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勝利 霍曉愷 于清玉 王一桐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超聲科,山東 聊城 252600)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因早期無典型癥狀,多數患者就診時已處于晚期,錯失臨床最佳治療時間,因此,早期準確診斷并予以有效干預對改善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1,2〕。細胞學、組織學檢查是臨床診斷宮頸癌的常用方式,但臨床操作具有一定創傷性,存在一定局限性。影像學檢查是臨床診斷宮頸癌常用的無創方式,其中超聲憑借可重復性好、無創、操作簡單、無輻射等優點成為首選方式。超聲造影可清晰顯示病灶微血管灌注情況,提高圖像分辨率,且利用其定性、定量指標可進一步提升診斷特異度、靈敏度〔3~5〕。本研究探討老年宮頸癌患者超聲造影增強特征及其在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收集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老年宮頸癌患者臨床資料,年齡60~81歲,平均(69.53±3.24)歲;病灶直徑1.3~5.2 cm,平均(3.22±1.02)cm;低分化宮頸癌48例,高-中分化宮頸癌22例;無淋巴結轉移30例,有淋巴轉移40例;腫瘤直徑≥2.0 cm 47例,<2.0 cm 23例。
1.2納入標準 所有患者經宮頸病理組織切片確診為宮頸癌;檢查前均未接受化療、放療;臨床資料完整;無意識障礙、精神系統疾病。
1.3排除標準 合并重要臟器器質性損傷;伴血液系統疾?。缓喜⑷韲乐馗腥?。
1.4方法 采用Siemens Acuson S2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備低機械指數時間-強度曲線分析軟件和實時超聲造影功能),4C1凸陣探頭,頻率為3.0~7.5 MHz?;颊哐雠P位,適度充盈膀胱,首先行經腹部常規超聲檢查,使宮頸病灶充分顯露,記錄病灶二維超聲特點,隨后啟動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周圍組織及病灶血流特點。完成后行超聲造影檢查,選取最佳病灶切面,轉換為超聲造影模式,呈現出實時圖像;經臂靜脈注入2.4 ml第二代微泡造影劑,啟動計時器,觀察造影劑進入周圍正常組織及病灶的動態過程,時間為3~5 min,掃描過程貯存到機器硬盤中,所有影像學圖像交由聊城市第二人民醫院2名資深影像學醫師閱片,采用盲法定性診斷病灶。根據相同時間里病灶與周圍正常組織內造影劑濃度,將病灶增強程度分為等-低增強、高增強;依據造影劑在病灶內濃度分布是否一致,將增強模式分為不均勻、均勻增強;依據病灶內造影劑有無缺失區域,分為無灌注損傷、有灌注損傷;根據病灶內造影劑進入形式,將增強方式分為離心性、向心性;根據腫瘤邊緣是否清晰,將增強邊界分為不清晰、清晰。采用機器配備的造影分析軟件定量分析病灶,獲取不同區域的時間-強度曲線量化參數,包括達峰時間(TTP)、峰值強度(PI)、平均渡越時間(MTT)、曲線下面積(AUC),測量3次取均值。
1.5免疫組化分析及病理檢查 所有手術病理標本采用10%甲醛溶液浸泡、固定,48 h內取材,經石蠟包埋,做組織切片,層厚為3 μm,采用p53、p16、Ki-67免疫組織化學SP法染色及常規HE染色,采用半定量法評估p53、p16、Ki-67陰性、陽性,并記錄其病理結果。
1.6統計分析 采用SPSS23.0軟件行χ2及t檢驗。
2.1病理結果 鱗狀細胞癌50例,腺癌20例;免疫組化染色Ki-67陽性48例,陰性22例;p53陽性50例,陰性20例;p16陽性55例,陰性15例。
2.2宮頸癌病灶及周圍正常組織血流灌注參數 與正常組織相比,腫瘤組織TTP明顯降低,PI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腫瘤組織MTT、AUC與正常組織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宮頸癌病灶及周圍正常組織血流灌注參數對比
2.3宮頸癌定性分析與預后關系 病理分級為低分化和腫瘤直徑≥2.0 cm的腫瘤患者出現灌注缺損、不均勻增強概率明顯高于高-中分化、腫瘤直徑<2.0 cm患者(P<0.05),而有無淋巴結轉移患者灌注缺損、不均勻增強概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增強特征、增強方式、增強邊界與病理分級、有無淋巴結轉移、腫瘤大小無明顯關系(P>0.05)。見表2。
2.4宮頸癌超聲造影定量分析與預后的關系 病理分級為高-中分化宮頸癌患者PI值明顯低于低分化患者(P<0.05),而AUC、MTT及TTP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腫瘤直徑、有無淋巴結轉移患者的PI、AUC、MTT及TTP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宮頸癌增強特征與病理指標關系(n)

表3 宮頸癌超聲造影定量分析與預后的關系
2.5宮頸癌增強特征與病理指標關系 p16陽性、p53陽性、Ki-67陽性患者灌注缺損、不均勻增強概率明顯高于p16、p53、Ki-67陰性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增強特征、增強方式、增強邊界的概率與p16、p53、Ki-67的表達無明顯關系(P>0.05)。見表4。

表4 宮頸癌增強特征與病理指標關系(n)
宮頸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危害女性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近年來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疾病檢出率明顯提升〔6,7〕。超聲造影技術是臨床診斷宮頸癌首選方式,不僅具有高分辨率,還可動態顯示微血管血流灌注情況,反映病灶區域微循環情況。
超聲造影掃描宮頸癌病變部位后可出現不同增強特征,主要表現為向心性、高增強、灌注缺損、不均勻及增強邊界不清晰等,其原因在于,相較于正常組織,腫瘤具有豐富的新生血管,且各個血管走向不統一,從而導致腫瘤內部血管分布不均勻;且研究表明,時間-強度可直觀顯示造影劑在病灶內部變化情況,與病灶組織血液微循環具有密切聯系〔8~10〕。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組織TTP值較低,PI值較高,分析原因在于,惡性腫瘤內存在大量的新生血管,且缺乏肌層,血管不僅走向彎曲且管壁較薄,易形成動脈瘺,從而促使造影劑快速進入病灶〔11〕。
病理分級、淋巴結轉移、腫瘤直徑是宮頸癌傳統的預后因素,且病理分級和腫瘤直徑大小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高危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超聲造影征象為灌注缺損、不均勻增強是宮頸癌患者不良預后的表現,表明病理分化越低、腫瘤直徑越大,患者預后越差〔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增強特征、增強方式、增強邊界與有無淋巴結轉移無明顯關系,可能因受距離影響,限制了超聲造影觀察范圍,加之腹腔腸氣的干擾,從而無法顯示淋巴結轉移情況。
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腫瘤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學階段,有研究指出,多種抑癌基因和癌基因的異常表達在宮頸癌演變中具有重要作用,以p53、Ki-67、p16最為密切,隨著宮頸癌的進展其表達強度不斷增加〔14,15〕。p53屬于抑癌基因,與腫瘤發展、發生有密切聯系,具有調控腫瘤細胞的周期、抑制微血管生成等作用,當p53表達異常時,可增加病灶內微血管數量,促進腫瘤生長速度,影響患者預后;p16為抑制基因,可作用于細胞的分裂周期,從而抑制腫瘤細胞分裂,當p16表達異常時,可喪失抑制腫瘤細胞能力,促使腫瘤細胞增生、癌變。Ki-67可反映腫瘤細胞增殖能力,在多種惡性腫瘤中呈高表達狀態,其表達程度與淋巴結轉移、病理分級、腫瘤大小具有一定聯系〔16~18〕。本研究結果顯示,p16陽性、p53陽性、Ki-67陽性患者灌注缺損、不均勻增強概率明顯增高,分析原因在于,當p16、p53、Ki-67異常表達時,喪失了對腫瘤血管及細胞周期的抑制作用,從而促使腫瘤增殖,而新生血管速度較慢,從而導致局部組織缺氧、缺血壞死,進而出現灌注缺損、不均勻性增強特征。
綜上所述,超聲造影可準確顯示病灶內血流灌注情況,反映病灶向周圍組織浸潤范圍,還可以定量、定性及病理指標評估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