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源深
翻譯和語言有直接的關系。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確切地說,是把“源語”(source language)轉譯成“目的語”(target language),而不失原有的信息。譯介的過程始于語言,又終于語言,牽涉面雖廣,關鍵卻是語言,因為其實質乃是用另一種語言忠實地再現原作的“精、氣、神”(尤見于文學翻譯),說到底,翻譯是語言的藝術。
在兩種語言的轉換中,譯者起的是“中介”作用,始終斡旋于兩者之間,被論家稱為“媒人”,也是不無道理的。譯者在兩種語言上的修養,尤其是對“目的語”的運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譯事的成敗,因為最后呈現給讀者,并為其所接受和評判的是“目的語”文本,通常即讀者母語的文本,由此也突顯母語修養對翻譯的重要性。德國漢學家顧彬批評當代中國譯者的母語不夠好,可謂切中肯綮之言。今日譯壇雖是熱鬧,卻難出大家,也與譯者的母語修養不盡如人意有關。過往譯界的盛況,更從另一角度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依據。
前輩翻譯家,由于時代的局限,以外語學習的條件而論,也許不如今人,因此多少累及他們對外語的熟諳,留下些許遺憾。但那個年月自幼刻苦而漫長的文化修煉,使他們在母語修養上,相比現時的譯者,握有壓倒性優勢,最終取得了今人難以達及的翻譯成就,并由此在那個相對閉塞的年代,涌現出了眾多卓越的翻譯家,帶來譯壇的空前繁榮。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現象是他們同時又多是作家(如魯迅、周作人、郁達夫、茅盾、巴金、曹禺、冰心、許地山、夏丏尊、朱生豪、徐志摩、田漢、夏衍、王統照、周揚、馮雪峰、周立波、徐遲等),往往先因自己的創作而蜚聲文壇,以作家的身份引人注目,后對翻譯感興趣而入此行,并由于其高超的母語表達能力而迅速獲得成功,這又一次證明母語修養對翻譯的重要性。
然而,這種重要性至今并未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大學的不少翻譯專業,似乎對傳授翻譯技巧情有獨鐘,有關這方面所開設的課程、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專著也不在少數。給人一種錯覺,似乎翻譯技巧勝過一切。的確,翻譯需要技巧,講一點不無好處,但技巧對于譯者,猶如創作方法之于作家,不是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不應過分渲染,而忽略其他更重要的關切。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對母語修養的強調和用力均顯不足,沒有引導學生在這方面狠下功夫。而應試教育體制下的學生,母語的掌握本來就“先天不足”,到了大學里又未適時“補課”,上網基本代替了閱讀,他們的母語修養令人生憂。對于幾乎靠語言“吃飯”的翻譯專業學生,此類偏差,如不及時糾正,從長遠看會殃及翻譯人才的成長。
要提高母語水平,語感的培養十分重要,語文學家對此早有共識。葉圣陶先生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眳问逑嫦壬舱J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語感是對語言的感受,一種直覺,是對語言文字直覺的判斷能力和使用能力。有了較強的語感,對他人文字的優劣,洞若觀火;自己使用語言也能得心應手。語感的培養要從小抓起,中小學語文教育是關鍵。但大學并非注定就無所作為,抓比不抓要好,抓緊了總會出效果。從宏觀角度看,訓練語感學好中文對所有大學生都無比重要,因為中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而對當前為數甚多的翻譯學科來說,更是“基礎的基礎”。要彌補學生中文修養的缺陷,大量閱讀不失為一劑良藥。要提倡和鼓勵學生,特別是文科生,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尤其是經典,細水長流,持之以恒。如此,不愁中文水平不會提高。
翻譯是語言的藝術,提高中文修養對搞好翻譯至關重要,我們沒有理由不引起重視。應采取相關措施,達到預設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