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嘉
摘要:稅務籌劃屬于事業單位常見的理財活動。如果能夠對事業單位員工的工資薪酬的所得稅務進行籌劃,往往可以有效地提高個人的納稅意識,并更好地維護其合法權益,也會在之后提高有關單位的財務管理水平,并使得國家的稅收有所增加。本文結合實際案例分析事業單位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的納稅籌劃過程。
關鍵詞:事業單位;工資薪金;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
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都密不可分。任何的公民都享有一定的納稅籌劃權利,并能夠將此種權利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因此,依法納稅也成為了公民應盡的義務。本文主要對事業單位工資薪金所得的個人所得稅納稅體系進行籌劃和探討。
一、稅收籌劃存在的問題
(一)每個月的應稅收入不均衡
在自然支付模式下,財務人員進行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時通常在次月將個人每個月實際得到的報酬被確定為應稅收入。由于事業單位屬于受到財政(全額/差額)供養單位,財政撥款從申請預算、調整預算、上級批復直到最后下達到位往往有一個較長的過程。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競爭的加劇,面向社會招考和選拔調動等人員流動已經成為了發展的一大趨勢,這也會帶來新的問題。人事部門調動手續完成起薪當月,財政無法及時調入人員實際預算仍無法及時到位,一些人員調入較多的單位資金追加不及時,造成部分職工工資的“拖欠”問題,最終影響執行預算的進度[1]。在具體繳納的過程中會使得各個月份內部稅收出現不均衡的現象,最終使得各月稅收和適用的稅率不一致,這也會在無形之中加重個人的稅收負擔。
(二)新政策下原來調整計算方法已無法再用
原倒擠法計算納稅:是指在新修訂個人所得稅法執行前,針對事實清楚,情有可原的,且非單位人為原因過失造成的個人所得稅稅負過高的問題,本可以在公平公正原則的基礎上,向當地稅局部門提交相關材料申請酌情處理,經主管稅務機關批準后采用“倒推”的方式(即假定所有收入都按月實際發放,先分月計算個月應納個人所得稅額,再進行全年的受雇期限內應納的稅金求和,最后倒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保持實際稅負與應納稅額一致)計算納稅,并留存相應依據、計算方法、數據資料備查。但由于修訂的新個人所得稅計算采用全年累計收入的概念,本辦法在2019年1月1日起已無法再用。
(三)一次性獎金計稅的誤區
例如,如果當年納稅人的年終績效獎分別被定為36000元和36001元。經過計算分別需要繳納1080.00元和3390.00元。可以看出,需要繳納的稅額差距很大。但是實際的年終獎只多出了1元。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年終獎金稅收過程中產生的“計稅誤區”。
稅法規定:如果當月工資直接低于稅法規定的扣除額,就可以將全年內一次性的獎金直接減掉當月工資薪金費用扣除的差額之后,再直接以稅率和速算扣除數為基礎來計算個人所得稅。如果當月的工資薪金高于稅法中規定的費用扣除額,就可以一次性地以獎金數額為基礎來計算個人所得稅。所以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可以將年終獎一次性當作一個月的工資薪金進行計算。并直接根據當月取得當月獎金的總額來確定適當的稅率[2]。而實際工作中,往往財政部門調整追加預算到位補發工資和年終績效分配都是在年底進行的,無形中降低了對當月扣除額等稅收優惠的使用機會,一定程度上間接增加了稅收負擔,這樣發展下去就可能會出現稅收的“陷阱誤區”。
二、個稅籌劃的主要策略
(一)通過加強各部門間協調配合和降低員工名義上的收入來有效地進行籌劃
通過加強編制管理部門、人事部門和財政部門的提前溝通協調,盡量縮短資金到位的時間差。加強工作計劃性和預算的準確性,用人單位在提出用人計劃前,需提前安排協調相應資金作為保障。如果單位內部的資金較為充足,則可以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可以靈活地采用“先借后還”等多種的方式來加強核算。并盡可能按月足額方法發放工資和扣除保險和稅金,更好地保證職工正常的權益不受到影響。
具體操作辦法包括如下兩點:第一,可以為引進的海歸、博士和其他人員提供周轉的住房,或者事業單位可以直接擔負房租。而且不發放租房等其他補貼。第二,可以為事業單位的員工免費的提供文體活動的場所,必要時可以免費開放包括職工活動中心、員工之家和體育館等場所。
(二)有效地修訂事業單位的財務制度
廣大事業單位可以先分析實際情況,之后再根據《會計法》的規定來有效地完善財務制度。順應《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潮流,引入“權責發生制”的思維,雙體系核算下,及時準確地做好工資費用計提、經費到位發放等賬務工作,并有效地形成工作痕跡,并有效地規范工資借支、保險和稅費扣除制度、往來賬款治理制度、經費報銷制度、內部審計制度和績效評價制度,并有效地完善與實際相結合,同時,做好相關材料的整理歸檔備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據可查。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解決納稅系統中存在的不足之處。
(三)采用方法規避“計稅陷阱”
上文提到了有關的“計稅陷阱”。所以事業單位在發放工資和年終獎的時候需要考慮到如下兩種情況:第一,如果出現了月工資的稅率大于年終獎稅率的情況,則應該在不提高年終獎稅率的基礎上,先將一部分的月工資轉入年終獎賬戶中,并更好地幫助其進行籌劃。第二,如果月工資小于年終獎稅率,則應該先將一部分的年終獎轉入月工資的內部。這樣可以讓月工資的稅率和年終獎的稅率更加接近。
新的年終獎發生稅額變化較大的臨界點區間就是:3.6萬元,14.4萬元,30萬元,42萬元,66萬元和96萬元這幾個點。這幾個點容易發生超過1元,扣稅就超過幾千塊的現象[3]。例如,當拿到36000元年終獎的時候,扣稅是1080元,發到工資卡的是34920元;但是當拿到36001元年終獎的時候,就需要扣稅3390.1元,發到工資卡只有32610.9元了。若發放的年終獎剛好處于納稅臨界區內,則可以選擇低于臨界區下限的值發放。
另外,還需要計算年終獎發放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區間。(1)無效區間下限=上級級距上限+0.01,(2)無效區間上限=[上級級距上限×(1-上級稅率)+上級速算扣除數/12-本級速算扣除數/12]/(1-本級稅率)根據計算可以看出,新個人所得稅法下年終獎的無效區間為:36000.01-38566.67元、144000.01-160500元、300000.01元-318333.33元、420000.01元-447500元、660000.01元-706538.46元和960000.01元-1108283.64元。如果年終獎金正好處于上述金額的區間中間,就會出現雖然年終獎發放的比較多,但是稅后收入卻有所減少。所以,核定年終獎金時,要盡量避開無效區間這樣就能夠取得最佳的稅收籌劃效果。
在具體發放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如下的措施(假設不考慮專項附加扣除等特殊情況):第一,如果職工的年收入不滿6萬元,則可以將年終獎平均到每個月中,這樣就可以滿足5000元的扣除標準。第二,如果職工的年收入介于6萬元-9.6萬元,則可以將月收入先進行平均,之后再在年底一次性發放年終獎金。但是一定要讓每個月減去相關數額之后,讓其所得的費用不超過8000元[3]。如果職工的收入在其他區間。財務人員可以參照此種方法來在接下來的區間內進行納稅。
三、結束語
在法律法規規定的范圍內,公民可以通過適當的納稅來有效地減少稅收收入,并讓個人利益得以最大化。廣大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能夠通過合理的籌劃稅收來調動職工工作的積極性。也能夠通過統籌單位資源來使單位和個人的價值得以最大化。所以,廣大納稅申報人員需要隨時隨地密切關注法律法規和稅收政策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尹秦鶴.機關事業單位補調資與補繳養老保險個稅扣繳探討[J].交通財會,2016 (2).
[2]高金平.稅收籌劃謀略百篇[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7 (5):29-33.
[3]沈琳.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籌劃的思考[J].財會月刊,2017 (5):13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