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林嵐 韓曉宇 陳向楠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吉林 長春 130000)
帕金森病(PD)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時期,以運動遲緩、肌強直、靜止性震顫、姿勢平衡障礙等為主要特征的慢性進行性加重的錐體外系疾病,其患病率伴隨年齡增加而迅速上升〔1〕,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現有PD患者已超過200萬例,年發病率797/10萬〔2〕,大于65歲的人群中,PD發病率為1.7%,每年會有10萬例以上新發者〔3〕。目前,國內外針對PD的治療主要以藥物治療為主,終末期或者難治性PD患者考慮腦深部電極植入術(DBS)。罹患PD,會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不便,嚴重者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為了更好地了解PD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探究PD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程度,本研究采用描述性質性研究方法,總結了影響PD患者生活質量的認知行為因素,并進行整理分析,以期為提高PD患者生活質量提供依據。
1.1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選擇2018年1~12月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住院的8例P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5例,女3例,年齡55~76〔平均(65.3±2.8)〕歲,所有患者診斷為PD〔4〕,患者了解病情,語言表達功能完整,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參加調查研究。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可以用作調查研究。排除標準: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癥、哮喘、精神病、語音表達障礙等慢性疾病者,不愿配合或者不愿意參加研究者。
1.2研究方法 采用目的抽樣法,應用最大差異抽樣策略,差異體現在性別、年齡、宗教信仰、社會經濟狀況、教育水平、居住地位置等。樣本量以資料分析時不再有新的主題呈現(飽和)為原則〔5〕,患者具體資料見表1。

表1 8例PD患者一般資料
1.3資料收集方法 對8例PD患者進行半結構式個人訪談。根據臨床經驗及相關文獻,制定不脫離患者生活實際又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半結構式問題〔6〕。進行正式訪談前先與2例患者進行預訪談,根據訪談結果,將訪談問題不斷修正,最終確定正式訪談問題有4個方面:①“請問您怎么看待PD?” ②“請您談談得PD以后的感受?” ③“請您談談PD對您生活的影響有哪些?” ④“請您談談以后打算如何克服PD對您生活的影響?” 訪談前向患者講解訪談的目的、方法,取得患者的配合。訪談地點設在科室小教室內,每次只訪談1例患者,并做好錄音工作。訪談時以每次訪談沒有新的內容出現為資料飽和,結束訪談。 1例訪談結束后盡快將語音資料轉錄成文本。訪談時要注意患者語氣、表情、態度的變化,并加以標注。8例患者訪談時間從15~36 min不等,平均18 min。
1.4資料整理和分析 盡量將資料收集與分析同步進行〔7〕,每例患者訪談結束后,盡快將語音資料轉化為文字資料。根據質性內容分析法中的傳統內容分析法〔8〕,對收集整理的資料進行分析。具體方法為:通過尋找相似和差異來進行編碼、歸類;將所有資料中相似和相關的編碼歸類為主題和亞主題;同時反復核實各訪談對象間的編碼、編碼命名、解釋的一致性。如此反復,直至資料飽和,即沒有新的主題出現。
1.5信效度檢測 每次訪談,由兩名研究者共同進行,一人負責按訪談提綱提問、另一人負責記錄;研究者注意在訪談中保持態度中立;采用研究人員合眾法,即兩名研究人員共同分析每份資料,分析后,再交受訪者確認轉化后的文字資料是否屬實〔9〕。
經過資料分析,整理出4個主題:分別為焦慮和抑郁、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認知功能下降、對PD的認知不足。這體現了影響PD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只有將這些因素逐個克服,才能使PD患者的生活質量接近患者達到正常范圍。
2.1焦慮和抑郁 很多PD患者都會存在焦慮和抑郁情緒,在本次訪談中,有4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抑郁,占被調查者的50%。個案4:“我得PD已經10年了,近幾年來,每天都感覺挺沒意思,連平時最喜歡的小孫子也不愿意搭理”。個案7:“我以前工作的時候很有成就感,但是得了PD后,影響我在下屬面前的形象,感覺自己暗地里被他們嘲笑,所以每天上班都不愿意來,很郁悶,又沒有解決辦法”。個案8:“得了這個該死的病,手不受控制地抖,抖地我鬧心巴拉的,雖然吃藥能好點,但是藥勁一過,又開始抖,有時候想死了算了”。個案5:“我一個人生活,想努力多賺點錢留給孩子和自己,誰知道得了PD,影響我的自由,也影響我出去工作賺錢,感覺心都碎了(抽泣)”。個案1:“我是高中老師,一周要給孩子們上10節課,我不講課的時候,手就不停地抖,有些孩子就背地里學我,我很生氣,也很難過,現在心里亂成一團麻”。
2.2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生活自理能力是評價一個人生活水平高低的基本要素。PD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10〕。個案3:“我兒子最喜歡吃我做的餃子,得了PD,活動起來太費勁,走路像電影的慢動作,包頓餃子得3 h,還哪有心思給他做?我自己也感覺生活質量下降”。個案6:“我做生意有很多伙伴,需要經常在一起聊天溝通,得了PD,我活動也不自由,開車也費勁,跟生意伙伴之間的溝通也少了不少,生意受影響,生活也受影響”。個案4:“我發病后,手抖得厲害,動作也沒有以前靈活,好幾次上廁所都沒有能及時解開褲子,尿到褲子上了(嘆氣)”。
2.3認知功能下降 PD患者認知功能存在不同程度地下降,對患者影響非常大,影響患者對事物判斷。個案2:“我得病后,感覺自己記性也不好了,明明記得手機放在兜里了,卻怎么也找不到,后來在家里的五斗櫥上找到了”。個案8:“我得病這幾年,原來吃藥還感覺挺好使的,但是這兩年經常感覺胳膊、大腿麻酥酥的,像螞蟻在上面爬,撓了也不解決問題,那種感覺依然存在,兒子們說我感覺過敏”。個案4:“晚上去茅房回來的路上,老感覺有人跟著我,那個人好像我死去的老伴,但是一回頭,又什么都沒有”。個案3:“我得病前愿意出去跳廣場舞,可是現在經常吃完晚飯一出門,就忘了自己要去干什么了,怎么想也想不起來”。
2.4對PD的認知不足 很多患者對PD本身不了解,也不了解為什么會得PD。個案5:“PD我以前都沒聽說過,更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得這個病”。個案7:“我知道PD是一種神經科疾病,聽說這個病有遺傳傾向,可是我父母他們那一輩沒有人得過這個病,我為什么得病,具體原理我就不懂了”。個案6:“我只知道做生意賺錢,對為什么會得PD,我是真不知道”。個案2:“聽大夫說經常接觸農藥的人愿意得PD,具體為什么,大夫沒跟我說,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3.1正確認識焦慮抑郁對PD患者的影響,降低PD患者的焦慮抑郁水平 PD是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包括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兩種表現〔11〕,有研究資料顯示〔12〕:非運動癥狀是影響PD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以焦慮、抑郁最常見。目前PD患者中,抑郁的平均發病率為17%〔13,14〕,重度抑郁的比例占20%~40%〔15〕;發生焦慮的比例約 40%〔16〕。焦慮和抑郁的發生,既是疾病本身的表現,也摻雜著患者的心理因素,給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對PD患者來說,一方面,運動障礙會使其產生恐懼情緒,擔心自己殘疾加重;另一方面,患者心理支持系統逐漸崩潰,會誘發患者心因性焦慮抑郁加重。特別是在PD中晚期,嚴重運動并發癥和逐漸衰退的多巴胺治療效果,焦慮抑郁會更加明顯,情緒更易與開關現象伴隨,特別是在關期,嚴重的患者,甚至連進食等基本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更有患者存在自殺風險。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指導患者按時服藥、定期復查、在醫生指導下調整用藥方案和劑量,是促進患者恢復的有效手段。
3.2提升PD患者的認知水平,進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認知功能障礙,是PD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17〕,該并發癥可伴發生于疾病的任何階段,這些癥狀可以明顯增加患者的負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本次調查中發現,很多患者存在記憶錯誤、記憶缺損、感覺過敏、幻覺等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劉宇翔等〔18〕研究證實,每周二次有氧運動合并力量訓練、每次30 min、連續12 w,可以顯著改善患者記憶水平;陳良等〔19,20〕研究證實,每次騎腳踏車20~30 min、每周2~3次、連續8 w,可以改善PD患者的認知功能。莫曄嘉等〔21〕研究證實,每次60~90 min、每周2次、連續24個月的漸進性抗阻訓練可以改善PD患者的工作記憶和注意力。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建議存在認知障礙的患者適當進行各種有氧訓練,提高患者認知水平,進而提高PD患者生活質量。
3.3進行有關疾病知識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健康水平 PD是繼阿爾茨海默病之后,第二大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全球有600萬例左右的患者〔22〕,該病起病比較隱匿,一般在發病前幾年可能就出現一些不被人注意的癥狀,如便秘、失眠、焦慮、抑郁等,待到癥狀明顯時,患者中腦內的黑質細胞已經大量損失,并累及大腦邊緣系統,已經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應鼓勵中老年患者積極參加定期體檢,發現身體不適,及時就醫,爭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PD對身體的損害降到最低。同時,醫院也應該定期在廣播、電視、醫院中開展關于PD的知識講座,號召群眾前來聽講,擴大患者對疾病的知曉率、就診率、治療率。還可以建立PD患者治療檔案或者建立帕金森病友微信群,定期回訪,對PD患者的用藥和病情變化進行指導。
綜上所述,本研究采用描述性質性研究方法進行探究,揭示了影響PD患者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改善措施。由于納入的研究對象只有8例,可能對研究結果有影響,希望以后可以納入更多受訪者及患者家屬等不同群體進行研究,得出更深入、細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