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菊

[摘要] 目的 分析研討根因分析法護理舉措在降低手術期間壓力性損傷風險的效果。 方法 從該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手術患者中隨機抽取40例進行討論(對照組),分析其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危險因素,針對性制定護理干預措施,并在2016年8月—2018年3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0例手術患者中實施護理干預措施(研究組),比較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狀況。結果 研究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47.50%(χ2=18.660 2,P=0.000 0)。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0.00%高于對照組52.50%(χ2=13.730 0,P=0.000 2)。 結論 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查找手術期間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并針對性給予相應干預,可降低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確保患者安全。
[關鍵詞] 壓力性損傷;手術;根因分析法;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8(a)-015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oot cause analysis nursing measures on reducing the risk of stress injury during surgery.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urgery from February 2015 to July 2016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discussion (control group). The risk factors for stress injury were analyzed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 measures were developed. Nursing interventions (study group) were performed in 40 surgical patient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6 to March 2018 to compare the occurrence of stress injurie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stress injury in the study group was 5.00%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7.50%)(χ2=18.660 2, P=0.000 0).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0.00%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2.50%)(χ2=13.730 0, P=0.000 2). Conclusion Root cause analysis is used to find the risk factors of stress injury during operation, and targeted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pressure injury and ensure patient safety.
[Key words] Stress injury; Surgery; Root cause analysis; Nursing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提升,對醫療質量和護理服務質量的要求和需求量均增高。而評估手術護理質量的一個主要指標則為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1],目前臨床已對其加大了關注度。報告稱,壓力性損傷多發于術后1周內,發病率大約為14%~24%左右,但術后獲得性壓力性損傷多發生于術后1~3 d左右[2]。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后,會加大治療費用、加重病情、延長治療時間、加重身體瘢痕和缺陷等,且引發醫療糾紛,影響護患關系。近年來,有研究報告明確指出,根因分析法護理舉措可顯著降低手術期間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為此,該研究納入該院2015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80例手術患者討論根因分析法護理舉措的優勢。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該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間收治的手術患者中隨機抽取40例進行討論(對照組),并納入2016年8月—2018年3月期間該院收治的40例手術患者中實施護理干預措施(研究組)。實施前: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19~54歲,平均為(45.3±1.1)歲;研究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19~55歲,平均為(45.6±1.2)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截至到2018年12月,80例患者均未脫落研究。
1.2? 方法
用根本原因分析法系統性分析對照組病歷資料,并針對性提出護理干預措施。
(1)準備階段。由護理骨干、護理學組組長、護士長等組成小組,整理收集對照組病歷資料,記錄其壓力性損傷發生狀況、手術時間、手術體位、性別、年齡等,并評估壓力性損傷等級。I期:皮膚發生發紅癥狀,皮膚完整,受壓部位皮膚下壓,無蒼白癥狀。II期:皮膚損傷表現在真皮或表皮部位,表淺性潰瘍,表皮損傷、淺火山口狀或水皰性傷口;III期:侵犯到皮下組織,但筋膜層未受到侵犯,有火山口狀傷口,附近組織被侵犯。IV期:完全破壞組織,或壞死至關節囊、肌腱、骨骼、肌肉層等。
(2)找出近端原因。收集整理數據后得知,患者手術均>120 min,體位為半坐臥位、截石位、側臥位、俯臥位,確認近端原因為體位不規范和長時間壓迫局部組織。
(3)確認根本原因。用魚骨圖從環、法、物、人等方面分析,讓小組召開頭腦風暴會,根據已明確的近端原因查找根本原因,得出根本風險原因為預防壓力性損傷材料不充足、缺乏業務考核培訓、管理監督不到位等為根本風險因素。
(4)制定護理干預措施。按照已查找的根本因素制定護理干預對策,明確該次負責人,密切監督,定期反饋總結。
①加強培訓和考核業務:培訓壓力性損傷相關知識,包含壓力性損傷預防措施、預防壓力性損傷使用材料、各體位狀況下壓力性損傷多發位置、壓力性損傷危害和現狀等。培訓各手術體位,教學可采用體驗式教學,各醫護人員均親身體驗各體位狀況下,身體受壓狀況和受壓位置。考核培訓內容,操作考核和理論考核各占50%,教學組長統一用書面方式考核理論知識,由教學組長和護士長定期考核實際操作技術,及格分數為80分。
②加強監督管理:由各學組組長和護士長組成監督體系,每日護士長均需巡視,加強指導低年資人員和新畢業人員,工作中,學組組長需加強指導組員經驗方面問題。護士長負責召開并分析壓力性損傷案例會,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提升壓力性損傷預防意識。
③備制壓力性損傷防護材料:如液體敷料、水膠體敷貼、水凝膠敷料、瓊脂墊等,神經外科手術患者術中可墊加厚床墊,用體位專用擺放器具及體位專用墊,避免因器具不配套或不足而出現不規范體位擺放。
將制定的護理舉措應用于研究組患者中。
1.3? 指標判定
記錄兩組患者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并比較。
用該院自主設計問卷量表調查此次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設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選項,計算總滿意度。
1.4? 統計方法
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t檢驗計量資料,表示為(x±s),χ2檢驗計數資料,表示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壓力性損傷發生率
研究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5.00%低于對照組47.50%,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90.00%高于對照組52.50%,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國內外有關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的報告稱,可將術中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分手術相關因素和患者固有風險因素[3]。患者方面風險因素指術前患者自身存在的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手術相關因素則指術中各項操作可能會引發壓力性損傷等危險因素,如手術體位等。此外,固有風險因素則包含患者術前皮膚狀況,如皮膚顏色變化、破潰、潮濕、菲薄、水腫等,以及營養狀況、性別、年齡等。而手術因素則可分術中體溫、手術體位、手術時間、手術類型等[4]。
現臨床評估壓力性損傷風險因素常用以下3種量表,如Waterlow評分表、Norton評分表、Braden評分表。Braden評分表包含剪切力、摩擦力、營養、移動力、活動力、潮濕、感覺等6個方面。Waterlow評分表包含特殊因素、運動能力、失禁、營養狀況、年齡、姓名、皮膚類型、體質量指數等7個維度;Norton評分表包含失禁狀況、靈活程度、活動能力、精神狀況、身體狀況等5個維度。以上所列舉到的3種量表均未評估到手術壓力性損傷危險因素,臨床中需綜合評估手術壓力性損傷因素和復雜因素評估。
根因分析法評估風險因素,在分析醫療不良事件上有回溯性,可回顧且追蹤性分析已發生的不良事件,以便準確查找發生不良事件的根本原因。該院以往在評估手術患者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危險狀況方面主要采用Braden評分表,與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手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更低。該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間壓力性損傷發生率較高,經根因分析法分析后,發現引發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的根本原因為缺乏防壓力性損傷相關材料、缺乏考核培訓、監督管理不到位等因素,而單純性評估其風險,往往無法發現此類因素,且此類因素不包含臨床較難控制的因素,如固有風險因素,各醫護人員可及時干預風險因素,降低壓力性損傷發生危險性。并針對其原因制定護理措施,將護理措施應用于2016年8月—2018年3月期間手術患者中,發現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5.00%低于干預前47.5%。徐朋等學者[5]曾討論到23例手術患者,經根因分析法干預后,壓瘡發生率從0.21%降低到0.08%,也同時證實了根因分析法的優勢,該研究結果與之相符。
發生壓力性損傷不僅會加大患者痛苦程度,且會加重家庭負擔,如經濟負擔等,降低壓力性損傷嚴重程度和發生率,可改善患者生存質量,其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較高。有學者[6]曾回顧調查622 000人社區和醫院手術患者,將其中65例壓力性損傷患者做根因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認為根因分析所得結果對此后具體實踐干預有積極意義,但因醫院和社區兩者共同進行分析,導致資料和時間浪費,仍然未明確引發壓力性損傷的獨立危險因素。此外,有報告[7-8]曾制定報告為100 d內不出現壓力性損傷,用根因分析法分析3級、4級壓力性損傷,改進記錄和查看皮膚時間,加強與患者溝通后,其效果突出,因此,認為根因分析法用于術中壓力性損傷預防中,對事件反饋有效,且為培訓各醫院人員的有效工具之一[9-10]。
根因分析法屬于持續改進質量的一種工具,可為患者創造安全文化環境提供基礎和條件,讓醫療管理者可進一步落實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11-12]。筆者建議,針對目前根因分析法實施環節和步驟不統一的狀況,我國可統一制定標準的根因分析法,進而推廣。目前來看,用根因分析法分析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危險因素,所需時間較長,但針對分析原因制定改進措施,實施后,其結果有效,對患者安全有促進作用。因此,需制定一套完善的框架和流程,以確保改進措施和計劃足夠及時且完整、有效的執行。目前,已有大量學者發表有關根因分析法的文章,但仍然缺少明確有效評估的相關研究。
綜上,用根本原因分析法查找手術期間發生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并針對性給予相應干預,可降低術中壓力性損傷發生率,確保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 陳曉唯, 向承紅. 術中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對策[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5, 21(10):350-351.
[2]? Ramostorrecillas J, Garcíamartínez O, De LE. Effectiveness of platelet-rich plasma and hyaluronic acid for the treatment and care of pressure ulcers[J].Biological Research for Nursi ng, 2015, 17(2):152-158.
[3]? Ahn H, Cowan L, Garvan C. Risk Factors for Pressure Ulcers Including Suspected Deep Tissue Injury in Nursing Home Facility Residents: Analysis of National Minimum Data Set 3.0[J]. Advances in Skin & Wound Care, 2016, 29(4):178.
[4]? 師婷,查元,李琳.多元COX模型分析影響肝移植術后患者出現皮膚壓力性損傷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6, 20(2):1-3.
[5]? 徐朋,鄒麗娟,常后嬋,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分析手術中壓瘡風險因素及制定護理對策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4,12(z1):84-86.
[6]? Chemweno P, Morag I, Sheikhalishahi M. Development of a novel methodology for root cause analysis and selection of maintenance strategy for a thermal power plant: A data exploration approach[J]. Engineering Failure Analysis, 2016, 66:19-34.
[7]? Christina Lannering RN, Rn MEB, Patrik Midlv MD. Factors related to falls, weightloss and pressure ulcersmore insight in risk assessment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6, 25(7-8):94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