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觀兵 李夢婷



摘要:文章選用扎根理論編碼的質性研究方法,基于社會網絡理論與和合法性理論,以鎮江市誠信空調有限公司與南京市固柏有限公司為研究對象,探索新創企業創業網絡、商業模式創新與合法性之間的關系,形成了由8個主范疇和3個核心范疇組成的模型體系。研究顯示,在新創企業中,創業網絡是提升合法性的重要因素,商業模式創新在創業網絡影響合法性的過程中起中介作用。
關鍵詞:新創企業;合法性;創業網絡;商業模式創新
一、引言
騰訊公司在創業初期時,由于中國互聯網普及程度低,導致公眾對它的產品認可度不夠,企業面臨著生存困境。但在幾年后,騰訊注冊的用戶竟高達5億。這到底經歷了什么?原來騰訊公司為了獲取較高的社會認可度,利用創業網絡,對商業模式進行創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戰略途徑,例如在發展前期階段與顧客進行互動,推出免費試用的政策以提高公眾對QQ的認知度等。
騰訊事件提出了一個在新創企業經營中很基本的問題:企業的合法性問題。近年,學者們逐漸開始用社會網絡理論來剖析與闡述獲取合法性的路徑,同時還提出創業網絡可以幫助新創企業提升組織合法性(田宇與楊艷玲,2017)。除此以外,有效的商業模式創新也可以幫助企業提高合法性(Zott、Amit&Massa,2011)。因此,本研究將通過對誠信空調有限公司及南京固柏有限公司的調研數據進行扎根研究,將聚焦于創業網絡是否是提升合法性的重要原因?商業模式創新在創業網絡影響合法性的過程中是否起中介作用?
二、理論背景
(一)合法性
在對合法性的內涵研究中,學者的研究視角大多為戰略視角或者制度視角。從戰略理論的角度來看,新企業的合法性被視為“可以幫助組織獲得其他資源的關鍵資源”(Zimmerman&Zeitz,2002)。而在制度視角下,新創企業合法性的內涵是指是一種結構化的信念機制(Suchaman,1988)。學者們通常以研究需要為基礎對合法性進行維度劃分, 所以合法性的構成維度沒有一致的標準(王丹丹與張英華,2012)。Scott(1995)認為制度是由三個支柱組成:規制、規范與認知,則合法性則可被分為規制合法性、規范合法性與認知合法性。在維度劃分中,Scott的劃分方式得到大部分學者的認可與采用。
(二)創業網絡
社會網絡理論提出,“認識誰”可能比“知曉什么”更重要,新創企業可以通過網絡的構建提升自己的合法性( 杜運周與劉運蓮,2012)。創業網絡是指在創業過程中創業主體擁有的與創業活動相關的各種紐帶關系(Hansen,1995)。創業網絡包括了兩大部分:個人網絡(非正式網絡)和組織間網絡(正式網絡)(Donnell等,2001)。個人網絡是指以創業者個人關系為主的紐帶;組織間網絡是指新創企業與其他組織之間的關系紐帶(劉曉敏,2016)。也有學者將創業網絡分成三個維度:政治關系、商業關系與個人關系(單標安等,2015)。創業網絡成員不僅包括商業伙伴、客戶、朋友、同事等獨立個體,同時也包括政府、行業協會、科研機構、戰略聯盟公司等機構(WITTP,2004)。
(三)商業模式創新
商業模式是指公司用來產生客戶價值與得到企業價值的模型(TEECE,2010)。商業模式創新改變了企業價值創造和獲取的基本邏輯,可以為客戶產生和展現新的價值(王雪冬與董大海,2013)。羅興武等(2018)以中國轉型經濟視角為基礎,將商業模式創新劃分成開拓性商業模式創新與完善性商業模式創新兩個維度,進而開發了商業模式創新的成熟量表。開拓性商業模式創新聚焦于客戶的隱形需求,進而重新建立規則和路徑,而完善性商業創新則聚焦于客戶的顯性需求,主要目標是完善和優化現有的交易框架和規則(馬藍,2018)。商業模式創新對新創企業生存與成長的重要問題非常關鍵(Zott&Amit,2007),商業模式創新將形成結構塑造效應(李東,2010),支持與鞏固組織創新的行為價值,為公司帶來一致的內部和外部匹配,并獲得客戶、投資者、政府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認可。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新創企業創業網絡、商業模式創新與合法性的關系研究還處于開始階段,未形成成熟的理論,利用實證分析來論證與分析,難度較大。扎根理論是從經驗與資料中提煉、建立和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張敬偉與馬東俊,2009),極其適用于現有理論體系不夠完善、無法有效解釋,或是有理論空白點、發現新現象的領域等情況(周文輝,2015)。該方法先利用半結構化訪談法來獲取一手資料,再與企業網站相關報道公開的出版發行物等處獲取的二手文字資料進行匯總,執行開放編碼,主軸編碼與選擇編碼,通過概括,發掘資料的范疇,找出范疇與范疇之間的關系,最后在理論飽和的狀態下,構建理論模型。
(二)樣本選擇的依據
在案例的選擇上,本文選用了“兩階段篩選”程序。第一、搜集有關案例各項量化數據,明確標準;第二、運用多案例分析,使分析具有普遍性,便于構建理論。因此,選定樣本時須符合以下4條原則:1. 樣本案例需為新創企業(創立不超過5年)歷程或既有企業的前5年的創業階段事例;2. 必須詳細說明樣本案例數據,以便后期編碼;3. 需要選擇多則案例;4. 案例與案例之間的行業不得重復。
(三)數據來源
本研究將根據Mile和HuAerman所提出的三角測量法,利用多種數據來源與數據收集技術。對于鎮江市誠信空調有限公司與南京市固柏有限公司這兩個樣本,首先采取實地觀察與半結構化訪談的方法收集第一手數據資料。除此以外,還收集了大量的二手數據,例如鎮江市誠信空調有限公司與南京市固柏有限公司這兩個企業的內部刊物、報紙、期刊雜志、活動方案、網絡信息等。
四、數據分析流程
(一)開放式編碼
開放編碼是指對數據收集的漸進概念化和分類。原始案例數據首先分為“獨立事件”并命名,再將新發現的概念不斷與定義的概念進行比較:一方面,明確是無必要增加新概念;另一方面,剖析新概念與原始概念之間有無關聯,用于初步分類。最終,通過對原始數據的初步分析和細化,抽象出78個初始概念,再梳理這些概念,并進一步歸納為21個初始范疇和8個副范疇,有關開放編碼的一些示例,見表1(江蘇誠信空調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誠信空調;南京固柏橡塑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固柏公司)。
(二)主軸編碼
在開放編碼階段,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對案例數據進行了細化和完善,但初始類別是相互獨立的,互相的關系還未探索,主軸編碼的目標就是進行梳理與邏輯推導初始范疇,從而發現范疇間的聯系與關系,推導出數據的主范疇,通過研究得出:一共有3個主范疇,分別是創業網絡、商業模式創新與合法性。創業網絡下的副范疇是政治關系網絡、個體關系網絡與商業關系網絡;商業模式創新下的副范疇是開拓性商業模式創新與完善性商業模式創新;合法性下的副范疇是規制合法性、規范合法性與認知合法性。
(三)選擇性編碼
選擇編碼是指對主軸編碼數據的二次整合與提煉,即系統地將范疇與范疇之間進行聯系,同時結合以前學者的研究成果與研究團隊搜集到的案例數據,形成具有“故事線”的完整框架,最終將之理論化。主范疇的關系結構如表2所示。
本文通過對原始數據、提煉出的范疇以及最終歸納出的3個主范疇(創業網絡、商業模式創新與合法性)不斷的研究與比較分析得出:
1. 新創企業中創業網絡有利于對合法性的獲取。新創企業可以通過建立關系網絡來增強企業的合法性(Zimmerman,2002)。新創企業可以通過與現有客戶、合作伙伴與政府等關系的聯系提升自己的合法性( 杜運周與劉運蓮,2012)。2. 新創企業創業網絡也會正向影響對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化要求公司投入更多的資源和能力(MARRAY,1989),當新創企業缺乏進行變革的資源時,它可以通過創業網絡找到合適的合作伙伴來獲取更多資源,促進商業模式的創新(劉亞軍,2016)。3. 商業模式創新也對合法性會產生正向影響。從制度的角度看,新創企業商業模式創新是指企業與制度環境相互作用、建立交易規則體系的優勢的過程,從而得到關鍵利益相關者的認同,提高合法性(PENG,2002)。
具體模型參見圖1。
五、討論與分析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文獻分析、半結構化訪談與扎根理論的分析,以鎮江市誠信空調有限公司與南京固有限公司為案例數據,分析與探究新創企業創業網絡、商業模式創新與合法性的關系,得出結論:新創企業中創業網絡與商業模式創新均有利于對合法性的獲取,同時創業網絡也會正向影響對商業模式創新,從而影響合法性的獲取。首先,這一研究為以后的實證研究打下基礎。其次,以往鮮有有關創業網絡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關系研究,彌補了文獻的不足。實踐上,也對新創企業如何利用創業網絡與商業模式創新去獲取合法性產生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不足及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1. 在未來研究中,可以進行選擇多個行業或多個地區的新創企業展開分析,以提高研究結論的可復制性;2. 隨著定性研究的逐漸成熟,下一階段可以采取定量的方式,利用問卷調查獲取大樣本數據,以進一步驗證相關結論。
參考文獻:
[1]田宇,楊艷玲.貧困地區新創企業創業者關系網絡對其組織合法性的影響機制研究[J].管理學報,2017(02).
[2]ZOTTC, AMITR, MASSAL. The business model: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future[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1(04).
[3]M A Zimmerman, and GJ Zeitz.Beyond survival:Achieving new venture growth by building legitima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
[4]王丹丹,張英華. 組織合法性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脈絡分析[J].求索,2012(10).
[5]Scott W.R.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 Sage,1995(12).
[6]杜運周,劉運蓮.創業網絡與新企業績效:組織合法性的中介作用及其啟示[J].財貿研究,2012(05).
[7]Hansen E L.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and new organization growt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5(04).
[8]Donnell A O,GilmoreA,Cummins D,etal.The Network Construct in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A Review and Critique[J].Management Decision,2001(09).
[9]劉曉敏.大學生創業網絡的影響因素探索性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16(09).
[10]單標安,蔡莉,陳彪,魯喜鳳.中國情境下創業網絡對創業學習的影響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06).
[11]WITTP. Entrepreneurs‘Networks and the Success of StartUps[J].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4(05).
[12]TEECEDJ.Business models, businessstrategy and innovation [J].Longrangeplanning,2010(02).
[13]王雪冬,董大海.商業模式創新概念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11).
[14]羅興武,劉洋,項國鵬,寧鵬.中國轉型經濟情境下的商業模式創新:主題設計與量表開發[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01).
[15]馬藍.新創企業創業拼湊、創業學習能力對商業模式創新的影響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9(05).
[16]李東,王翔,張曉玲,周晨. 基于規則的商業模式研究——功能、結構與構建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10(09).
[17] 張敬偉,馬東俊.扎根理論研究法與管理學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09(02).
[18]周文輝.知識服務、價值共創與創新績效——基于扎根理論的多案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5(04).
*基金項目: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8JD016)、江蘇大學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項目(2017JGZZ002)、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2017JSJG004)。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管理學院)