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宇
摘 要:為了加快遼寧全面振興,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勢在必行。通過分析構建新型政商關系面臨的主要問題,探究新型政商關系的內涵,進而提出構建路徑及相應對策。
關鍵詞:遼寧全面振興;“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27-0055-02
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用“親”和“清”二字精練地概括了我國新型政商關系。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要“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親”“清”二字奠定了新型政商關系的主基調。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強調以新氣象新擔當新作為推進東北振興。為了加快遼寧振興,就必須要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一、構建新型政商關系面臨的主要問題
1.政府干預市場過多。我國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仍然掌握著對各種資源分配的主要權力,如果不將權力還給市場,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將無法真正發揮其配置資源的決定作用。例如,某些地方政府利用掌握的權利在審批、資格認證等過程中“尋租”,導致地方政府和商人勾搭不清。此外,針對企業繳納的稅費高,融資成本高等問題,政府雖然實施了一系列的簡政放權措施,但是這些問題仍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2.法律法規不完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一直對現行的法律法規進行不斷的完善,但依然存在諸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在于,對不作為或者亂作為現象沒有明確的法律界定。此外,政商關系較為敏感,監察機關難以介入,致使政商關系難以改善。
3.公共權力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政府部門中雖然設置不同的職位,但主要職權仍然集中在少數領導干部身上,對于這部分群體的監管相對乏力,于是濫用職權違規的現象比比皆是。例如在政府招投標過程中,經常出現違規招標、暗箱操作等問題。由于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那些沒有權力庇佑的企業無法發展甚至難以為繼。
4.領導干部不敢為、不愿為、不作為。不敢為的主要表現是:一些領導干部談商色變,對企業家能不見則不見。不愿為的主要表現是:由于“懼怕”越過政商之間的敏感紅線,故意采取消極的態度對待企業家,例如不與企業家聯系,不參與企業的調研,不愿處理企業事務等。不作為的主要表現是:一些領導干部對企業家表面上溫和客氣,實際上故意避開責任,完全沒有擔當。以上這些社會現象,阻礙了政府和企業構建良性的政商關系。
二、新型政商關系的內涵
對于“親”“清”二字的理解是詮釋新型政商關系內涵的關鍵。從政府角度出發,就是要真誠坦率地與商人接觸,同時保持清白純潔,不搞權錢交易。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就是要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不搞違規操作,正面參與競爭。新型政商關系是一種管理與被管理、服務與被服務的合作共贏關系,需要政商之間共同努力。這種合作不是政商之間相互勾結,“親”而不“清”,而是各司其職,既“親”又“清”。政府加強對市場活動的監管,為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營造透明高效的政治環境,保證企業競爭環境公平透明,保證公平的法律對競爭進行維序,保證給予企業更大的發展空間;企業與政府保持良好的溝通,適時調整發展戰略,并為政府提供源源不斷的稅收,為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提供經濟基礎。
三、遼寧全面振興背景下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路徑
1.完善法律體系,健全法律制度,用法律規范政商關系。任何一種關系都需要使用法律維系,尤其是政府和企業之間。政府和企業之間的關系非常敏感,為了讓兩者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平等、透明、健康,必須對當前法律體系進行完善,讓法制的思維融入其中,使法律成為干部和企業家交往的準繩。
2.創新制度設計,簡政放權。政府需要對當前的制度進行創新設計,制定干部行為準則,合理規范干部的行為。同時,政府應該盡量簡化內部機構設置,將部分權力下放給企業,進一步明確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以及負面清單,以便政府在放權的同時對市場進行有效監管。
3.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政商關系理念轉變。雖然制度可以作為外部條件保障政商關系的構建,但是同時也要進行理念轉型,例如樹立政府干部和企業家健康積極的理念,轉變陳舊思想,把主要精力放在對社會建設和為人民謀利上,借助內心堅定的意志維護健康的政商關系。
四、遼寧全面振興背景下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對策
1.優化政府部門機構設置。首先需要對政府內各部門和職位的權力進行優化和精簡,避免出現權力重疊或權力真空,并且盡量讓各部門之間實現權力平衡。
2.提升基層政府治理能力水平。基層是政府的基本組成部分,也是直接和企業打交道的群體,要提高政府的治理效率,首先要提高基層政府治理能力。例如,上級政府需要盡可能關注基層政府的需求,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讓改革的政策能夠切實落實到企業中。
3.建立有效的獎懲機制。對不作為、亂作為的干部進行處罰,對有作為的干部進行激勵,這樣做有利于減少干部群體中的不作為現象,選拔出敢于做實事、敢于擔責的干部人才。同時,還需要對干部的行為進行定期監察和不定期抽查,對于各類事關民生福祉的項目實行全過程跟蹤督查。
4.建立并細化容錯機制。改革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受到諸多因素影響,因而出現錯誤在所難免。為了避免因噎廢食,應允許發生一定的探索性失誤,讓官員放下心理負擔,在處理企業事務時敢于創新,敢于實踐,敢于擔當,從而提高執政能力水平。同時,要對糾錯機制和澄清保護機制進行完善,加強公眾、媒體對干部的監督,實現容錯免責機制的透明化和公開化。
5.定期發布地方“親清指數”報告。可由上級政府牽頭,聘請第三方的專業性中介機構定期對地方政府的“親清指數”進行監測和評價,形成“親清指數”報告。該報告既有助于上級政府對下級政府的考核與評價,又便于企業、媒體和社會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同時通過與其他地區的橫向比較,查找自身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優化本地營商環境,提高“親清指數”,改善地方政商關系。
6.借鑒各地先進經驗,出臺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相關政策措施。應對經濟發展較快、政商關系良好的地區進行考察,對標先進地區,積極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推進“信用遼寧”和“法治遼寧”的建設,讓法治思想深入人心,對企業產權立法保護,提高政府社會公信力,完善政府守信踐諾機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眼中的非公有制經濟[EB/OL].新華網,2016-03-06.
[2]? 張學娟,郝宇青.現代治理體系下的新型政商關系構建[J].理論探索,2017,(1).
[3]? 趙泉民.新時代“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建設的制度考量[J].觀察與思考,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