實質是,營造良好的信息化課堂環境,改革傳統教學結構,創新教學方式。營造信息化課堂環境,是指創建有利于學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強化合作意識的課堂環境,也就是啟發學生思考,資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課堂環境。新型的教學模式,只有結合科學的教學理念、配備的教學資源,才能創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結構[1]。
二、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策略和方法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牽涉內容、模式、工具三個方面,就是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思想政治教學質量。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計算機軟件、硬件設施建設逐漸完善,教學平臺、教學設備、網絡課程逐漸普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結合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
(一)深入了解課堂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
課堂活動是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彼此聯系、作用的具體表現。課堂結構的變革是形象的、具體的,要落實到教學內容、教學媒介作用和地位的改變上。第一,教師要改革傳統的灌注式、填鴨式的教學手段,成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水平,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終身學習能力。第二,學生要由原來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信息加工的主動者、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情感內化的主體。第三,豐富教學內容,由原來的單一化教學內容,向多元化方向發展[2]。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建立配套的資源庫、案例庫、學科專題網站等。第四,教師要合理運用教學設備,明確教學重點、難點,很好地進行教學活動,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內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借助信息技術,構建智慧課堂。
信息時代,微課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學生可以在可以在課前,根據教師列出的教學任務、教學重點、難點,利用微課程資源自主學習,不懂的問題可以利用網絡請教教師、同學。教師開展課堂活動時,可以分組進行,讓學生自由討論,匯報學習成果。學生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著重指導分析,根據個別學生的反饋進行個性化輔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實踐,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測試平臺,自主進行鞏固練習,教師通過平臺的反饋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作出相應的指導[3]。智慧課堂的教學實踐,有助于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質量。開展信息化環境下的課例研究,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科成績、學科素養。
(三)構建移動學習平臺。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手段不斷更新,移動式學習應運而生。移動學習給學科教學活動帶來便捷,推動學科教育教學的發展。目前,移動學習依舊有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手機無線等通信工具更新速度很快,給移動學習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學校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高效地進行移動式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教師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構建有效的移動學習平臺,發布符合學生課堂學習的課外知識。教師可以組建班級微信群,構建學生相互交流的平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移動學習環境。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可以設置獎勵機制,鼓勵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移動模式下的協作學習是教育發展的一個新方向,也是信息技術和學科教學的產物,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更廣闊地攝取學習資源,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性更高,隨時隨地地開展學習活動,擴大知識視野,提高學習效率。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創新路徑
(一)加強思政教育的課程管理建設。
在以學生為本的科學理念下,增加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經費投入,提高科研能力,確保滿足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需求。在這一理念下,采取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健全思政教育課程科研管理體系,不斷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管理模式,提高思政教學的工作水平。高校要加大思政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視力度,結合學校的情況,合理加大教研投入力度,支持課程科研工作,提高大學思政教育的教研水平,推動大學思政教育的科學發展。
(二)創新新型思政體系。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主要實行校長責任制,思政教育建設需要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深化組織領導供給。創建新型思政體系,需要各部門協同合作,共同完成。所以,高校要在黨委的帶領下,組建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深入貫徹全面育人的理念,組織學校各部門開展高效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學校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設工作。學??梢蚤_展相關的思政教育實踐活動,為學生創建一個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校園文化的內涵,創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的工作模式[4]。與此同時,學校要積極創建獎懲機制,積極評選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提供多維育人平臺,完善整體育人格局。
以全面育人理念為基礎的課程思政體系的推進,需要多元化的力量共同協作,充分發揮多維育人平臺的作用。學??梢猿闪iT的育人工作小組,由宣傳部門、學生處、科研處、團委部組成,統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細致劃分崗位職責,制定相關工作細則,明確具體工作流程,促進各部門之間的管理協作,創建完善的育人格局。
教師應該立足教學實踐,創新教學手段,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及時解決思政教育過程中的問題,把握教學手段的適用范圍、使用對象,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進步。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分辨不良的網絡信息,抓住契機,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信息技術、互聯網的普及,移動式設備的應用,對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教師可以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高??梢岳没ヂ摼W,開展線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建設移動式學習模式,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加強與教師之間的互動。
與此同時,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有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路徑,教師要充分發揮現代化教學設備的作用,落實教學目標,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實現教學意義[5]。高校要立足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具體需求,合理增加教學設備,開發與教學相關的軟件,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物質載體的針對性。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環境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觀,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
參考文獻:
[1]魏慧,趙娟.“課程思政”視角下信息技術課堂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J].數字通信世界,2018(10):262-263.
[2]魏慧.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研究[J].卷宗,2018(5):182-183.
[3]于樂,唐登蕓.信息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實踐性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高教版),2018(9):60-62.
[4]劉潤.“微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策略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17(13):13-15.
[5]翟靜彩.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初探[J].新聞研究導刊,2018,9(8):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