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貴軍
摘要:學校傳播的主要是讀寫性文化,閱讀要掌握技巧,克服閱讀障礙,做好閱讀的心理準備,對每個學生來說很有必要。中國正處在由物質型社會經濟向信息型、智能型社會經濟轉變時代,視聽型文化在社會傳媒中已占據了主要陣地,但學校傳播的主要還是讀寫型文化,掌握閱讀技巧,克服閱讀障礙,做好閱讀的心理準備對每個學生來說很有必要。
關鍵詞:閱讀;心理;準備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8-0052-01
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讀書興趣隨年齡增長而變化。他們把讀書興趣發展分為依次遞進的六個階段:即“繪畫期”、“傳說期”、“童話期”、“故事期”、“文學期”、“思想期”。一般地說,學齡第一階段,學齡初期(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分布在第二、第三階段。
閱讀準備是學習者為了閱讀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包括閱讀的生理準備,心理準備、經驗準備等方面,如年齡、心理成熟程序,聽覺和視覺的辨別能力,形象記憶力,文化背景,詞匯的積累,直接和間接的生活經驗,對人和社會的評價能力以及對閱讀的態度。有明確的閱讀目的,是閱讀的心理準備成熟之標識。閱讀從目的細分上有三類:(A)發展性閱讀。(B)娛樂性閱讀。(C)功能性閱讀。
大致地說,小學生以“發展性閱讀”為宗旨,即以發展基礎閱讀能力為基本目的,以掌握基本的閱讀技巧和增進閱讀理解能力為主要任務。從四年級或五年級起,有向“娛樂性閱讀”轉移的趨勢。事實上,閱讀目的交織和混沌態同閱讀目的明晰和單向化在一個人那里是辯證地發展著,存在著。在閱讀過程中純目的的實現與多目的的同時實現不僅可能而且正常。目標單極的閱讀效果與目標多極的閱讀效果在總量上基本相等,就象一畝地同時種三種蔬菜和另一畝地種一種蔬菜一樣,兩塊地的收益基本相等。倘若是無目的(目的顯混沌態)的閱讀,其收獲就較前者遜色多了。為什么會是這樣呢?經歸因研究,我認為,正是閱讀文本的蘊含所致。童話、童謠、兒歌只能讓小讀者去進行“發展性閱讀”;現代詩只能滿足浪漫派青少年“娛樂性閱讀”要求;知識載體的學術論文,著作可使學海泛舟者達到“功能性閱讀”目的。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閱讀機智(理解カ)有所發展,識字能力,詞匯知識,句法分析能力,語文和概念的領會能力及世界知識有明顯提高。但閱讀障礙在一些中年級學生身上程度不同地存在,字詞識別不正確,難以辨別音同,音近或形近的字詞,逐字閱讀,不能正確停頓,嘴唇嚅動發音含糊不清,缺少理解,難以獲取意義,厭惡閱讀等。許多“差生”因有畏懼心理,應付心理,依賴心理,他們不易自助克服閱讀困難。有畏懼心理者將閱讀看成或自己難以逾越的溝壑,一旦閱讀就產生緊張情緒與挫折感,精神不能集中,正常的思維能力不能發揮。這類學生通常自卑、膽怯、語文基礎薄弱。應付心理者把閱讀當作任務,負擔,平時能少讀就少讀,能不讀就不讀,不得不讀時就馬馬虎虎,一旦遇到困難就特別厭惡,對閱讀不感興趣,味同嚼蠟,還不時產生抵觸情緒,迫不得已便囫圇吞棗般瀏覽一遍,草草收場,隨便寫個答案交差,偶爾的自發閱讀揀簡單容易的。有依賴心理者看似作業認真,上課專心,甚至能積極舉手發言,但學習成績總上不去,閱讀能力總提不高。追根溯源,他們常走一些自以為是的捷徑。例如閱讀前或閱讀過程中查閱有答案的參考書,遇到難題或問題等同學和教師解答、講解、久而久之,養成懶于動腦的壞習慣,鑄成一種思維惰性,在失去依賴時(如在嚴肅的考場上)オ暴露出能力的缺陷。讀書不可能沒有阻力,依賴參考書,答案等,實質上是回避了困難,向困難妥協,表面上看是消除了阻カ,少花力氣,沒有挫折,風平浪靜,其實卻使自己在漸漸喪失了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同時也喪失了克服障礙的勇氣。
我的建議是,這些學生要足量閱讀“獨立閱讀水平”的材料(學生能流暢的閱讀,詞的發音錯誤率不超過3%,理解力達80%),少讀“指導閱讀水平”的材料(對學生來說較為困難,但在教師幫助下,能基本讀懂,詞的錯誤率不超過5%),不讀“挫折閱讀水平”的材料(生詞太多,詞義混淆,閱讀中明顯缺乏理解,閱讀中的挫折經驗對他們的學習態度有消極影響)。其目的在于使他們閱讀時嘗到成功的滋味,體驗成功的喜悅,建立自信心,減輕自卑感;挑選些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書(如科幻小說,自然百科知識,童話,神話故事等書籍)做課外讀物,培養閱讀興趣。
把閱讀當成一種樂趣和提升知識的一大步驟,為豐富心靈及加強精神力而讀書,領悟歷史上那些英雄人物的熱情和行動力的根源所在,理解書中人物的生活及信念,并試著思索如何將這些理念變成自己的一部分,這應是我們恒久不移的閱讀態度,埃及因托勒密一世問歐幾里德如何能較快地精通他的這門科學,歐幾里德勇敢地回答說,沒有通向幾何學的帝王的道路,在知識面前,我們和帝王一樣,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都必須有老老實實的態度。
參考文獻:
[1]?閻光霞,鄧少濱.小學生閱讀心理調研及策略[J].圖書館學刊,2007,29(3):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